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必须坚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邓佑忠《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这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
童里 《党政论坛》2009,(3):26-28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关系深刻调整。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效地调整了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随着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工资分配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企业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制度改革的组成部分。由于企业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而且也直接影响职工群众的经济利益。因此,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会,应该支持、参与企业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积极做好工会的群众工资工作。  相似文献   

4.
劳动价值论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长时期需要着重加以解决的任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仅要坚持劳动价值论,而且要发展劳动价值论。深化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出发,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以建立公平、高效的收入分配制度为目标。  相似文献   

5.
论分配制度改革面临的三个问题张旭彻底革除以“吃大锅饭”、平均主义为特征的传统分配体制的弊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收入分配体制,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改革成败与否,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建立,关系到能否调动全体劳动者...  相似文献   

6.
《瞭望》2002,(3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建立这样一种分配制度是由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关系深刻调整.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效地调整了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当前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因此,回顾我国收入分配体制三十年来的改革基本轨迹,对于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收入分配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劳动力、资本和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自新中国诞生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在努力寻找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正确道路,在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经过50年,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艰苦卓绝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全面布局社会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滨 《瞭望》2000,(Z1)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 :我国的劳动保障工作要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完善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江泽民总书记强调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是顺利推进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朱基总理指出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关系全局 ,意义重大 ,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目前分配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应当说,这一分配制度与我国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示是相适应的,但是学入观察社会现实就会发现,在贯彻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确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何建章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篮图。今年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结合起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正确理解和...  相似文献   

1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被确定为中国经济体制的变迁方向和目标模式。经济是政治的根本决定因素,历史上没有经济体系发生重大变化而上层建筑不发生变革的事实。2000年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党政干部最关注的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其次才是机构、人事、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权益分配。”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发展和突破,它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分配的基本原则,也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的基本特点。这个分配制度的提出,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更是对社会主义分配实践的一个重要改进,本文拟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分配…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折时期,对一个长期以来政企不分,以人代法、以权代法现象十分普遍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能否克服法制不健全,市场机制发育严重滞后所带来的弊端,建立起一整套完备、严密、系统的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运行的重要一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法制建设。市场经济的特性是民主经济、自由经济和法制经济。而社会主义本身应该是一种最高类型、真正的民主、自由和法制的经济制度。法制是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要求和内在属性。当市场经济建筑于社会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应当是一个制度秩序。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统一体。因此,市场秩序的建立,一靠制度创新,二靠法制建设,三靠道德建设。制度秩序是通过市场经济体制中各种制度(如现代企业制度、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市场制度。宏观经济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秩序。这是市场经济秩序中属于基础性的秩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因而市场经济中的制度性秩序也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形成。这种制度创新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两个方面。政治体制改革的…  相似文献   

16.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主要环节和原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抓住五个环节,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五个主要环节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了实现这个目…  相似文献   

17.
论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董耀鹏市场经济作为迄今人类社会配置各种社会资源的一种有效的模式,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后,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经济...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农村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其历史贡献是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的追求公有制经济纯而又纯的格局,允许其他形式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体制,初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实现了分配制度的多样化;对传统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最根本的突破,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农村实际相结合,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党的在农村政策和农村改革措施正确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10)
科学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以唯物史观为依据,强调人类社会实现平等的客观性;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平等实践的经验教训是由于建立平均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而导致人们共同的贫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实践的重要特征是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实现共同富裕的平等目标。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我国十四年改革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因而我们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