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有关侵犯死者名誉的案例时有发生,每每引起争议。虽然对于死者名誉需要保护这一点少有异议,但有关保护死者名誉的理论根据却众说纷纭。本文在剖析相关学说的基础上再次探讨了死者名誉的法理依据问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死者名誉权的问题,理论界说法不一,但基本上有四种说法:一、名誉权说。死者和生者一样享有名誉权并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二、准名誉权说。死者的名誉应受到保护,但死者不能象生者那样享有完整的名誉权,不能通过赋予死者名誉权的方式来保护死者的名誉。但是为了保护死者生前的利益使生者的名誉不受损害可以由法律明文规定,在名誉方面视同生者享有准名誉权。三、死者近亲属名誉权说。死者因为与近亲属有直接的人身关系,所以他的名誉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遗属的名誉,保护死者的名誉实质和作用在于保护死者近亲属的利益,与其说死者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个体的人死亡以后 ,原先依附于其身的权益是否依然存续 ?如若存续 ,其存续形式是什么 ?当这种权益形式遭受不当侵害时 ,又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予以维护 ?近些年 ,因侵犯死者生前权益如名誉、肖像等而涉讼的案件 ,每每引起争论 ,说明有必要对与死者生前权益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法理思考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健全与完善我国维护死者生前权益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
侮辱,诽谤死者,损害死者生前的人格、名誉,行为人是否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也即死者能否作为侮辱罪、诽谤罪的对象?通行的观点坚持侮辱罪、诽谤罪的对象只能是有生命的自然人,因此认为死者不能作为侮辱罪、诽谤罪的对象。笔者对此论断不敢苟同,特撰拙文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5.
死者名誉是否应予法律保护的问题,近年来引起法律界的关注。最高人民法院于1989年4月12日就此发出《关于死亡人的名誉权应受法律保护的函》。然而法学界同仁并未在这一问题上形成一致见解。孙加锋同志的《依法保护死者名誉的原因及方式》①一文提出了许多启发性的见解,笔者通过本文提出关于死者生命痕迹(包  相似文献   

6.
一、死者名誉保护的法理构成(一)比较法考察1.英美法在美国侵权法上,活着的人才可能被毁损名誉。即便是一个出生仅十分钟的孩子,如果被人称为私生子的话,也会因此获得一个诉因。另一方面,被普遍接受的是,死者的名誉毁损诉讼是不能够成立的,因为活着的人的名声没有因此而受影响。当然,死者的名誉毁损也可能影响活着的人的名誉,比如说原告已过世的母亲没有嫁给其父亲。总之,对于名  相似文献   

7.
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因侵犯死者生前权益如名誉、肖像等而涉讼的案件,每每引起争论,说明有必要对与死者生前人格利益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法理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死者生前利益民法保护的各种学说的评判,从新的维度出发,揭示死者生前人格利益民法保护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孔夫子享有名誉权否?2002年,"K案"(陈小滢诉虹影等侵害先人名誉案)频频见报的时候,纽约《诗人与作家》杂志一位编辑打电话来问我。她的逻辑是,在美国,诽谤死人可以不受法律追究,因为言论自由。中国奇怪,居然保护死人的名誉,一定十分压抑了。抹黑死者有多压抑呢?我替她查了一下华盛顿大学的英文"中国法  相似文献   

9.
依法保护死者名誉的原因及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的名誉,是指有关公民的道德品质、生活作风等的社会评价。它依附于特定公民的人身,却存在于其他公民的观念之中,故公民本人死亡之后,其名誉并不随之消灭,而是还要继续存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这就存在着公民死亡后其名誉被损害的可能性,也就产生了法律对死者的名誉是否应当保护、为什么要保护以及应当通过什么方式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对于第一个问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5条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此法条对英雄烈士的人格利益保护首次作了规定,肯定了英雄烈士的人格利益属性,为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提供了民事基本法依据。但仅使用单个法条进行规定,且未提及死者人格利益保护,未真正完成死者人格利益保护机制。文章将以第185条为出发点,全面讨论和研究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法理和司法实践问题,建议通过立法明确死者人格利益保护,准确界定其内涵及其保护期限等诉讼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权利能力的消灭并不当然导致权利的消灭,死者丧失权利能力,但死者生前取得的不随生命消失的权利,作为人类既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客观存在,财产权利发生继承,人格权利牵涉人类整体尊严和善良风俗,法律应予以保护。当侵害行为仅仅侵害死者生前人格利益,对死者生前人格利益进行独立的和直接的保护;当侵害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行为同时侵害了死者近亲属的名誉或一般人格尊严,通过保护死者近亲属的人格利益,实现对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间接保护。  相似文献   

12.
论死者名誉的法律保护——兼与杨立新诸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死者名誉的法律保护——兼与杨立新诸先生商榷麻昌华对死者生前名誉法律保护的讨论,虽在理论上和实务上已有定论,①但在保护依据的阐释上,尚缺乏令人信服的说明。杨立新等三人在《法学研究》1995年第2期上发表了《人身权的延伸法律保护》一文(以下简称“杨文”...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自《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因侵害名誉权而引起的纠纷日益增多,并有继续上升的势头,其中因死者的名誉遭报害而引起的争议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那么,已经死亡的人有没有名誉权?对死者名誉的损害,谁有权提起诉讼请求保护?这些问题,《民法通则》尚未作出具体规定。笔者拟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目前,在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许多同志主张已经死亡的公民也享有名誉权,他们认为,民事权利与民事权利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人身权的延伸法律保护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关于对死者名誉的法律保护,经过数年的讨论,学术界与实务界均已有定论。但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终结,却引起人们对于人身权法律保护的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思考。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有意义的问题,就是借此举一反三,对死者和未出生的胎儿的其他人身权的延伸法律保护,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探索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以丰富学理,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5.
诽谤罪的比较研究应审度国内外立法规定,基于刑法理论与生活事实展开。我国诽谤罪的刑事立法、司法现状和理论研究差强人意,应站在民主宪政的高度,衡平名誉保护与言论自由的紧张关系,侧重保护宪法上最基本的言论自由,合理认定诽谤罪的成立条件和刑罚范围。在解释论上,诽谤罪不适用于政府机关对象,限制对诽谤政府官员名誉的刑法保护,扩大适用于法人等团体和死者;名誉和诽谤事实等内容司法中应具体判定;诽谤罪的未遂不予处罚。在立法论上,应以独立条文规定诽谤罪;诽谤罪的构成要件应取消捏造行为的规定;可将通过印刷品、传媒等方式实施诽谤规定为加重法定刑;诽谤事实不限于虚假(作为例外,诽谤死者的事实必须是虚假的);可专条规定诽谤死者罪或在诽谤罪条文中增加一款规定诽谤死者的法定刑,并且明确限制可以提起告诉的死者亲属范围;应对诽谤不罚事由作出专门规定。诽谤罪的犯罪圈从长远来看应逐步限缩。  相似文献   

16.
自然人死亡后因意志不复存在,且无法独立承担责任,故不能作为民事主体享有具体权利。但其名誉等人格利益并不因此完全消亡。当死者利益被侵犯时,以公法直接干预维护现有社会秩序,以私法间接干预保护遗属权益,是对死者利益保护的合理设计。  相似文献   

17.
对死者生前名誉应当依法进行保护,但关于这种保护的理论依据及方式在法学界却存在着许多分歧。本文认为,采用"近亲属权利保护说"更符合我国民法体系的要求,也能取得更为合理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论死者肖像权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死者的肖像不得随意使用,这在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都已得到普遍认同,但是法律所保护的客体是什么?以及应如何保护等具体问题,没有定论。笔者认为法律保护的是死者的肖像权,保护不受期限的限制,并且侵犯死者肖像权的行为所承担的赔偿责任应比其他侵犯肖像权的行为赔偿数额大。  相似文献   

19.
死者人格是否需要保护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我国对于保护死者人格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本文通过对国内死者人格保护众说的剖析,提出了死者人格利益代理保护说,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一位原著名举重运动员的追悼会上,数百名参加者看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血液,正源源不断地从死者鼻孔里流淌出来。众人议论纷纷,难道死者存有冤情?一位律师凭借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法庭上环环相扣的巧辩,终于使死者的冤情得以昭雪。他,就是上海市海达律师事务所主任唐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