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上下阴霾笼罩。这场可怕的风暴同样毫不留情地席卷了当时的整个画坛。有很多优秀的绘画作品被荒谬地阐述和剖析了“政治寓意”而被批判,一大批知名的画家被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遭到了残酷的政治迫害。一时间,新中国的画坛承受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洗礼  相似文献   

2.
一、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一个过程。1962年重提阶级斗争,经过不断升级的中苏论战,特别是经过“四清”运动,毛泽东越来越感到中国有出修正主义和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他认定,中国有走修正主义道路的社会阶层,而且相当广泛,人数不多,但有影响。他还认定,中国会不会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关键不在基层,而是在上层,尤其是中央。防止出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成为毛泽东晚年思考和担心的焦点。怕党和国家改变颜色,这就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出发点和主观动机。有一次他对身边护…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1972年8月14日在邓小平来信上的批示,成为解放邓小平的尚方宝剑  相似文献   

4.
涤生 《党史纵横》2005,(11):51-53
人们对陈伯达在"文化大革命"中投靠林彪,很不理解,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陈伯达在中央"文革"中陷入了孤立状态  相似文献   

5.
晓庄 《党史文苑》2004,(5):30-31
"三支两军" "三支两军"指文化大革命期间军队支左(支持当时被称为左派群众的人们)、支工(支援工业生产)、支农(支援农业生产)、军管(对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实行军事管制)、军训(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  相似文献   

6.
李家忠 《湘潮》2011,(2):32-35
"文化大革命"已结束30多年了。在"文革"的激烈斗争中,外交部首当其冲,所发生的事一桩桩,一件件,仿佛就在昨天。  相似文献   

7.
许世友:不受冲击的最好办法就是得到毛泽东的一句话 和众多将领一样,许世友在“文革”开始的时候也“很不理解,很不得力”。但鉴于是毛泽东的指示,将领们大都不会反对,只是在自己方面找原因,用他们的话说是“不是不想跟,而是跟不上”。  相似文献   

8.
焕然 《湘潮》2004,(5):31-36
陶铸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夕调到中央工作的,“文革”开始不久就被打倒,后含冤去世。他经历“文革”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对“文革”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上写下了光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9.
霞飞 《世纪桥》2005,(10):40-43
中央高层多教人都知道,陈伯达与江青早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面和心不和,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却合作了一段时间。这是为什么?陈伯达与江青面和心不和陈伯达早在1939年春天,就在延安担任了毛泽东的秘书。毛泽东是看中了陈伯达的历史和理论功底,才选他当秘书的。由于陈伯达此前担任过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地位不算低。所以,毛泽东  相似文献   

10.
自1981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史学界开启了“文革”历史的学术研究.从1980年代起步阶段的“资政史学”,中经1990年代转型阶段的“求真史学”,再至21世纪头10年拓展阶段向“总体史学”的转向,近30年来“文革”史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动.其史学研究的最初动力源于历史决议的推动,但进一步的拓展则有赖于史学界对当代历史的深刻内省以及改变中外研究不对称格局的愿望.考察“文革”史学的课题,其始终不变的基本问题是“文革”的定性、起源、历史叙事和评价.正视研究断层现象,提升方法论意识,加强课程建设,建构真实记忆,是当下推进“文革”史学健康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尹家民 《党史博览》2006,(12):35-38
毛泽东要求尽快给张国华下个结论1965年,中央决定,西藏工委从9月1日起改为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张国华任第一书记。然而,还不到一年时间,正当张国华踌躇满志建设西藏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此后,西藏和内地一样,一片混乱。从城镇到农牧区乃至边境地区,到处都在造反。他们揪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林彪利用所掌握的权势。把毛泽东思想的完整体系割裂成零散的“语录”.不分时间、地点、条件机械地照搬.并提出“活学活用”、“立竿见影”等简单化、庸俗化的口号,使得实用主义猖獗,甚至利用“语录”整人、打派仗。严重损害了毛泽东思想的声誉。周恩来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在各种场合纠正极左思潮带来的危害。针对“文革”中超出实际需要大量印制毛泽东著作、毛泽东像,大量制作毛主席像章和乱编、乱印未经中央批准的毛泽东著作等现象,周恩来抓住有利时机,最先提出“宣传毛泽东思想要讲究实效”的口号。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现将我于“文革”时期先后在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国务院出版口工作时亲历、亲见、亲闻的事例,予以择要说明。  相似文献   

13.
霞飞 《党史天地》2008,(5):38-44,56
革命委员会,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中国政权机关。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到底是怎么样产生的?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设想了对国家政权机关进行改革的方案。北京大学的所谓“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出来后。  相似文献   

14.
"文革"期间,学习和宣传毛泽东诗词被当作贯彻"最高指示"的政治任务,传播毛泽东诗词被视为"忠于毛主席"的神圣行为。毛泽东诗词借助于毛泽东本人的人格魅力、政治影响力和人们对毛泽东的崇拜,通过广播、出版、音乐、表演、绘画、书法、邮票和手抄等各种形式,广为传播。  相似文献   

15.
1975年初,“文化大革命”进入了第9个年头。当时,“批林批孔”运动的开展再次造成了全国形势的严重混乱。“四人帮”加紧进行篡党夺权活动,我国的政治形势十分严峻。然而,由于党和人民的斗争,也由于毛泽东态度的某种变化,在1月召开的四届人大上,  相似文献   

16.
十年“文革”是中国人民所遭受的一场空前的浩劫,就连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两个儿媳刘松林(刘思齐)、张少华(邵华)亦未能幸免。一1966年7月26日晚,江青率“中央文革”成员气势汹汹地前往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万名师生聚集于学校大操场“聆听”他们的演说,主旨是批判那“起坏作用、阻碍运动”的以张承先为首的北京大学工作组。  相似文献   

17.
霞飞 《党史博览》2006,(2):51-54
这里所说的“文革”初期毛泽东给江青写的信,是指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韶山滴水洞写给江青的一封信。因为毛泽东写好这封信后,先给周恩来、王任重二人看过之后,由周恩来转交给在上海的江青,江青看过之后又由周恩来带此信到大连,交给在那里的林彪看过。那么,毛泽东为什么在那个时候给江青写那样一封信?  相似文献   

18.
1966年9月至1967年4月,我在中央文革记者站工作,曾与禹福春、郑钧亭两位同志被派往南京记者组,了解当地文化大革命的情况,期间亲历了周恩来总理处理南京问题整个过程。在记者站工作那段时间,我有幸先后四次受到周总理的召见,当面向他汇报情况。周膳理日夜操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9.
从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刘少奇就成为这场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的斗争对象,基本上失去了所有发言权.特别是进入8月,毛泽东在北京接见红卫兵以后,刘少奇面对党内外不断掀起的口诛笔伐批判浪潮,头戴“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制定者”“帽子”的他几乎到了百口难辩的艰难地步.尽管处境日甚一日的艰难,但刘少奇面对险恶困境却始终没有气馁.1967年4月和7月,刘少奇曾有过两次公开的书面“答辩”.这应该是刘少奇两次绝无仅有的最后申辩,也是他生命进入倒计时之前对如潮诬陷所作的最后抗争.今天记得刘少奇这两次“答辩”的人可能不多了,重读当年红卫兵小报上的“反扑文章”,感到刘少奇不惧死亡、实事求是的精神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20.
涤生 《党史纵横》2005,(9):31-36
“文革”中,依照毛泽东搞“文化大革命”的思路,中国的大中专学校经历了从停课到复课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毛泽东怀着良好愿望,决心搞好“教育革命”的许多想法,也表明失控的“文化大革命”使毛泽东的想法不能实现,甚至走向反面。毛泽东早就对过去旧的教育制度不满意,他有一个“教育革命”的思路毛泽东在他青年时代接受旧教育时,就对旧的教育制度十分不满。他曾用干脆不进学校读书而是自己每天到长沙定王台去自学的办法进行反叛。后来,在父亲停止供他学费的威胁下,他才又进入学校去读书。但毛泽东对旧教育制度的不满始终存在。新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