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青年作者卢新华写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发表后,被全国20多家省、市广播电台先后播发。新华社、中新社先后播发新闻,法新社、美联社的驻京记者对外报道说:“《文汇报》刊载《伤痕》这一小说,说明中国出现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罪恶的‘伤痕文学’。”作为由此开端的、揭露“文化大革命”期间种种苦难的纪实文学——伤痕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2期登载了董国强的《社会史视野下的“文化大革命”研究》一文。对于此文,一方面,我感到很新鲜,因为该刊过去登载这方面的文章似不多;再一方面,我觉得董国强这篇文章对推进“文化大革命”的研究确实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风靡全国、家喻户晓,被推上了“革命绘画样板”地位的美术作品; 一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多,创造中外美术史上神话的美术作品; 一幅使其作者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红极一时,年近花甲又身陷纠纷、历经风波。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美术作品。这就是著名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相似文献   

4.
196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联合发表经毛泽东审定的元旦社论《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社论提出“1967年将是全国全面展开阶级斗争的一年”“,将是无产阶级联合其他革命群众,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社会上的牛鬼蛇神展开总攻击的一年”。5月8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了《〈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6月11日,中共中央下发通知,称这篇文章“击中了党内最大的走资产阶级道路当权派的要害”,要求“各地认真学习和讨论,进一步深入地开展对党内最大的一小撮走资产阶级道路的当权派的大批…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语录》是毛泽东著作中名言警句的选编本,发行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圣经》)。因为最流行的版本用红色封面包装,又是红色领袖的经典言论,所以文化大革命中被普遍称为“红宝书”。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无不知晓“红宝书”。那时,人们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红宝书”不可不带,连结婚送礼也必少不了一本“红宝书”。  相似文献   

6.
钱江 《党史文苑》2009,(11):16-21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1966年春,为了抵制姚文元的文章,争取政治主动,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局面已经不可收拾,正一步步走向“文化大革命”的深渊。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大革命”发动阶段,被简称加蔑称的“三家村”,即《三家村札记》,它原本是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这个杂文专栏的开辟,说起来其实很简单。  相似文献   

8.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风靡一时,据有关部门统计,该画共印9亿多张,超过了当时全国的总人口数,即全国平均每人一张还多。这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这幅身价百倍的油画,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和鲜为人知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霞飞 《世纪风采》2007,(11):31-31
在“文化大革命”发动阶段,被简称加蔑称的“三家村”,即《三家村札记》,它原本是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这个杂文专栏的开辟,说起来其实很简单。  相似文献   

10.
鲁阳 《广东党史》2006,(1):19-20
任仲夷同志因病逝世了,噩耗传来,不胜哀悼!此时此刻, 不禁使我想起了20多年前《羊城晚报》复刊初期,他来报社视察的那段情景。《羊城晚报》创建于1957年 10月1日。到了“文化大革命”之初的1966年底,被“造反派”强行封闭,被迫停刊。十年动乱  相似文献   

11.
2013年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百强报刊”推荐活动,《当代贵州》杂志作为贵州媒体中唯一入选者跻身其中。据了解,全国有9家党刊入围“百强报刊”:《党建研究》、《党的文献》、《中共党史研究》、《党员文摘》、《共产党员》、《党的生活》、《新湘评论》、《南方》、《当代贵州》。  相似文献   

12.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历史决议》对统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书记处的领导下,由邓小平、胡耀邦主持进行,起草小组由胡乔木负责。胡乔木对正确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思想,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解决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  相似文献   

13.
木华 《党史文苑》2003,(6):38-42
1976年10 月“四人帮”垮台后,一部神秘的影片作为“四人帮”反党的证据,在全 国各大电影院连 映多日。当时,虽然名曰“控制放映”,但其放映范围之广,观众之多, 报刊舆论引导力 度之大,只有文化大革命前夕的《早春二月》、《北国江南》可以媲美。 从这部影片中, 广大观众还学到了一个新的政治名词——阴谋电影。它。就是“四人 帮”精心策划,用 以炮轰周恩来、邓小平的“哑炮”——《反击》!  相似文献   

14.
唐铮 《党建》2009,(9):56-57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的头版显著位置都刊登了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学习雷锋的活动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相似文献   

15.
《党史通讯》1987年第10期刊登了唐昌兴同志的《“文化大革命”结束标志与时限之我见》(下称《标志》)一文,读后受益匪浅。《标志》一文不同意传统上以粉碎“四人帮”为“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和“文化大革命”历时10年的说法,提出了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文化大革命”时限为12年的观点。这对于引起史学界、理论界对“文化大革命”史研究的关注,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都有相当的意义。但对《标志》  相似文献   

16.
《红岩春秋》2012,(5):17-20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邓小平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两度被“打倒”。而由他题写报头的《重庆日报》,也经历了报头改变字体甚至改名的荒诞岁月。据《重庆市志·报业志》记载,其经过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7.
2006年,既是“文化大革命”爆发40周年,又是“文化大革命”结束30周年,同时,亦是毛泽东逝世30周年。在这样特殊的历史年份里,我们回顾过去、总结经验,以史为鉴、展望未来,就有了特殊的意义。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全国著名中共党史研究专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生导师金春明教授撰写了《“文化大革命”与毛泽东》一文,现予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笔者:朱老,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了,您和方志纯(1949年6月,朱旦华和方志纯结婚--编者注)当年就受到冲击? 朱旦华:1966年底,我和方志纯开始受到群众批判。回想起来,这和江西、全国“文化大革命”整个进程有关。1966年6月,《江西日报》还在紧跟《人民日报》,点名批判“三家村店江西分店老板”“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帮分子”谷霁光,派出工作组到大专院校。7月,江西省委文化革命领导小组成立,黄知真为组长。8月8日,江西省委根据毛泽东“不要工作组,要由革命师生自己搞革命”的谈话精神,撤销工作组。8月28日,省直机关领导干部大会传达八届十一中全会精神,方志纯代表省委在会上讲话。到了1966年冬,刘少奇被北京群众组织点名批判。1967年1月,方志纯作为“江西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揪了出来。主要依据是,邵式平省长去世后,方志纯作为代省长、省长,全面负责政府工作,执行了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特别是1959年庐山会议,方志纯曾陪同刘少奇到1927年他隐居的东林寺故地重游,被上纲上线。1967年2月8日,在八一广场(当时的人民广场)召开方志纯万人批斗会。杨尚奎、刘俊秀、白栋材、黄知真等领导被陪斗。  相似文献   

19.
1965年11月,“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已经拉开。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25日,我的父亲罗瑞卿到了上海。当时,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在那里。万万没有想到,在“上海会议”上,林彪一伙对父亲进行了报复陷害,也就是从那时起,父亲和我们一  相似文献   

20.
《当代党员》2007,(1):29-29
2004年以来,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总编会根据形势发展和受众的需要,提出了“市场第一、读者优先”的理念及用生动、鲜活、有思想的新闻产品适应读者需求等重要办刊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市委机关刊物《当代党员》在全市乃至全国的影响日益提高,已成为宣传重庆的重要窗口。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当代党员》已有32篇稿件被《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知音》、《青年文摘》等报刊转载,其中《邓书记受委屈之后》、《酒家为何”坚决不接待乡干部”》被《人民日报》转载,《让农民版画“叫好又叫座”》被《中国文化报》头版转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