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大律师     
刘聪玲 《台声》2011,(9):55-55
“聪玲,我来北京啦。”接到台湾许文彬大律师的电话,一点都不奇怪,他来大陆的次数实在太多了。 “我们在说,遍插茱萸少一人。你什么时候来台北啊?”这时候,他一定是跟大陆记者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佐人 《现代领导》2007,(6):35-35
读元朝杂剧家王实甫《西厢记》,总是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烧火和尚惠明的救危扶困的精神所感动。  相似文献   

3.
编完《竹枝图》,长长舒了一门气。《百喻图》、《唐诗图》、《世相图》、《竹枝图》,同丁聪先生二十多年的合作,即所谓“陈文丁画”尽在于斯了。我成长的时代,是一个赞歌盈耳的时代。起初是大家倾心竭力地唱,许多人(包括我)是发自内心地唱,以为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全  相似文献   

4.
2005年12月30日,由杭州市检察院立案侦查并提起公诉的杭州市余杭区原副区长马惠明受贿案一审宣判,法院审理查明,马惠明利用担任原余杭市财政局局长、原余杭市副市长、余杭区副区长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利,同时非法收受他人贿赂折合人民币245万余元,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令人震惊的是,马惠明收受巨额贿赂中的绝大部分是通过接受他人提供的赌资、拼赌分红等途径获取的。这位曾经在赌场里“只赢不输”的“高手”,如今彻底败倒在法律面前,受到了法律的严惩。“琴鸟”折翅官员落马2004年9月,位于杭州市北郊的…  相似文献   

5.
温奉桥 《青年论坛》2002,4(1):106-107
本文从现代主义的“无名”性存在和现代心理学“焦虑”人格的角度 ,以《废都》为例 ,来解读贾平凹小说的现代意识。“无名”与“焦虑”是现代人的精神徽记 ,《废都》因其准确深入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状态 ,而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废都》是一部充满现代感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打开关于“唐僧”的网页,实在惊诧不已。绝没想到,人们对这位亦人亦神的和尚竟然如此感兴趣。当然,大多是拿他当“话耍子”来搞笑,来开涮的,什么“唐僧办教育”“唐僧的隐私”“唐僧评先进”……数不胜数,光是杜撰唐僧的著作,就有《家书》、《日记》、《回忆录》、《密信》、《遗言》、《自述》、《报告》、《废话》等许多种,关于从学术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的却少得可怜。  相似文献   

7.
说“方圆”     
马冀 《福建通讯》2001,(3):45-45
《周易·系辞》中说:“蓍之德,圆而神”。很早以前。“圆”就丰富和充实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说:“天体至圆,万物做到极精妙者,无有不圆。圣人之至德、古今之至文、法帖。以至一艺一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古希腊毕达哥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关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关的是圆形。”黑格尔在这个意义上,把哲学史  相似文献   

8.
“诚”是先秦儒家和北宋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先秦儒家那里,《中庸》第一次将“诚”作为核心概念来论述.面对来自佛教和道家的挑战,周敦颐和张载都以《周易》为宗,以《中庸》为体,试图从本体论的高度为儒家的价值理想和治世之道提供新的论证,并且都借用了《中庸》“诚”的思想资源来创建自己的哲学体系.通过与《中庸》相对照,二人论述“诚”的思想时各自的侧重点和独到之处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9.
学界多用“爱无差等”来界说“兼爱”之内涵。然考诸《墨子》文本,此一解说缺乏直接的文本依据。墨家在《兼爱》《天志》《大取》《小取》等篇所讨论的“兼爱”,表示的是一种“所有人应爱所有人”的理想之爱,具有交互性、周遍性与相若性等特质。“兼爱”的实质还在于“施由周始”,即施为者面对施为对象,皆秉持“视人如己”和“爱人之亲若爱其亲”的态度一体加以对待而已。而“爱无差等”则语出孟夷之辩中的墨者夷子,主要用以表示一种不区分“己之亲”与“人之亲”的同等之爱。据此观之,以“爱无差等”来界说“兼爱”,并不能完整揭示出“兼爱”所强烈追求的“周遍性”特质,从而可能会窄化和简化墨家“兼爱”说的丰富面向。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我刊今年第五期登载了山西省湖州市民政局杨聪、张兰英同志的文章《农村养老保险:五种心理负担及解决办法》,文中举例,“一个人从20岁投保一次性交200元,60岁开始领养老金,每月可领122.9A,一年,领1474.8元……”对此,不少读者来信、来电询问。陕西省留坝县民政局昭贤同志来信中说:“这种算法与民政部原下发《计算表》的给付标准有很大差距,不知是否民政部对养老金的给付计算标准有新的提高?”四川省丰都县民政局胡化清来信问,该文与民政部标准的计算差异,“是由于地区差异造成的,还是别的原因造成的?”鉴此,我们特…  相似文献   

11.
白嘉轩是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塑造的一位儒家道德传统的忠实实践者。他是儒家文化渗透到旧乡村伦理道德的化身,作为白鹿原民众的“精神领袖”,他身上有着我们民族非常优秀的文化品格,他果断、沉着、聪睿、宽宏大量,这使他在白鹿原上具有很高的威望,并且使他成为传统宗法社会正义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尽管《人大研究》积极倡导尽快建立“中国人大学”,但还是发表了这篇对此持有不同意见的文章……“让大家都说话”,是《人大研究》一贯奉行的办刊准则。 现在建立人大学是否太早了?大家不妨都来对此评说一番。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法制》近期发表《平度征地拆迁乱象》专题报道,其中《平度信访教育中心揭秘》一文弓起了我的注意。 一个“教育中心”却不挂牌,里面到底掩藏着什么猫儿腻?当地老百姓一语道破:这里就是黑监狱。因为很多上访者就被关押在这里。这下我们总算明白了,所谓的“平度市信访教育中心”,实则是“平度市信访关押中心”。这里并不是教育人。而是折磨人的地方;到这里的人并不是来“学习”的,而是被摧残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中的“总和”概念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数量或内容的叠加,由此出发,必然会把《提纲》中的“社会关系”理解为在人之外的、与人无关的“物”。事实上,《提纲》中的“总和”概念的核心内容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的主动聚集。因此,马克思在《提纲》中并不是从客观制约性的角度,而是从主体能动实践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关系的。因为此时的马克思还没有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正面的研究,而只是将其作为批判的对象,社会关系的客观制约性还在他的理论视野之外。对《提纲》中的“总和”概念的考察,对于打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客体化思维,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某些人借口认识的主体性来否定唯物主义反映论,似也成了一种“时髦”。王若水的《现实主义和反映论问题》一文(刊登于1988年7月12日《文汇报》 ,及同年9月《新华文摘》,以下简称“王文”),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该文认为:“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坚持的直观反映论观点,是我们无法为之辩护的”;“列宁的上述论点不仅不符合自然科学的结论,也和马克思的观点相左”;应当用“实践论”来代替“反映论”的观点,我不同意。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期与哲学界同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原说杨青矗在去年11月上旬来大陆旅游、参观和访问,为采访他,我特意找来他的一本叫《台湾命运中国结》的书来读.书中的“作者简介”中写道:“杨青矗,台南县人,194O年生,高中毕业.美国爱贺华大学国际作家写作计划研究成员.曾任高雄炼油厂工人19年、美丽岛杂志社务委员、编辑委员及高雄服务处主任、劳工法律支援会主任委员.现任台湾笔会会长,敦理出版社主持人.著作有《在室男》、《工厂人》、《厂烟下》、《工厂女儿圈》、《心标》、《连云梦》、《杨青矗与国际作家对话》等15本.”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这是党中央对干部选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无疑将对党的作风建设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用好的作风选人”,前提十分清楚,即“选人的人”的作风首先必须是好的。也就是说,他必须做到《决定》中提出的“五个坚持,五个不准”。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前提”何以实现?换句话说,选人的人“好的作风”从哪里来?不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其它所有的  相似文献   

18.
话说心态     
苏轼诗词的魅力和生命力,九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中国人。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吟诵中秋的词,已经成为两岸的流行歌曲,成为中秋联欢晚会上的必唱曲目。《渔隐丛话》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矣。”尤其是结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相似文献   

19.
张荣 《桂海论丛》2006,22(3):58-6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关“人的本质”的论述,曾被当作一个定义来解读。其实,马克思旨在为揭示人的本质之谜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合理途径,向世人昭示他关于“人的本质”理论视角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近悦远来     
“近悦远来”出自《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说:邻近的人由于受到恩惠而喜悦,远方的人也闻风赶来归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