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兹金人是高加索地区的土著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南部和阿塞拜疆北部地区。该民族跨国而居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征服高加索后对边界的重新划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阿塞拜疆确立国界线,再次将列兹金人问题推至幕前。当前,在俄罗斯、阿塞拜疆和达吉斯坦共和国的共同管控下,列兹金人问题维持着相对稳定的态势,但由于领土争端、对比差距和外部干涉等可能激化矛盾的因素仍然存在,且短期内难以消除,列兹金人问题这座“休眠的火山”有可能被引爆,成为继南奥赛梯问题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问题之后高加索地区的又一民族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南高加索地区作为一个资源、民族和历史文化都极为丰富的战略地区,在国际政治中也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这种价值对俄罗斯而言尤为重要.苏联解体后,出于多方面的原因,俄罗斯对南高加索的战略也是几经变化.本文着重分析俄罗斯对南高加索战略演变的原因与实质,指出这种变化实质上是俄罗斯利益从边界安全到安全边界再到利益安全的层进.  相似文献   

3.
一、世界“热点”的多发区在俄罗斯的西南边陲 ,大高加索山脉由东北向西南横贯其间。它的北面是北高加索(亦称后高加索 ) ,南面是南高加索 (亦称外高加索 ) ,统称高加索地区。自古以来 ,高加索是贯穿东西和南北的商品和人员往来的大动脉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几个世纪来 ,这里始终是一个敏感的、各方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1 6世纪中叶 ,沙俄开始向外扩张 ,在吞并伏尔加河中游的喀山鞑靼汗国后 ,接着就入侵高加索 ,先后与奥斯曼和波斯帝国进行了殊死的争斗 ,历经 30 0多年的兼并 ,于 1 9世纪 30年代完全控制了整个高加索地区。列…  相似文献   

4.
高加索地区自古是欧亚交汇之处,也是拜占庭、波斯、阿拉伯、俄罗斯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之处。苏联解体后,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等主要大国围绕势力范围争夺、能源获取和北约东扩等问题,在高加索地区展开大博弈。但是,大国在高加索除了利益竞争外,还存在利益契合点,在地区反恐、欧洲安全、能源市场等领域,仍维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俄国"白银时代"知识分子提出了独特的地缘政治主张和制度、文化模式.他们试图超越西欧派和斯拉夫派,不认同布尔什维克制度,要走既不是西方也不是东方的欧亚主义道路.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阐释了俄国独特的地缘政治属性,强化了俄国寻求独特发展道路的意识.欧亚主义者的地理空间意识,对欧洲的疏离与拒斥,对游牧民族的崇拜并以其"继承者"自居,对斯拉夫主义的认同与修正等都多层面地揭示出欧亚主义者地缘政治的扩张意识和扩张指向,凸显了欧亚主义道路的保守性和浓厚的斯拉夫主义的气息,并对新欧亚主义和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亚高加索成为大国争夺焦点冯玉军马香云一苏联解体后,里海周围的中亚高加索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各种国际势力都想插手该地区事务。特别是近来,随着里海地区油气资源开发浪潮的不断升温和俄美在北约东扩问题上斗争的暂告平息,美国、俄罗斯等世界大国和土耳其、伊...  相似文献   

7.
建设和发展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研究有利于促进华侨华人学科的完善,拓展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对推动当今华侨华人问题的解决也有重要现实意义。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研究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学科属性是探索历史时期与华侨华人相关的地理现象的演变及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并进而探索演变和影响的规律的学科;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与华侨华人相关的地理现象的演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侨乡历史地理,移民历史地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人文地理、社会地理,华侨华人历史自然地理等;研究方法主要是历史文献法、实地考察法、新技术手段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学术界和国际政治领域,俄罗斯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之所以如此,远不只是俄国本身的文明结构之复杂性所致,更有西方的独特表述之原因。影响西方对俄罗斯问题表述的,是因为西方自身的欧洲中心论、欧美所建构的“西方”概念及其在国际和俄国所产生的反应、对俄罗斯问题进行斯拉夫-俄国-苏联学研究等,这些原因从不同方面促成了西方对俄罗斯问题的认知和判断远不同于俄国,  相似文献   

9.
18世纪60-90年代,即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文化,其中也包括通过西欧的“中国风”、俄中贸易、向中国派传教士和研究汉学著作等多种途径对中国文化进行的接触。对中国文化的接触与吸收,促进了俄国自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因黑海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等结构价值不断上升,对美国、欧盟及黑海沿岸的国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黑海地区局势严重影响周边的中东、俄罗斯、南高加索和中亚地区安全;因此,从西方对黑海地区战略可折射出对中东地区、高加索和中亚的政策,从黑海地区的地缘政治转型可预测出东西方势力对比、西方和俄罗斯在东欧和高加索地区竞争格局和全球局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墨关系研究是中拉关系研究中的一个独特案例,其独特性不仅在于墨西哥的国土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文化传统等诸多要素在拉美地区具有的鲜明特性,而且在地缘政治经济上还涉及墨美之间存在的既复杂又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由此,中墨关系研究中提出了“美国因素”的命题.墨西哥是拉美最早向中国释放建交试探政治信号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墨—中友好协会的成立、民间交往的扩大、半官方接触的出现,都是中墨关系发展中的重大突破.然而,墨方一直“估量”和“盘算”发展对华关系的利益,实际上它较为看重对华商品出口的经济利益.尽管墨西哥政府多次试探与中国建交,但传递的政治信号极其微弱,两国政治关系并未出现根本性突破.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运用批判路径的"欧洲学派"或"欧洲主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安全研究的理论格局。"欧洲学派"有三大理论分支:哥本哈根学派、威尔士学派(阿伯里斯特威斯学派)和巴黎学派。巴黎学派被视为安全研究的后来者,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已获得学界认可,其影响日渐扩大。事实上,巴黎学派的安全研究理论不仅不同于传统的安全研究,也有别于哥本哈根和威尔士学派的安全研究。受法国本土社会学发展的启发,巴黎学派的以社会学为基础、关注(不)安全化进程、重视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的融合的三大原则体现了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并得以对新时代的安全现象做出新的解释,这也正是巴黎学派安全研究的学术价值所在。其对移民、边界控制和国内监控治理等问题的注重亦使之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不可避免的是,巴黎学派也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它的研究成果对安全研究和安全实践的影响还将进一步显现。  相似文献   

13.
欧亚主义是俄国思想史上一个独特的流派,其思想渊源主要有三个:斯拉夫主义、达尼列夫斯基的文化类型学说、列昂季耶夫的拜占庭主义思想。可以说,它是“俄国几个世纪思想发展的规律性总结”。  相似文献   

14.
犹太人“无根性”使反犹主义成为一种历史必然;整体的犹太人要为个体的犹太人所谓的“过错”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是反犹主义的突出特点。俄国是一个具有浓厚反犹主义历史传统的国家。但是,高尔基是一个“例外”。在《新生活报》开设的“不合时宜的思想”专栏中,他对俄国的反犹主义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深入剖析,为俄国犹太人“控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俄国知识分子“良心”和“良知”的一种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同年11月布尔什维克又领导发动了十月革命.远东地区作为俄国的一部分,自然也经历了革命的阵痛与洗礼.但是远东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日美等帝国主义的干涉,使革命引起的震荡在远东要比在俄国其他地区持续的时间更长.从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初步建立,到国内战争爆发后各方势力的斗争,直至1922年日本干涉军撤离符拉迪沃斯托克,革命冲击波在远东持续了六年之久.1917年革命、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等三大事件,在时间、地域和因果关系上存在密切联系,难以把它们分开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非对称关系不均匀的本质导致了互动中强者与弱者之间知觉的差异。尽管双方都在试图“处理”这种非对称关系——强者试图进行主导,而弱者会进行挑战——但大多数非对称关系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稳定的。这些关系是通过互动来维持的。亚洲非对称关系的独特之处在于中国的中心性。中国幅员辽阔的地域、中国的人口与生产力规模为其典型的非对称对外关系创造了条件,并且中国的中心区域和各地区之间也同样体现出非对称的特点。有清一代,亚洲各国曾彻底臣服于这种非对称关系。在非对称关系中存在三种标准,即对抗的双方能力差距悬殊、角色无法调换、无法消灭对方。清朝传统非对称关系的根基最后被摧毁,很大的原因是来自其内部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在当今全球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形势下,中国的“和平崛起”(peaceful leap forward)则引发了关于中国传统治理与外交方式新地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弗洛连斯基、布尔加科夫和洛谢夫是俄国语言哲学史上语言本体论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以其独特的名谓哲学(称名哲学)为俄国语言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们看来,名谓是人类思想的“意义”和事物存在之内在“意义”的特殊交汇与融合。世界中的一切,包括自然在内,都具有意义,因此,名谓并非实体性客体,而是积极地表现着自己、有意识有目的地给事物和现象命名的、思考着的个体。他们的名谓哲学揭示了主体与客体、本体与现象、认识与存在相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旨在证明,语言是现实存在的理性的反映,而词语则是这一被反映的存在的本质。 了解俄国语言哲学史上语言本体论流派及其思想精髓——名谓哲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俄国当代语言哲学。  相似文献   

18.
2014年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对欧洲的意义是确定了欧洲人主导的“新凡尔赛体制”东扩的极限和边界。边界历来都是武力确定的。克里米亚的结局对俄罗斯的意义在于俄罗斯守住了生存底线——底线是俄罗斯未来复兴的基础和前提;对欧洲来说,意味着欧洲东扩已抵极限。从彼得大帝到斯大林,俄罗斯只是在波罗的海东岸地区与欧洲进行过边界拉锯,而在乌克兰,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和冷战时期的戈尔巴乔夫有意收缩和放弃外,俄罗斯在乌克兰这个地方基本没有失过手。从对付拿破仑到希特勒的“胜利”经验中,西方人明白,在陆军可以发挥作用的近地,俄国人往往可以完胜。黑海离俄罗斯太近且陆地相连,陆军可以直接进驻;而西方海权国家在此则鞭长莫及。克里米亚对俄罗斯是生死之地,而对欧洲则是重要利益点,为了它,俄罗斯会用全部资源,而西方则不会。如果清楚俄罗斯在乌克兰归属的历史,也就知道2014年乌克兰事件意味着俄国反击欧洲东扩的历史才真正开始。乌克兰事件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其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对中国而言,是有警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维特回忆录是研究维特生平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史以及中俄关系史的重要史料之一,备受俄国和西方史学界重视,在俄罗斯至今已有七种不同的版本问世,俄国学者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维特回忆录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地理空间演化历史的梳理,解释了东西方文明断层线的由来,以及因乌克兰被其贯穿而导致的动荡与撕裂。不同时代条件下具体地区归属于不同文明板块,近代以来族裔、语言逐步取代掌权者之间的个人效忠关系成为归属问题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使文明断层线稳定延续。这个进程在俄罗斯造成本土立场的崛起,成为帝国地理空间中心—边疆二元结构解体的主要原因。而解体造成文明断层线的动荡,在俄地理空间结构中具有中心—边疆双重身份的乌克兰因此而撕裂加剧。俄罗斯地理空间演化历史体现出身份认同与主观地理空间方案同步演化,后者进而影响客观地理空间的规律。俄国从18世纪的绝对君主专制转向19世纪君主专制与平民政治相融合,导致俄罗斯人身份认同在19世纪突出俄罗斯族群的本土立场。这在地理空间意义上引发俄罗斯族群对帝国内异质空间和帝国外同质空间的追求,它们分别体现为“俄罗斯化”政策和“斯拉夫主义”政策。二者一方面为20世纪初的政权覆灭和帝国解体提供了解释,另一方面也共同为俄罗斯在20世纪末的再一次解体以及在21世纪初针对乌克兰的地缘政治追求提供了解释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