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慕刚 《当代贵州》2011,(31):54-54
我1998年入伍,2000年退伍那年我才20岁。回家后,我又重背书包,踏进学堂,成为一名中学生。2004年,通过勤奋学习,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大学毕业,在贵阳一公司上班。2010年,我以高票当选为彭宗村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2.
正30年前,我上中学时曾N次给《中学生阅读》杂志投稿,都石沉大海了。30年后,这本老刊物却在头题发表了我的一篇散文,作为范文让广大中学生学习阅读。责任编辑来函嘱我为刊物题写一句话,以勉励中学生提高阅读兴趣。我欣然写下:"只要有书,人生就不会孤独。——题赠《中学生阅读》(高中版)"  相似文献   

3.
有位女中学生写了这样一首诗:“原谅我,妈妈。不是我的翅膀硬了,不再需要您的照料,而是因为我需要自己走路,哪怕会跌得头破血流;我需要亲自体验一下生活的酸甜苦辣;我愿意去开拓一条自己的路,因为我已经长大了。”这首诗是中学生强烈要求独立的心态的真实写照。它使我们好似看到眼前站立着一个急切要求独立的大孩子,也反映出中学生要求独立的心理的一些基本特点。一、中学生独立性心理的基本特点青春期中学生的独立性要求非常强烈。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兹称此为“心理断乳”,埃里克森则称  相似文献   

4.
2006年12月23日,一位南昌中学生在百度发出了一张求助帖:“我是一个中学生,想炒股,不知道怎么样才能买卖股票,开户是去哪里,应该具备多少钱?”  相似文献   

5.
刊物即将付印的时候,我们欣喜地收到了本刊顾问梁衡的两篇力作,一篇是他在上海书展上的讲话《我为什么要编一本〈中学生素质读本〉》,一篇是他为《中学生素质读本》所写的总序。两篇文章一个主题,梁衡先生纵横捭阖,娓娓道来。我们特将这两篇文章同时编发在"关注未来"栏目,奉献给广大读者,特别是正当花季的中学生及他们的父母长辈。  相似文献   

6.
日月掷人急,知识分子已经工人阶级化20年了。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上宣布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无产阶级的一部分时,我还是懵懵懂懂的中学生。学习时事政治时,只管记呀背呀,随着报纸欢呼呀,至于宣布知识分子已经无产阶级化有何  相似文献   

7.
梁衡 《新湘评论》2007,(10):33-35
刊物即将付印的时候,我们欣喜地收到了本刊顾问梁衡的两篇力作,一篇是他在上海书展上的讲话《我为什么要编一本〈中学生素质读本〉》、一篇是他为《中学生素质读本》所写的总序。两篇本章一个主题,梁衡先生纵横捭阖,娓娓道来。我们特将这两篇文章同时编发生“关注未来”栏目,奉献给广大读者,特别是正当花季的中学生及他们的父母长辈。  相似文献   

8.
近几天,我在互联网上读到了几篇文章:一是《中国的孩子比美国的孩子笑容少》;二是《据调查,20%的孩子患有抑郁症》;三是《近三分之一的中学生觉得自己不快乐》。读罢文章,颇觉震撼,小小年纪的中小学生,生活得竟然如此压抑、沉重。联系时下不时见之于传媒的有关中小学生厌学、逃课、泡网吧,乃至厌世自杀的报道,我深深感到:教会学生快乐地生活,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受身边大量成年人外出打工的影响,我班有不少学生萌生了中途退学、弃学务工经商的念头,这让做班主任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告诉我,中学生一旦有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有时就会变得比较偏执,甚至容易走极端,但中学生可塑性强,也不是不可以改变。为了打消他们的错误念头,我决心将计就计,为他们提供切身的打工生活体验,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将教师的教育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于是,我决定一改以往说教和灌输的教育方式,尝试让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亲身体验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教育。放假前,我要求学生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采访打工…  相似文献   

10.
尽管两个中学生关于艾滥病的对话已被不止一次地引用,本文还是想从这里开始。中学生甲:这几天没有看到你,你到哪里去了? 中学生乙:我感冒了.北京最近流行感冒。中学生甲:中国真他妈落后,人家美国都流行艾滋病了,咱们还流行感冒呢! 崇洋加愚昧到了如此荒谬的程度,确实令人扼腕。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生涯中,有一件事让我震惊,也彻底改变了我的育人理念,值得我铭记一辈子。1996年秋季开学,我分配至云山书院中学,担任初一班主任。为塑造良好中学生形象,整顿班风,我在班上郑重宣布:男生不得留长发,否则,格“剪”勿论。  相似文献   

12.
五十多年前初读胡绳,我还是个中学生。读到的是先在《中学生》杂志上连载的历史文章,后来收入《开明青年丛书》,书名叫《二千年间》。我至今还记得,可见印象之深。胡绳那时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报纸的编委和作者,不便用本名在《中学生》上发表文章,用的笔名是“蒲韧”,《二千年间》也仍旧。所以严格说,那时我只是初读“蒲韧”,而不知“胡绳”。  相似文献   

13.
人说隔行如隔山,文学与工程技术,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干。我因为不识时务,1957年后被送进劳动大学去读社会这部大书,未料收获生活阅历甚多,于是改行文学写作混充作家。从理工科闯进文科领域,便感到这两个文化圈各有千秋而几乎老死不相往来,你很熟悉的我很陌生,结果形成了现代社会的奇特现象:文化“跛足”。 先说文学这个群体,很多人的科学素质就比较差。有位知名作家,一次给中学生授课,一再声称自己从小数学不及格,结果听讲的一名中学生忍不住站起来提意见,说数学不及格要留级,家长打屁股请你去代表我吧。我曾和一位剧作家…  相似文献   

14.
杨艳秋 《实践》2014,(10):17-17
<正>小的时候,我的梦想纯粹而简单。一转眼,我就由一个稚嫩的小男孩成长为翩翩少年。已是中学生的我,会对曾经的梦想嗤之以鼻,因为我已经有了"鸿鹄之志",那就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将来成为国有企业的一名职工或是一名国家机关干部,彻底摆脱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梦想就是玫瑰和百合,尖尖的刺明晃晃的,她摇曳着婀娜的身姿向我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早恋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很值得重视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目标,有利于家庭幸福安乐,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中学教育工作中,不应该回避中学生早恋问题,而应该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乡思无尽     
黄彬 《湘潮》2011,(1):1-1
我17岁参军入伍离开家乡,在部队里工作、生活了50年,党和国家把我由一个农家子弟培养成一名将军,由一名普通中学生培养成最高军事学府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我以感恩之心回首往事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故乡——湖南,我怀念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感谢故乡的抚育之恩。  相似文献   

17.
正《共产党员》创刊七十周年,要我写一篇我与《共产党员》的纪念文章。这是一件无法推托的事,因为我已和她相知相恋了近四十年。说起我和《共产党员》的缘分,还要追溯到近四十年前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时。那年,《共产党员》推出了一个典型,她为了坚守自己的信仰,即使付出生命代价也没有屈服,这个人就是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张志新。正是这个典型深深地影响了我  相似文献   

18.
正人物:老张老张媳妇中学生小张记者小潘启幕:舞台右角摆放一张桌子、一张老板椅、两张凳子、一个热水瓶、4个纸杯、一部固定电话,中学生小张在靠左边的空位处唱歌跳舞。(老张出场)老张:今早起来心情好,音乐早已准备好,办公室内忙啥子?(看)原来是我家丫头在舞蹈。(小张摆舞姿)老张:你咋这么早就起来了,忙个啥子嘛!小张:我们学校要搞节目,要求反映团场现实状况的,我想,现在不是在号召职工搞多元增收吗?我这是在练节目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青团》2017,(1):13-15
"跟我走一走,烦恼全带走,欢迎各位游客跟随我的脚步来到秀美庐山,我是你们的导游李红......""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团干""全省导游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李红同学正满怀激情、自信有余地为来江西九江科技中等专业学校参加"职校科技活动日"的普通中学生作专业模拟导游示范。  相似文献   

20.
一年前,一个中学生把流行歌曲《最爱你的人是我》作了如下改编:“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 建国50周年的前一天,即1999年9月30日中午,江苏省射阳县一个名叫朱蕴西的初二女学生因学习压力过重上吊自杀了。这个14岁的女孩死后5个月零14天,她悲痛难捱的母亲也以同样的方式去了,肚里还怀着3个月的小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