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史纵览》2012,(5):56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一个优良传统。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在对待批评问题上为后人留下了典范。他曾说过:“对来自上头的批评,你要敢揽起来。对来自下级的批评,你要听下去,要当下级干部的‘出气筒’。”  相似文献   

2.
张黎明 《党史纵览》2010,(11):55-56
谭震林一生嫉恶如仇、刚直不阿。在“文化大苹命”期间.他不顾个人荣辱安危.对林彪、“四人帮”打倒一切,破坏生产的倒行逆施.直言上书,面折延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的女儿谭泾远对这段往事有着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实践》2019,(3)
<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谭震林一生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他从不用权力谋私利,也没有要求组织对其亲属加以照顾。从其制定的"约法三章"中,可以看出他坚持原则、严于律己的高尚品质。新中国成立后,谭震林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他经常到下面考察,了解基层情况。每次动  相似文献   

4.
华国锋的“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了。 粉碎“四人帮”之后,当广大群众强烈要求邓小平复出,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错误的时候,这“两个凡是”的抛出,无疑给拨乱反正工作设置了障碍,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路线和方针政  相似文献   

5.
谭震林子女在做客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的"缅怀革命先辈"对话栏目时,讲述了老将军光辉一生中的一些片段。在这些片段中,他不推责任、勇于担当的精神,尤令笔者感慨。老将军从不推卸责任,有了功劳都是党和人民的,有了错误都是自己的,即使他下级犯的错误,因为他是主管,也主动去承担责任,老将军的下属总是很欣慰当他的下级"很安全"。  相似文献   

6.
李可 《党建文汇》2002,(14):6-6
1943年9月,我出生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医院。父亲匆匆赶到医院看望母亲,安慰了母亲几句,就匆匆而去,这可引起了奥地利医生罗生特的不满,他生气地说:“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怎么可以这样没有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1967年,一些省市造反派相继起来“夺权”,一大批老干部被打倒。 这年2月初,为了及时处理“文化大革命”中各地出现的重大问题,中央决定每两三天召开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碰头会。碰头会通常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2月14日的碰头会上,盛怒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冲着江青一伙说:“你们的目的,就是要把老干部一个个打光。”  相似文献   

8.
刘晓滇  刘小清 《湘潮》2008,(6):29-31
福建白沙,地处福州西郊,因闽江冲积大量石英砂而得名。1937年10月上旬,中共闽粤赣边省委在白沙成立。这个偏隅之地从此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9.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为了打倒谭震林,捏造罪名诬陷谭震林在“瑞金事件”中出卖了组织,出卖了同志。“谭震林专案组”派人来到连城寻找当年谭震林的警卫员杨金保,使尽种种恶劣的手段,要他证实谭震林是叛徒。 “瑞金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谭震林是不是叛徒呢?老红军杨金保告诉我们事情的经过。 1938年1月15日,谭震林率领警卫班和其他随从人员抵达瑞金城,住在河背街新四军驻瑞金办事处。汀瑞游击队的负责人张开荆听说谭震林到了瑞金。未经联系就带几十名游击队员连夜赶到办事处。谭震林见张开荆既然带人来了,就召集大家开  相似文献   

10.
谭震林“文革”蒙难记陈鸿祥全家星散1968年4月初,北京西单商场发生了一次爆炸事件,一个妙龄女郎被炸得粉身碎骨,血肉横飞;一个中年男子炸飞了上半身,残存着的下半截肢体旁,留有当时盛行的黄军布挂包……猛烈的爆炸声传入了数里开外的中南海,当时尚居住在中南...  相似文献   

11.
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华国锋提出了“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8年,当理论界、新闻界就真理标准展开热烈讨论时,《红旗》杂志保持了沉默。分管宣传理论工作的党中央副主席汪东兴是两个“凡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很多时候,家规就连着国法。家规不硬,家风不严,就容易触犯国法。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家里不能没有"铁规矩"。被中央组织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柴生芳同志,家里就有一条给其爱人定下的"铁规矩":"收别人的东西就离婚。"这看似无情,实则有情。主管国家经济工作26年的李先念同志,对子女也有一条严厉的家规:"你们谁要经商,打断你们的腿。"时至今日,李家的四个子女没有一个下海。对党员干部本人和家人来说,在"离婚""打断腿"的"铁规矩"面前,很自然地会选择廉洁自律。相  相似文献   

13.
正领导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骨干力量和干事创业的中流砥柱,肩负着振兴一方、造福一方和稳定一方的重任,在当前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的社会转型时期,一定要切实增强"五感",注重加强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争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和班子的带头人。政治上要有方向感。方向涉及根本、关系全局、决定长远,只有方向正确,路子才能走对,目标才可实现。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单位、一个部  相似文献   

14.
大凡经历过“文革”的人,都对“革命样板戏”《沙宾浜》的剧情耳熟能详。但是,对于这一剧目是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却未必人人皆知。在历史上,阿庆嫂、郭建光、胡传魁、刁得一都确有生活原型。“阿庆嫂”不仅掩护过以“郭建光”为首的新四军伤病员,而且还搭救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谭震林。《沙家浜》中的“沙家洪”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常熟市董洪镇。当年,这里远离县城,地处水网地带,土豪劣绅势力薄弱,群众基础较好,被新四军开辟为抗日根据地。“阿庆嫂”的原型名叫陈二妹。受党组织的委派,她与丈夫陈关林(后壮烈牺牲)在董浜镇…  相似文献   

15.
干部下基层,目的是要访民情、知民声,解民困,增进和群众的联系,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如何与基层群众进行有效交流,获得基层的真实情况,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关键。要说得了“农家话”。到基层了解民情,听取民声,和群众谈话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有的干部在机关坐得久了,习惯摆架子、打“官腔”,不善于与群众交流,和群众谈话没有“共同语言”,这样的干部显然不受群众欢迎,不能让群众接受。和群众交流要避免说“官话”、大话、套话,朴素实在的“农家话”才能说到群众心窝子里去,群众也愿意把这样的干部当成自己人。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7,(9)
<正>考察识别干部,是干部选任工作的生命线。考察干部不仅要在口头推荐、民主测评等环节做好"远观",更要在深入考察环节做好"近看",确保考察得精准,做到人岗相配、人岗相宜,实现干部成长、事业发展。深入群众,客观公正评价干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对干部的日常工作情况最有发言权,要想全面、立体地了解干部,就需要考察组把握好"民评"这个关键点,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面对面听取民意,在乡语口碑中了  相似文献   

17.
时下,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习惯于坐在机关里办公,等群众上门,群众便戏称他们是坐诊干部。长期如此,坐诊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就逐渐疏远,群众也就对他们敬而远之了。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关键在于坚持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努力做到为民惠民利民。为民要先知民,指导要先知道。领导干部要想了解真实情况,就必须变让群众找上门为自己走上门,实现从坐诊干部到出诊干部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8.
<正>十九大代表、著名作家二月河从北京开完会回乡不久,就接受了家乡媒体的专访,谈及对反腐的新认识,对新时代的干部提出希望。记者:几年前说反腐,您曾说"蛟龙愤怒、鱼鳖惊慌、春雷震撼、四野震动"。十九大上您用的是"天翻地覆慨而慷"。变化在哪里?二月河:这是我第五次参加全国党代会,前几次也谈到反腐,但和十八大以来的成就比,没形成压倒性态势。我国历史上也有全国性反腐,如朱元璋、雍正时期,但仅限于某阶层、某件事。从中央反腐力度决心看,没有哪个政府提出过  相似文献   

19.
夏远生在《新湘评论》(湖南)2008年第11期撰文指出,1963年10月20日,毛泽东乘专列到长沙,听取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华国锋、李瑞山汇报工作。10月26日,会见全省三级干部会议和省委二届七次会议代表,肯定生产救灾、恢复经济的会议主题。1963年毛泽东四到湖南,多次听取了省委书记兼湘潭地委书记、副省长华国锋关于形  相似文献   

20.
杨沐喜 《世纪桥》2009,(11):10-10,14
1977年2月,“两个凡是”的提出,一度成为党和国家的基本准则。当时邓小平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它的错误。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在中国社会广泛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它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同时,真理标准大讨论也是一场强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此过程中,各种理论观点激烈交锋,其中老革命家谭震林提出了“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凡是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就要敢于纠正。”这样就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个凡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