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连任过党的五届领袖的迄今为止只有两个人,他们便是陈独秀(一大至五大)和毛泽东(六大后期至十大)。他们两人曾是师生、朋友,又曾是上下级、战友、同志。但因各种原因他们最后却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分道扬镳。在毛泽东这样一位伟人心目中,陈独秀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相似文献   

2.
<正>陈独秀与毛泽东曾经是革命同志,后来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不过,在陈独秀与毛泽东的早年交往中有段蜜月期。在那段日子里,陈独秀可以说是十分赏识和大力提携毛泽东,对毛泽东的成长进步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致多年之后的1936年,毛泽东在同前来陕北采访的美国记者斯诺谈及陈独秀还说道:“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相似文献   

3.
从分歧到分道扬镳 毛泽东与陈独秀之间的分歧,始于1925年底,问题集中在对中国社会的不同分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革命两种不  相似文献   

4.
建党前后,毛泽东与陈独秀从相识、相知、共事到决裂,共有10多年的时间。两人的交往自始至终都是与中国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的。在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交情,因革命发展道路的争执而发生分歧,最后分道扬镳。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漫长过程中,曾多次从总结革命历史经验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实事求是地对陈独秀做过评价。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毛泽东一方面保持着青年时代对陈独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深厚功底的政治家和诗人,毛泽东结识了不少文化人,或与他们有文字之交,或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世间留下不少佳话。毛泽东和胡适毛泽东青年时代曾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五四运动前后深受《新青年》杂志影响,转而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毛泽东的回忆:"《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张家康 《党史文苑》2012,(21):11-15,21
胡适对陈独秀知之最稔,由衷地钦佩他处事坚决果断的态度,十分珍惜与他相交相识多年的友谊。尽管他们后来分道扬镳,胡适仍对身处逆境中的陈独秀施以援手,对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贡献,始终予以肯定和褒奖,而晚年则又对陈独秀作了盖棺论定的评说。"真是一个老革命党的口气"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即后来的《新青年》)杂志,开宗明义向世人宣示:"国人而欲脱蒙昧  相似文献   

7.
偶像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编辑《新青年》,兴起新文化运动,一时成为进步青年崇拜的偶像。此时,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他是《新青年》的热心读者,并在  相似文献   

8.
张家康 《党史天地》2007,(5):12-15,26
1953年2月21日,毛泽东乘坐的长江舰劈波斩浪,顺流航行至安庆江段。一场春雪,古城安庆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禁不住喜悦的心情,指着远岸的山峰,向随行的人说:“安庆有座独秀山,不少人以为此山因陈独秀而得名,其实不然。”循着陈独秀的话题,毛泽东点燃一支香烟,遥望蓝天白云:“陈独秀早期传播马列主义是有积极贡献的,后期犯了错误,类似俄国的普列汉诺夫。1937年,他出狱后,中央派人做他的工作,希望他发个声明承认错误,但是,陈独秀拒绝了……”长空寥廓,大江东逝。毛泽东紧蹙的双眉一直没有舒展,似在追寻,似在沉思,似又回到那激动人心的峥嵘岁月。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晚年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也抛弃了托洛茨基主义,成为一个反对派,即自由知识分子。促使他晚年与托派分道扬镳,成为自由知识分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陈托的结合建立在脆弱的感情基础上,不具备基本的理论基础;二是陈独秀个人的错误认知,认为托派本质上也是"革命的,进步的";三是陈独秀个人的性格禀赋以及他深切的爱国情感决定了他与托派分道扬镳是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当年,在陕北的黄土高坡,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就多次谈到一位人物,他就是陈独秀。毛泽东曾对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道,陈独秀“对我的影响超过其他任何人”。1942年3月2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学习组发言时又一次谈到陈独秀:“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在1945年中共七大预备会上,毛泽东再一次评价陈独秀“创造党,有功劳”。是的,太阳是伟大的。然而,崇拜太阳的人们也是不会忘记最早划破长夜、闪耀光亮的启明星的。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就是这样一颗星。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从风景秀丽的安徽怀宁(今安庆)走出来的陈独秀,身材不高,肤色黝黑,双目炯炯有神。他生于1879年10月9日,幼年丧父,随严厉的祖父习四书五经。他讨厌刻板的东西束缚自己,对摇头晃脑背诵圣人的书不感兴趣,自然少不了挨祖父的板子,但他从不叫一声,不掉一滴泪。  相似文献   

11.
尽管毛泽东与陈独秀之间,在大革命后产生了分歧,但陈独秀从未发表过反对毛泽东的言论,而且还常常称赞毛泽东的领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章士钊与陈独秀相识相交,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后来,他们因政治原因而分道扬镳。他们的人生境遇可谓悬殊大也。可是,每当陈独秀遇到困难时,章士钊总是不请自到,努力为老友排忧解难,以维护他们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相似文献   

13.
1953年2月21日,毛泽东乘坐长江舰劈波斩浪,顺流航行至安庆江段。早春的瑞雪,给古城安庆披上一层白白的面纱,显得分外姣美。一生爱雪的毛泽东禁不住喜悦的心情,从舰仓踱到甲板上。晴日映照,雪野莽莽,毛泽东指着远处的山峰,向随行的安庆地委负责人说:“安庆有座独秀山,不少人以为此山因陈独秀而得名,其实不然,是陈独秀因此山而得名。”循着陈独秀的话题,毛泽东关切地询问起陈独秀后人的情况。当这位负责人汇报到陈独秀的第三个儿子陈松年因生活困难,把北京的一所房子变卖时,毛泽东感叹地说:“何必卖房子呢?生活有困难可以照…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与陈独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与陈独秀都是中国革命的伟人。如果从1918年第一次见面算起,俩人之间有着20余年的交往,其思想主张先近后远,私人关系前亲后疏。本文试图以师生、同志、我友为题,作为俩人关系的基本特点,重点阐述俩人在中国革命理论上的长短得失。一、师生之间陈独秀长毛泽东14岁。毛泽东说:“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近代救亡图存的大潮,把两代人推到了一起。第一,新文化运动:毛泽东说,陈独秀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相似文献   

15.
<正>陈独秀是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长期以来,对于他1937年出狱后为何没有回到党内工作一事,社会上流传着多种说法。那么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毛泽东和张闻天提出有条件地让陈独秀回到党内工作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8月,中国共产党于洛川会议上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包括释放一切爱国的革命的政治犯,这成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这一政治概念,是在我党总结大革命的经验教训过程中,由“机会主义”、“取消主义”至“陈独秀主义”、“极右的机会主义”再至“右倾机会主义”等几个不同表达形式的概念,最终被毛泽东综合概括后提出来的。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本世纪民主革命的潮流中,陈独秀以领袖的雄姿登上历史舞台,他披荆斩棘,勇猛无畏。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中,他给世人留下了一个优柔寡断、软弱无能的机会主义者的形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呢?一、中…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和陈独秀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向凡响的杰出人物,他们之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交往,毛泽东对此从不讳言,多次在党内外,包括在国际友人中,自称是陈独秀的学生,纵是陈独秀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毛泽东对他的评价,依然是褒贬得当,功过分明。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革命发动者和领导人。毛泽东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后来又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和张国焘,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一个是中共一大的主持人,他们都曾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但是,他们后来都站到中国共产党的对立面去了。一个分裂党、一个背叛党。陈独秀进行的是党内反对派的非组织活动,最终为党所不容和抛弃,他虽与党分道扬镳却仍不失耿介清  相似文献   

20.
许翠琼 《党史纵横》2014,(12):59-60
正历史的风云际会,将陈独秀和毛泽东推至中国革命的前台。毛泽东曾经说过,他是陈独秀那一代人的学生。这师生二人的个性,给中国革命带来迥然不同的影响。细究起来,家境和家教,也许是他们个性生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陈独秀是"没有父亲的孩子"陈独秀不满两周岁时,父亲便被瘟疫夺去生命。40年后,这位名满华夏的新派领袖自称是"没有父亲的孩子"。母亲对他影响极大。他的母亲没有读过什么书,可是知道"忠孝节义"的传统道德,不过从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