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学者认为,中国产生于1909年的第一部国籍法是与西方殖民主义者争夺华侨的产物.的确,对后世中国地缘政治外交产生一定影响的"双重国籍"问题即由此而来,但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此说只是揭示了问题的现象,而并未触及其深层的原因.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历史发展,并探讨新中国解决与印尼"双重国籍"问题的外交背景,以更好地认识"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对于新中国外交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前,学界对打造印尼成为"海上战略支点"的研究视角还不全面,只局限于单位和区域层面而缺乏对国际结构大背景的分析。本文则致力于从历史和理论角度综合探究印尼的外交战略演进。文章研究认为,冷战期间,印尼外交战略演进过程也是印尼外交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其中,两极结构既给予又限制了印尼外交活动的空间。因而,印尼获取地区大国和中等强国身份主要源于向西方秩序靠拢而非自身的积极努力。冷战后,两极结构解体解放了区域层次,多极格局远未建立起来。在此背景下,印尼才有机会积极利用东盟多边舞台争夺地区主导权。近期,印尼在南海政策的变化也应置于该历史背景中,它更多地反映印尼对中国崛起的疑虑与不确定性而绝非单纯地抗衡中国。总之,中国应客观理解印尼在南海的利益诉求,准确认识结构作用下印尼的外交方式和目标。  相似文献   

3.
作为传统外交的补充,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同国内外非国家行为体合作与国外公众建立联系、交流文化,以促进对本国理解的新型外交形式。广义上的公共外交包括一国政府直接对国内公众进行的活动。目前学界关于公共外交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涉及公共外交的概念、模式、实践、效果等。就国家公共外交的实践而言,学者们多集中于研究美国、中国、日本等大国公共外交的开展,而对于中小国家的公共外交研究明显不足。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第一大国和世界最大穆斯林国家,1998年金融危机和民主化后,印尼国内面临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被认定为弱国家,2001年巴厘岛爆炸案后,国际社会甚至质疑印尼是否已是失败国家,使印尼面临国家认同和国际形象的双重危机。但近年来,印尼经济迅速发展,国内政治安全问题缓和,国际形象极大改善。印尼如何重塑国内认同和国际形象,并将两者统一于公共外交中?印尼公共外交的路径是怎样的,存在什么问题?本文将从印尼公共外交的目的与特点、路径选择和制约因素三个方面对印尼公共外交进行分析,探讨公共外交与国家认同和国际形象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作为印尼的第一位民选总统,苏西洛对内发展经济、恢复秩序,对外开展"自信"外交,以重塑国家形象和实现印尼的地区大国地位.苏西洛"自信"外交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增强印尼在东盟事务中的作用、大力发展与域外大国的关系、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塑造"民主、多元、和平"的国家形象.虽然苏西洛"自信"外交获得了很大成功,但是也受到了国内外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为改善美国形象,维护美国在印尼的政治、安全、经济利益,美国积极开展对印尼民间外交,推动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美国对印尼民间外交涉及政治、教育、文化、科技、宗教和社会发展等诸多领域。美国对印尼民间外交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政府主导,各类民间团体积极参与和实施;二是坚持本土化导向和双向交流;三是受众广泛,精英与草根同时覆盖。美国对印尼民间外交在改善国家形象方面受制于美国具体的对外政策。不过,它对于输出美国的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好感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促进与印尼的"民心相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资本、技术在全球的迅速扩散,国家间的利益诉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交融,各国外交战略的利益重合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从本国现实利益出发,以合作共赢为特征的务实外交方兴未艾。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执政后,在坚持自苏西洛总统以来印尼"全方位外交"的基础上,推行务实外交,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务实外交以经济外交为中心,夯实以东盟为中心的中等强国多边外交舞台,着力推行人文外交和海洋外交,努力将印尼打造成为地区领袖国家,有效提高印尼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深化印尼同域内、域外各国的外交关系,推动了印尼外交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印尼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其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交往的步伐加快,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亦日益上升,现已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一、印尼外交战略的形成与演变印尼1945年宣布独立后,其外交战略逐步形成。印尼"四五宪法"明确写道:"  相似文献   

8.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经济迅速成长,与世界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伴随这些变化,中国开始全方位地参与国际社会的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中国外交形成了一些新做法和新思路,被称作中国的"新外交"。"新外交"在客观上涵盖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发展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中印尼70年关系史的发展和关键事件,提出应从国家间关系、华人问题和意识形态的不可分割性来看待两国关系,进而提出理解两国关系的分析框架:两国关系的主题和重心由中国对印尼的政策和印尼对华政策的交集确定;中国对印尼政策目标需要放在中国外交整体思路下理解,印尼对华政策目标主要是其对国外压力和体系压力的反应,但两国交往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节点更多地受到变动中的印尼国内政治的影响。据此框架,本文将中印尼70年关系史分为3个时期及6个阶段。本文得出结论认为,复交以来两国关系不断向好,双方持续摸索相处之道、双方政策和利益的交汇增多、中国周边外交方针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这3个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印度尼西亚全方位外交战略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着不断变动的国际政治格局,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印度尼西亚的外交战略在坚持"独立、积极"原则的基础上也适应新的形式有所调整。苏西洛在2009年成功连任印尼总统,这使他有机会继续引导印尼的外交政策方向。印尼的外交战略从苏西洛第一任期的"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发展到现在的"全方位外交",即以重树在东盟的领导权为基础,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