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13年5月24日下午3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0-2012年度重点项目‘80后’青年的志愿行动与公民意识研究结项评审会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第四会议室召开。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副主任李建平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黄志坚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谢立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夏传玲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肖非教授等5人组成的鉴定专家团,以及北京市哲学社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服务体系与发展方向”的调查数据,从志愿者类型、价值理论、服务内容、动员激励、行动效率、组织机制等角度介绍了上海市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现状,并提出参与广泛化、行动持续化、服务专业化、交流国际化、地位合法化等五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志愿组织与公民社会的构建——兼论中国志愿组织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传统的公民社会理论出现了转向,以哈贝马斯为先导的“公民社会-经济-国家”三分法的出现,与志愿组织在全球的发端和壮大的现实形成了紧密的契合。志愿组织成为当代公民社会研究的主体和核心要素。志愿组织是培育公民精神的载体、公民参与和意见表达的平台、公民社会与国家沟通的中介,并能够创造基层社会资本,对公民社会的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文化因素的多重作用下,中国志愿组织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体现为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社会参与意识的优良传统,是北京青年身上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时代特征。当今北京青年这一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集中体现在令世人关注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和"青春奥运行动"上。青年志愿者行动与精神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广大青年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顺应时代对青年成长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青年公民意识是影响国家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中国的发展需要青年具有以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以及责任意识为主要内涵的公民意识。目前我国青年公民意识呈现理性与偏激共存、热情与冷漠共生的两个特征。充分认识青年公民意识的形成中的三种力量,从教育、社会实践、和自我修养三个方面着手,以培育合格公民为最基本目标,形成青年公民意识培育的轴心。  相似文献   

6.
从青年发展看"青年志愿者行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青年志愿者行动既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社会风气,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又可以促进青年的个体发展。参加志愿服务可以促进青年认识自身价值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的思想境界逐渐升华,促进他们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意识形成和能力提高以及聪明才智的发挥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其标志就是实现由人民向公民的转变,并使之具有公民意识.目前占全国青年人口大多数的农村青年,由于受社会、历史、文化、体制的影响和教育的缺失,普遍存在公民意识淡漠的现象.扭转这种现象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公民意识发展的经济基石;大力推进公民文化建设,建立公民意识发展的价值导向;大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供公民意识发展的社会保障;大力推行公民教育,做好公民意识发展的思想启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8.
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实现有效的个体心理调适是新的时代性课题。针对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应该展开辩证的、理性的分析,立足志愿者个人心理特点,借助政府及相关社会组织的指导和协调,构筑适应志愿服务活动的新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社会活力进发的体现,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笔者就志愿服务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的促进作用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兴起的青年志愿者行动与60年代兴起的学雷锋活动有着内在的联系,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宗旨、精神、内容、原则等方面与学雷锋活动一脉相承.但青年志愿者行动相比学雷锋活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加强国际交流背景下展开的.同时青年志愿者行动超越了学雷锋活动,它具有更强的生存力量、更大的活动空间、更有效的运作机制和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1.
要更好地了解青年志愿服务,首先应对当代青年的时代特征有科学的认识和深切的价值理解。当代青年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思想活跃、开放,社会参与意识浓厚,行为方式务实。青年志愿服务作为当今青年社会实践活动和成才途径的一种重要形式,体现了时代对青年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2.
志愿服务是青年群体进行现代社会参与的一种有效方式,青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不仅满足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能够强烈、有效地作用于全社会。青年群体通过志愿行动产生社会行为引领效应;青年群体倡导志愿精神产生社会价值引领效应;青年群体传播志愿文化产生社会风尚引领效应。如今,青年群体在参与志愿服务中产生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精神正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诉求,引领和推动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环境问题的社会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充分动员政府、社会和个体等多元力量的参与.城市青年作为城市生活中一个重要群体,其环保意识和行为对于城市的环境和生态有重要影响,并在不同性别、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通过对不同特性城市青年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描述性和相关性实证分析,探讨其具体的相关性、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这对于从政府层面对不同群体有针对性的进行环保教育宣传和制度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觉既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和谐共处之道,也是中国社会内部多民族、多文化之间共同发展之路。在文化自觉的视域下,培育当代青年的民族认同就必须认同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的学习,客观地看待外来文化,发挥主体意识,重塑本民族文化,以期最终形成民族精神的凝聚力量,振兴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5.
“空巢青年”作为近年来出现频率渐高的网络热词,已经引起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重视。对于这“似曾相识”的研究对象,学界尚缺乏理论层面的整合性探究。基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展开对“空巢青年”概念操作化定义的思索,阐释“空巢青年”现象整合性研究的应然性,提出要突破标签性推设之囿,立体视角考察识别“空巢青年”;要开启合理性思维之窗,全景视角观察理解“空巢青年”;要融通多维度探究之径,整体视角考量助力“空巢青年”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80后”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阶段性现象,人们对于“80后”给予了极大关注,而目前对于“80后”的研究更多侧重于“80后”本身。文章试图引入唯物史观,将“80后”放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更多地去找寻“80后”所引起“80后”现象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7.
民族问题本质上还是公民权利问题,是公民权利在不同民族间以及同一民族不同人群间落实与反落实斗争的表现。中国共产党在代表制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通过实现"以人为本"和落实"融和主义"的民主实现形式,将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和谐,为世界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西北乡村民间组织在公民有序参与背景下,在西北乡村社会发挥出日益显著的作用。西北乡村民间组织有效组织农牧民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公共事业建设,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政治稳定和发展,促进了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增强了农牧民参政意识和能力,丰富了乡村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最终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问题意识是人类认识实践世界的必然路径。合法的问题意识是真问题导向的、完整的、实用主义的、独立自主的思维范式,在其框架下,一切知识作为素材,具有平等的地位。法学领域中问题意识范式的转化,引发了一系列法学研究方法革新的连锁反应。论题学的复兴在法学方法中带来了法学问题意识的回归;商谈理论为以不确定性为特征的作为特殊问题的法律难题提供了合法性与正当性的依据;领域法学在中国法学界异军突起,体现出问题意识视阈下,中国法学方法的本土化创新。问题意识下法学研究方法的革新弥合了事实与规范间的张力,提高了法律规范指导实践的功用,但并不意味着与传统法学方法的决裂。新的方法主要担当传统法学方法的辅助角色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