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信访制度民主属性的确认是理解信访制度性质的重要方面。依照直接民主的多重含义,信访制度具有直接民主特征,但这一特征主要指涉信访活动形式要件。同时,信访制度还具有非直接民主特征:一方面,在权利救济案件尤其涉法涉诉案件中,信访处理原则并非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信访处理结果也很少直接受制于访民意愿,这些均与直接民主特征不符;另一方面,伴随科层化和法治化发展,强调权责法定、形式理性、规则之治、诉访分离等要求将使信访制度与直接民主更加疏离。以信访形式、信访结果、政治功能和权利救济功能为维度,可以发现信访制度具有直接民主特征和非直接民主特征,信访制度是一项具有复合民主属性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2.
毕德  刘朋 《理论视野》2012,(10):54-58
党内民主是政党现代化的内容和方向,政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民主价值在党内得以普适的过程。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推进政党现代化,目前要注意党内民主文化的培养,走精细化民主之路,扩大选举民主,并防控现代化风险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继续推行厂务公开制度、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企业民主管理的认识,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动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的角度来认识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创新工会工作,发挥工会作用,切实保障广大职工的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4.
一、民主的最佳状态既不是纯粹的直接民主,也不是纯粹的间接民主。而是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均衡。网络民主就是追求这种理想状态的动态过程。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都有其优缺点,最理想的民主既不是纯粹的直接民主,也不是的纯粹的间接民主,而是两者之间互相互补,相互均衡的一种状态。如果说西方民主的现状(民主即选举)造就了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媒介的强势地位,那么,目前,西方民主政治正面临治道变革,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强调更多的参与民主,主张更多的互动和参与。  相似文献   

5.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但各国关于民主概念、民主评判标准等方面的见解不尽相同,民主话语权成为国际话语权争夺的核心。中国民主实践的发展和民主制度优势的彰显为中国民主话语权的提升创造了机遇,同时,西方自由民主话语的霸权和强势输出仍然给中国民主话语权的提升带来严峻挑战。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关于民主的价值导向、判断标准、评判主体、实现形式和内涵实质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话语权意涵,是中国民主话语的重大创新,我们必须通过加强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阐释、实践创新和国际传播以有效提升中国民主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基层民主,是当代世界最具广泛性、基础性、直接性和现实性的民主实践。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与党内民主建设息息相关。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基层民主发展有了新的基础和新的要求,必须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示范、带动基层民主建设,促进党内民主与基层民主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邓毅 《党政论坛》2010,(7):24-24
党内选举制度,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只有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对党内选举进行缜密的战略管理,才能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最终实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超出了许多学者的预期。既有的主流民主理论也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而只能依靠“威权韧性”来作出回应。这一事实表明,建立在西方现代化经验基础之上的政治学理论正面临来自中国实践的挑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超越“民主—威权”二分法,将二分法转化为包容性的“三位一体”概念框架,将中国政治作为一种与西方民主相并列的亚类型来看待,并在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基础上,重构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民主理论。  相似文献   

9.
一、从民主政治发展的高度认识通过扩大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推进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选择 1、30年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选择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10.
孟大志 《学理论》2009,(5):65-66
协商民主为多元权力主体间提供了一种有效、稳妥妁博弈方式。以制约行政权力的膨胀,从而保障公民民主权利的有效实现,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有益的思考路径。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高度重视等因素有利于我国基层协商民主政治的发展。目前.发展基层协商民主仍需要加强主体平等性、民主程序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乔贵平 《求知》2013,(2):15-18
党的十八大掀开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篇章,使我们增强了中国式民主的自信。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必须破除对西方式民主的盲目迷信,树立中国式民主的自信,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之新路。  相似文献   

12.
陈永兴 《学理论》2009,(12):50-51
2008年6月20日上午10时,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人民日报社,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总书记在与网民交流时说:“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短短一刻钟,跨越数千年,此次交流尽管只有短暂的一刻多钟,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创新民主渠道的大胆尝试,是民主进步的表现,也是政治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立法协商作为我国立法过程的基本程序和重要环节,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特有形式,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应通过制定立法规划、提出立法建议、法律草案征求意见过程中的立法协商得以充分展现,通过人民政协、人民团体参与立法协商的形式得以有效彰显。立法协商还需要在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发挥人大主导作用、突出人民政协参与优势、推进立法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等方面加以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陈朋  王福生 《学理论》2008,(18):13-15
基层民主是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中国发展的引擎。基层民主实践主要表现在农村基层民主、城市基层民主、党内基层民主、企业民主四个层面,基层民主实践为中国发展培训了理性的发展主体,奠定了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并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创新试验大舞台。  相似文献   

15.
肖荣莲 《行政论坛》2002,(3):F004-F004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也在逐步展开,并取得了重大进步,其中带有突破性的创举,就是我国乡村出现了村民自治的基层民主政治形式。由黑龙江省委党校季丽新等撰写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乡村社区民主政治建设》一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新性的观点,并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中国乡村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其特点是:1.观点新颖,创新性强。作者首先充分肯定乡村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在社会主义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村民自治的发展目标。在充分估计到乡村民主政治建设所面临的困难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16.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民主制度发展的产物,也是民主制度的一种新形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民主制度基石,具有重大时代意蕴,它丰富了党的宗旨、协商民主、共同富裕的基层治理理论,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关键。通过整合治理力量、扩大事权主体、优化民主程序等方式,创新基层治理的民主实践,能够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赋予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组织人事学研究》2006,(9):F0002-F0002,F0003
这次地方党委集中换届,中央特别强调,要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把扩大民主的要求贯穿于换届工作的全过程。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在换届工作中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是我们党坚持民主执政的内在要求,是选准用好干部的重要保证,也是防止和克服用人不正之风的治本之策。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紧紧抓住提名、考察、选举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18.
隋斌斌 《党政论坛》2009,(23):45-47
从民主实践的视角,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政治民主从理想逐步走向现实的三十年。从宏观角度分析,中国政治民主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但是同时,宏观的分析不可避免地消隐了某些偶然的变量、具体的情况和细节,不能够充分反映现实。因此对于经济发展之于中国政治民主这一问题的分析,微观层面的事实是有着重要参考意义的。纵观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民主实践,地方政府民主创新是促进中国民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股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19.
高勇泽 《党政论坛》2008,(11):38-40
协商民主是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和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坚持协商民主有利于树立执政党的民主形象,提高执政党的政治竞争力和影响力。研究执政党协商民主的发展状况,对当前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最真正的民主是由民主的本义升华而出的,是真正体现“人民统治”的一种人类社会美好的政治前景。其应然状态要求摆脱代议制的束缚,人人都独立的享有社会的直接管理权,直至不需要任何人的管理,实现人人自主。“真正的民主”的实现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实际上正处于“真正的民主”的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过渡的时期。其建设方向应该是继续完善国家政治体制和相关的政治制度,同时发展基层民主,培育个人的民主素养,并在上述条件成熟之时,稳步推进政府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