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坦诚、吃苦、持之以恒——杨国栋“陈仲铭,男,41岁,海洛因成瘾”。挂在病人床头的白色小牌子清楚地向人们说明了一切。此时,他正酣然入睡,对他来说,这是28年来少有的一个安稳觉。数天以前,当陈仲铭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一篇题为《杨氏戒毒法使两千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上,贵州长期为土司统治。在若干土司中,思州田氏、播州杨氏、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最有势力,被称为“贵州四大土司”。所谓“思播田,杨,两广岑、黄”,说明了田、杨二氏在贵州土司中地位显赫。田氏统治黔东地区达数百年,明永乐十一年平思州、思南二宣慰司,以其地置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黎平、乌罗(后省入铜仁)、新化(后省入黎平)八府,合贵州宣慰司及安顺、镇宁、永宁、普安四州,建  相似文献   

3.
京城的川味饭馆林立,各有门户。走进这家不大的“食盅汤”店,满眼土色土香的风情装饰。“食盅汤”菜品,来源于四川东部的酉阳、秀山一带的土家族。为江湖菜支派——巴山菜。此处与湘西凤凰城一水相连,在“青  相似文献   

4.
1930年8月23日,中共中共《红旗》杂志发表了周恩来同志一篇文章,题为《彭、杨、颜、邢四同志被杀经过》。文章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虐,赞扬了四位先烈高尚的革命气节,并称“四烈士的牺  相似文献   

5.
伏羲与古羌人有着渊源关系。伏羲的支系很多,其中一支是祝融。《国语·郑语》说祝融有八姓:已、董、彭、秃、(女云)、曹、斟、彭部落在祝融八姓中居于领导地位。彭部落的始祖叫铿,是祝融吴回之孙,陆终之子。铿因为能作大鼓,声音宏亮,鼓彭彭,便称之为彭。《国语·郑语》:“大彭,陆终第三子日,为彭姓,封于彭,谓之彭祖,后有大彭氏,”《世本》云:“彭祖氏,大鼓子孙,以号为氏。”《史记》云:“彭祖自尧时举用,历夏殷,封于大彭。”彭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  相似文献   

6.
特别奖 :李 蒙 姚 峻“好文章”奖 :  韩 伟 杨光辉 孙如溶 傅志泉  许培新 冯 群 林 文 王小丁  陈瑞清 张鹤镛 池开智 杨超元  马家麟 黄森木 祝肇刚 王建中  沈殿忠 姚俭建 彭瑞善 陈毅然  常敏毅《前进论坛》2000年度“好文章”奖获奖名单  相似文献   

7.
潘光旦教授在《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四辑上发表《湘西北“土家”与古代巴人》(以下简称《湘西北》)一文之后,在土家族族源研究上,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影响至深且远。潘教授为土家族呕心沥血,写出了辉煌大著,这种精神是值得敬佩的。特别是他因土家族问题错划为右派,受到拆磨,我们土家族人民应当怀念他,感激他。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潘教授提出的某些论点,确有一些偏颇和不当之处,本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  相似文献   

8.
土家语中“巴”音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语言中经常有“巴”音节出现,有的专家把它作为土家族是巴人后裔的佐证之一。中央民族学院已故的潘光旦教授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中,认为古代巴人活动区域内有些地名、人名或族名是土家族自称“比兹”的对音或转音;一些巴音节的词汇仍保持在今日的土家语中。近年来有些专著也沿袭其说:“土家族地区还保留着不少有关  相似文献   

9.
雁寒 《创造》2006,(Z3)
春节期间,购得一部“线装书局”出版的《中国对联故事集成》(简称“集成”)。书籍的印装很不错,内容也比较丰富。浏览一下有关云南的对联,却发现许多谬误和讹传。如介绍“通海秀山公园联”,开头的文字是:“秀山,在云南省通海县南60公里,又名青山、螺峰。”叫人愕然,通海县东西长37公里余,南北宽36公里余,何来“县南60公里”?同一页上的“通海城清凉台”,则把秀山上的清凉台搬到城里了,又说“秀山在云南通海县城南隅”,如此颠来倒去,可见编者不仅未到过通海,甚至连起码的有关历史地理知识都很贫乏。该“集成”还有一个“特点”,很会胡编故事…  相似文献   

10.
正锰矿保护条例、自治条例、饮用水源保护条例……大量的实践使得秀山自治立法积累出立法条件、立法原则、立法方式中的"三个‘三"'特点。"《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框架结构科学合理,内容有地方特色,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各主要饮用水源的名称和各级保护区范围,也对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能职责进行了明确!"2015年年底,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江河受县委  相似文献   

11.
蒋碧辉 《两岸关系》2014,(11):47-47
<正>相传,董、杨二姓系出姬姓,一脉相承,迨至唐宋,两族交好。据清光绪《重修旧馆杨氏宗祠记》载,南宋时期,董世兴公由余杭(今杭州)入闽。他去世后,其子董君选由好友杨梦龄抚养长大,并以杨姓入仕,担任潮阳县尹。后来,子孙杨道会、杨道宾连登进士、榜眼,并入朝为官。杨道宾的儿子上奏朝廷,要求恢复董姓,明神宗御批:"既承久代,不准复姓,钦赐董杨公,仍以杨传嗣。"因此,便有了"董杨氏"之称,此后位于福建省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边陲,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花灯艺术源远流长,黄杨扁担唱响全国,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全国文化、体育先进县。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秀山花灯这一全国稀有剧种曾一度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抢救保护秀山花灯已刻不容缓。源流与风格秀山花灯,是一种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韵为一体,并以打击乐、琴弦乐为伴奏的综合艺术。流传于重庆、湖南、贵州、湖北四省(市)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据历史记载,秀山花灯起源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发展于明代土司制度确立时期。元代以后叫“跳团团”,  相似文献   

13.
在革命老区、中国西部武陵山区深处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至今流传着一个当年雅江乡苏家坡土家族农民李木富,冒死掩护红军黔东特委书记兼独立师政委段苏权的感人故事,它述说了一段烽火岁月的鱼水情缘!  相似文献   

14.
仡伶作为族称,见于宋代,《宋史·西南溪洞诸蛮》载:“乾道七年(1171),“卢溪诸蛮以靖康多故,县无守御,仡伶乘隙焚劫,后徒县治于沅陵县之江口”。“沅陵之浦口,地平衍膏腴,多水田,顷为徭蛮侵掠,民皆转徙而田野荒秽”。“乃以其田给靖州仡伶杨姓者,俾佃作而课其租”。“杨氏专其地将二十年,其地当沅、靖二州水陆之冲,一有蛮隙,则为害不细”。  相似文献   

15.
川东南土家与巴国南境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家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共有二百八十三万(一九八二年全国人口普查数字),主要聚居在湘、鄂、川、黔四省的结合部一带。其中四川省有土家族近六十万人,主要聚居于川东南涪陵地区的东南沿边数县。目前,在这里已经建立了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等五个土家族或土家族与苗族联合的自治县。川东南的土家族确乎源远流长,对当地的开发有卓越的贡献。本文试图通过巴族的族源与古巴国的南境以及川东南一带的考证,以阐明当地土家族与古代巴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7,(8)
正官聘杨氏宗祠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永宁镇后杆柄村。该村现有人口1619人,主要姓氏为芙蓉杨氏。芙蓉杨氏源于泉州府南门外二十六都芙蓉乡(今晋江市新塘街道后洋社区)。明初,一世祖杨蔚墀(芙蓉杨氏二十世)从芙蓉乡迁到二十都杨厝(今石狮市永宁镇洋厝村)。明永乐二十一年(1424),杨氏举族移居永宁卫城西北的官聘村。二世祖杨古山于明宣德年间以明经登岁贡,任江西省吉水县司铎,从此,偏僻山村尊师重教,缙绅  相似文献   

17.
清人图录中的土家族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但以前他们的形像究竟如何,乃是学术界以及土家族人士所关心的一个问题。 1986年5—6月,笔者应邀赴美国作学术访问,在波士顿哈佛大学附设的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中,承该馆善本书室主任戴廉(Sidneg L·Tai)先生以珍藏的清代《百苗图》一册见示,其中有贵州沿河司所属“冉家蛮”绘图一张,当系当时反映土家族的一张图画。1990年初,台湾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张中复先生又以《谢遂〈职贡图〉满文图说校注》一书相赠,其中又有一张“永顺保靖等处土人”绘图一张,亦为反映当时土家族生产与生活的一张图画。今就此二图略加考证,以说明清初土家族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     
《传承》2006,(4):8-8
安徽省安庆城西南六十里,有独秀山.山并不险峻,只是平地而起,一枝独秀,故名“独秀山”.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的陈庆同,曾以“独秀山民”为笔名撰文.陈庆同觉得“独秀山民”略显啰唆,故舍去“山民”两字,用“独秀”为笔名.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     
《传承》2006,(Z1)
安徽省安庆城西南六十里,有独秀山。山并不险峻,只是平地而起,一枝独秀,故名“独秀山”。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的陈庆同,曾以“独秀山民”为笔名撰文。陈庆同觉得“独秀山民”略显啰唆,故舍去“山民”两字,用“独秀”为笔名。这“独秀”用多了,有时加上姓,就演变成“陈独秀”。后来,以“陈独秀”署名的文章越来越多,以至世人把他的笔名当作姓名,而他的本名却鲜为人知了。毛泽东:先有陈独秀,才有独秀山,还是先有独秀山,才有陈独秀据传,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坐船沿长江驶过安庆,问左右道“:先有陈独秀,才有独秀山,还是先有独秀山,才有陈独秀?”左…  相似文献   

20.
鸡足山罗汉壁西部有个古迹“杨黼(音f摮)洞” ,或称“杨真人修真处” ,是明初大理白族学者杨黼隐居的地方。杨黼自号“存诚道人” ,李元阳曾为他写了一篇《存诚道人传》 ,范承勋《鸡足山志》则把他列为“仙”流 ,因此 ,鸡足山成为佛教名山后 ,一般都不重视他 ,以为他只是个来鸡足山采药修真的道士。其实 ,杨黼自号道人是他的伪装 ,他不是道士而是释儒 ,到鸡足山深研禅宗佛学理论 ,对鸡足山的兴盛发展 ,关系极大。一、杨黼其人杨黼 ,大理喜洲下阳溪人 ,生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 ,约卒于景泰六年(1455年) ,是著名的白文《山花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