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军  林嵬 《瞭望》2006,(43)
在中西部一些地方领导看来,土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后一个铜板”,“我们在开发区建设上动作慢吃了大亏,在旅游园区建设上要跑在国家政策前面”随着中央土地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各地圈地“造城”、大办开发区之势被有效遏制,而与此同时,一些钻政策空子变相圈地的情况开始抬头。《瞭望》新闻周刊近期在中西部一些地区采访发现,一些地区以旅游开发为名,行变相圈地之实,新一波旅游园区正  相似文献   

2.
林嵬  张军 《瞭望》2006,(43)
继圈地办厂、圈地“造城”受到土地调控政策强力遏制后,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旅游园区热,“发热”地区往往动辄圈地千亩,园内建厂,园内建别墅等,以发展旅游业为名,行变相圈地之实,意图与国家土地调控政策“赛跑”。事实上,为保护耕地、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国家自2003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土地调控政策,而在严厉的土地调控政策下,地方政府的“钻空子”水平亦水涨船高。  相似文献   

3.
王军 《瞭望》2005,(37)
在中央高层的具体指示之下,借城市规划修编圈地的企图遭到阻击,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对接,使修编工作驶向了安全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土地出让金纳入预算的深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敏 《瞭望》2006,(44)
地方政府把卖地收入当作日常支出来源,等于一个人将卖家产收入当作日常支出来源;将土地出让金纳入预算管理,意味着中央要规范地方土地收益管理“将土地出让收入全额纳入地方预算,缴入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土地出让收入有地方“第二财政”之称,因而这一管理体制变化引起各方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5.
中央和地方财政博弈随着财政制度调整一直存在。在两级财政博弈下,地方政府在财政包干制度下存在“经营企业”行为,在分税制制度下存在“经营城市”行为。地方政府“经营城市”行为结合土地制度最终导致地方政府大举借债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张军  林嵬 《瞭望》2007,(14)
一些地方移花接木、暗度陈仓,打着各种旗号的土地违法违规现象屡禁不止《瞭望》新闻周刊近日在陕西、河南等地采访中发现,当前土地违法违规出现四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一是以“基地”、“密集区”等为名,变相设立“开发区”圈地招商;二是以党政机关搬迁为名,以地生财圈地扩城。三是以旅游开发为名,变相圈地建别墅。四是违法占地查处难,土地复耕走形式。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绝不为所谓的更高发展速度提供用地,各地如果有更高的发展需求只能通过集约用地解决“这一轮规划可以保证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用地需求,保障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但绝不为超越‘搞大’既定目标的所谓更高发展速度提供用地”。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的担纲人之一、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主任胡存智针对一些地方希望利用此轮规划修编扩大用地指标这样表示。  相似文献   

8.
城市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政府财政大都是“吃饭财政”,不可能拿出多少钱来搞建设。“经营城市”,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一种新理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认同。“经营城市”是指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各种资本进行聚集、重组和市场化运作,以达到为城市发展提供资金的目的。而土地是城市的最大资本,是城市建设的“资金源”,经营城市重点在经营土地。 支柱一:控制性详规。 规划是龙头,城市土地经营要从规划抓起。按照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城市规划由三个层次组成。总体规划是高层次的,主要是管城  相似文献   

9.
土地供应制度影响宏观调控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国家土地准备金制度,可规范地方土地“准通货”的发行,使宏观调控不再“只降烧、不消炎”。最近一轮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热,很大程度上是靠土地收益支撑的。根据国家的法律,土地并非为地方政府所独有。1994年财税制度改革,中央和地方把税收的权益彻底分清了,但是土地这一块的产权则仍然没有分清。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谁先开发了,土地的产权就是谁的。结果,各级政府——村乡镇县和城市,都在以各种名目圈地(如各式各样的  相似文献   

10.
严防过度招商撞击“红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主导“过度招商”的结果,是在招商中违反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必须严格规范,加以约束加快招商引资,靠增量投入拉动经济是许多地方的经济发展战略。然而,《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最近在陕西、江苏、河南等地采访了解到,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以行政行为为主导,让利“过度”,在“招商竞赛”中频频撞击税收、土地等  相似文献   

11.
黄蕙 《瞭望》2006,(10)
中央一号文件对于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规划,被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其透露了哪些新的信息,如何评价“十五”期间的财政支农水平和效率?地方政府应承担哪些责任等,就此,《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了农业问题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  相似文献   

12.
城市规划修编的圈地玄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军 《瞭望》2004,(51)
在当前国家对土地开发控制比较严格的政策下,一些城市企图争取通过总体规划编制对国家的控制政策有所突破,使大量批租土地合法化。在高层高调严管土地之时,地方政府修编城市总体规划背后的利益诉求令人寻味。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曾在八十年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县域经济,面临什么新问题,预示了什么新的发展趋势,是值得充分讨论的。宏观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80年代初推行的财政分级承包“责任制”,客观上强化了地方经济。财政分级承包使财政体制由原来中央一个政府财政、一本帐“统收统支”,改为当时约8万个地方政府都建立财政。这种变革一方面调动了地方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地方有了加速开发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的极大热情。正是这一政策,使八十年代几乎成了地方县以  相似文献   

14.
土地财政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围绕土地所进行的财政收支活动和利益分配关系。目前,土地财政在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其弊端不容忽视。地方政府"卖地"行为造成了国有资源的流失和极大的浪费;土地财政积累了财政风险及经济风险;土地财政使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博弈,宏观调控政策大打折扣;城市化的可持续性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消耗和基本建设投资领域的巨大浪费;土地征收领域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革除土地财政的弊端,要实行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明确土地收益归属和使用方向;重塑政绩考核体系;构建新的财政收支模式。  相似文献   

15.
集约利用土地是"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着利用结构不合理、占用耕地现象严重、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是缺乏科学的土地规划,城市边界不定、蔓延发展,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等。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有限定城市边界、促进城市精明增长,严格执行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割断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本质上是由中央政府支配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过程引起的,地方政府被动服从中央政府确定的财政分配利益格局,缺乏实现财政分配利益的权力和权利治理机制。应尊重中央和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利益主体地位和诉求,完善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政治权力治理和政治权利治理,以法律形式稳定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地方政府逐渐与中央政府成为利益相对独立的主体,一些具体的制度安排———诸如政绩考核体制和财政分权体制等,给了地方政府在紧缩性的宏观调控过程中与中央政策博弈的动机;而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的博弈行为惩戒力度明显不足,进一步强化了地方的博弈动机。本文认为,正是制度供给的不足导致了地方消极对待中央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在赶超战略的历史任务尚未结束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行为进入了制度供给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正>据《经济观察报》2月8日报道,分税改革20年后有望再启。财政部已经将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提上了议程。按照财政部的安排,政府间财政关系主要是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合理调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曾表示,目前我国中央  相似文献   

19.
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政府主导型的一个社会进程,中国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重大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本文通过对中国政府在边疆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领域若干政策的回顾,以及对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现状的调查,指出长期以来“效率优先”的改革思想,地方政府“效率单边独追”的畸形发展方式与中央政府“民族主义”的政策导向,是造成边疆地区对中央政府政策认同度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财政调控是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措施,其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平衡与稳定.就我国的现实情况,如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地区间经济不平衡、地方掌控预算外收入等情况而言,中央对地方财政调控的实效并不如意.这种格局的形成,除受历史的、体制的、制度固有的不足以及改革的短期效应等多种因素影响外,最为根本的是调控的非法律化所致.因此,中央对地方财政调控逐步实现法制化,是中央对地方财政有效调控的上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