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贝克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立足于一种经验性的社会理论,指出西方现代化进程正在消解初次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规划,一种新的现代性正在形成。这就是自反性的现代性,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态是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中,风险生产的逻辑取代财富生产的逻辑开始占据统治地位,它以个体化为核心重塑社会的内在结构与人们基本生活行为如家庭模式和职业体系的确定性,从而动摇了科学与进步的信念,并改变了政治的概念、地位和媒介。10年之后,高清海先生的论文《“类哲学”引论——人与哲学的未来》发表,标志着其类哲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出场。类哲学从人的双重生命的观点出发,指出现代社会正在从个人本位走向类本位,哲学也正在从个人体验性哲学走向具有更广阔视野的类哲学,人们应该从理解人的类本性及其发展出发来认识和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而论,前者侧重于经验性,后者侧重于哲学性,二者结合起来考虑,可能会对解决各种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早期历史观尽管具有一些唯心主义色彩,但它仍然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过渡环节,它的形成具有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毛泽东早期历史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个人英雄史观。这两个方面又具体化为三个逻辑层面:观念造成文明、圣贤慈悲救世、改造社会从改造哲学入手。  相似文献   

3.
从元哲学中经部门哲学再到问题哲学,是迄今为止哲学发展的一条基本轨迹;哲学意义上的问题是指事物内在矛盾的外在显现和表征,真正的问题哲学是指那些渗透在具体事物之中且与人的精神本质相关联的普遍性问题;探讨问题哲学不是通过所谓举例或活用哲学来应证某种先验的原理和观点,而是运用批判的非常规的方式积极关注和深入透析社会生活中那些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哲学的元哲学观透视周慧超一种哲学的总体面貌是由其内在的逻辑前提决定的,元哲学观是某一哲学体系或某一类哲学体系的超硬核或深部基础,它决定着哲学自身的性质和具体指向。因而,从哲学的元问题入手,透视现代西方哲学的元哲学观,乃是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西方...  相似文献   

5.
1958年,人民公社席卷中国大陆,这实质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一场空想的实践。毛泽东之所以热衷于进行这一庞大的实验,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对他的侵润不无关系。从主观上讲,毛泽东是希望由此解决农民问题,建立人人平等的公正社会是他的奋斗目标,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民众的基本要求,这也是促使公社狂潮突起的重要因素。现在,我们从思想史、人类社会史的角度来反观这一运动,不得不承认它是毛泽东的一次颇为悲壮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必然性与现实道路纳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原则,内在地规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将与人类开拓型实践活动的发展保持密切的联系,决定了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性。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立足时代,从时代以及革命实践...  相似文献   

7.
从哲学产生以来,物质与精神(即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便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在整个哲学的发展史中。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明确提到:“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由于时代的变化,特别是在毛泽东同志提出“在哲学里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立统一,这两个东西是相互斗争的。还有两个东西,叫做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也是对立统一,相互斗争的。一讲哲学,就少不了这两个对子”后,有的同志认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对子”指的是  相似文献   

8.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包括政治哲学、经济哲学、科学哲学、文化哲学、管理哲学等等,从哪里入手?这里面既要解决一个哲学理论的普及问题,又要解决哲学教学方式的改革问题。对此,记者专程赴浙江省宁波市委党校采访了费国良教授。  相似文献   

9.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是我党一贯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在新时期,我们依然要坚持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一社会生活有其内在的规律,所谓社会健全发展,乃是社会内在规律的自然展开。教条不是社会的内在法则。教条主义者自诩,他们所拥护的教条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既狂妄又无知。中世纪的神学教条主义者认为,凡是真理皆包含在圣经之中,凡是与圣经相悖的都是谬误。一切必须从圣经条文出发。然而,人类社会不理睬圣经的说教,按照自己内在的规律勇往直前。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英国工…  相似文献   

10.
经济哲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强 《求索》2004,(10)
经济哲学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备受理论界的关注。虽说目前这一学科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尚有各种不同的见解 ,但普遍认为它是经济学和哲学的跨学科结合 ,是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的联盟 ,目的是对当代社会发展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整体性的综合研究。本文拟综合国内经济哲学领域研究成果作一概述。一 经济哲学在西方近代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西方近代经济哲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学术渊源 ,当 16~ 17世纪科学革命发生后 ,欧洲启蒙哲学孕育着两种精神 :一是自然主义精神 ,一是人本主义精神。两者体现了哲学对现实自然、人和…  相似文献   

11.
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可谓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体现着"实践精神"的哲学理论,他的内在结构理应是"按照实践逻辑展开的一定时代的社会实践的哲学抽象".为此,从"实践"这一视角去探索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不失为一条可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实事求是: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刘耀杰实事求是是毛泽东、邓小平这两位伟人的共同理论和实践,也是贯穿毛泽东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和活的灵魂。然而,在对实事求是的理论创造和实践运用上,两位伟人及其思想体系既有深刻的内在一致和联系,又有各自不...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中国人民从事政治革命的本质和规律。中国人民从事政治革命经历的曲折性、多样性的过程,成就了毛泽东政治哲学的丰富内涵,其内容博大精深,意蕴厚重深邃,它具有与其他政治哲学不同的特点,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统一;自由与纪律的统一。它对当前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概括,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毛泽东应用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国化、民  相似文献   

15.
浅析毛泽东、邓小平思维方式的异同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邓小平是中华民族现代发展史上两位顶天立地的巨人,中华民族在此期间的光辉业绩,几乎都与这两个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思想和理论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研究和比较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伟人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对于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正确把握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谈一点肤浅认识。一、思维习惯的异同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它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受哲学、世界观的直接支配。按…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生态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关系问题,马克思生态哲学与众不同的是,他不仅从人与自然界的生态生存关系出发,而且从人与人的生态生存关系出发,创立了一种人与自然界的和人与人的双重并举的生态哲学立场.这种双重并举的生态关系,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在历史中的双重实现、双重和谐的关系,其实现的根本途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人与人的物质变换关系走向合理化.马克思生态哲学的特质,就在于从人的社会经济生态入手,通过解决人与人的社会生态问题,而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生态问题.正是这方面决定了马克思生态哲学对于今天的生态危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因而具有当代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与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与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及其实现。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基本属性、功能与使命以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践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8.
哲学应当走向认识论──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对哲学性质的论述李恒瑞哲学是什么,哲学的性质和功能是什么,这是一个既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尖锐地提出哲学的性质和功能问题的时期,是哲学自身调整和变革的时期,是哲学从“贫困”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不是抽象的概...  相似文献   

19.
陈文江 《探索与争鸣》2023,(10):42-46+177-178
<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一项艰苦、复杂、漫长的学术过程。这不仅是因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只有完整系统地掌握这个规律,才有可能为增进学术做出贡献,而且知识生产是一种特殊的过程,它要求知识生产者立足于社会生活,在对具体的生产生活开展实际观察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哲学资源能否在当代及未来的中国文化建设中得到充分的、创造性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古文化形式包裹下的精神义理的合理诠释。这种诠释得以进行的一个前提,就是通过对中国哲学发展史的考察,获得关于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基本理解,在此基础上揭示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内在的精神义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在逻辑是心理与文化的辨证法。以此来诠释中国古代哲学,有利于对中国古代哲学作出整体性的理解和内在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