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金保 《党史文汇》2005,(12):51-53
关于贺昌的入党时间 贺昌的入党时间,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刘菊初于1950年6月写的<烈士贺昌传略>(此文藏于山西省档案馆,未公开发表过),刘在文中写道:贺昌于"民国十一年间(1922年)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十三年转为党员,曾在上海投入工厂,做宣传工作".刘是贺昌读高小时的班主任老师,和贺家是世交,曾任晋绥边区临参会参议员,写此文时为贺昌中学校长.  相似文献   

2.
王建国 《党的文献》2018,(4):107-116
为了反击国民党右派的进攻,毛泽东写作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以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的身份,选择国民党一大宣言作为文献基础,借用孙中山的话语系统,强化了《分析》的针对性与战斗力,同时也使得《分析》早期文本中的"阶级"与列宁的阶级定义有所区别。为适应中共党内同志阅读,毛泽东对《分析》进行了认真修改,形成了《中国青年》文本。由于毛泽东当时正大力倡导"工农小资产阶级联盟",《分析》才没有重点论述工农联盟问题。收入《毛泽东选集》时,作者又在《中国青年》文本基础上进一步修改。正因为如此,《毛泽东选集》第一版对《分析》写作时间的标注和题解的写作都是以《中国青年》文本为依据。  相似文献   

3.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潮汕失败后,朱德率余部转战粤赣湘来到粤北韶关,继续开展武装斗争,这是他革命生涯的一段辉煌历程,现存的记录和反映朱德这段历史的历史文献甚少,而且多以回忆录为依据,由于回忆录存在误记和引用回忆录的误解等因素,因此后人在记述朱德这一段历史时,出现一些与史实不相符的问题,比如粤北党代表参加汝城会议的问题;朱德率部离湘到韶的原因问题以及朱德部队入韶活动路线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句话一针见血,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关键所在。这一著名论断出自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简称《分析》)。该文系《毛泽东选集》的首篇,毛泽东在此文中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初步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堪称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一篇光辉文献。它的问世,是毛泽东深刻洞察党内外思想动态,反对党内错误倾向,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是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姚选民 《湘潮》2022,(12):16-17
<正>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深读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后,我们更能贴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的深邃要义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7.
任弼时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他在参与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准确地、出色地把握住革命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革命的领导党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革命胜利的关键是争取中间势力等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在党的建设、军事工作、经济工作、农民工作、统战工作、青年团工作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的思想是丰富而有创见的.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先轸 《前线》1964,(17)
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动员了大批的革命力量,深入农村,组织和发动农民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内,湖南、湖北、广东、江西、陕西、河南等地就迅速兴起了一个农村大革命的高潮。“一切革命的党  相似文献   

9.
王连花 《湘潮》2020,(7):50-52
<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光辉著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毛泽东选集》的开篇之作,是一张了解中国社会的"解剖图",是一把理解中国革命的"金钥匙"。它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领导力量、依靠力量、性质和前途等基本问题,均做了明确而清晰的回答。毫无疑问,这篇光辉著作,堪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第一萌芽",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起点。厘清诸多革命问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1951年底以前党在对何谓工人阶级的理解上带有浓重的农民革命的痕迹,即认为农村的雇农与贫农和城市的贫民与苦力是工人阶级和半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成份。1951年4月,在党的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作出的《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中,还有“中国革命在过去是城市工人阶级和乡村半工人阶级领导的”提法。7月20日,在《中共中央关于工人阶级与半工  相似文献   

11.
曾长秋 《世纪桥》2000,(5):45-47
由于中共一大的史料保存不全,当事人的回忆又有很大出入,导致许多史实传讹。有些疑问已经查清,最具典型意义的成果,是邵维正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关于中共一大在1921年7月23日召开的考证,纠正了7月1日建党一说。笔者不揣冒昧,曾在长期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发表过一些考证文章,现对以下几个尚有争议的问题再次作出考证,以就教于同行。一、一大召开时各地党员的具体名单如历史文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所记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写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时,其论述主体"我们",并不特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而是指"革命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下,结合此文最初发表时的文章结构、最初发表刊物的性质,以及毛泽东当时的身份,这个"革命党"不是特指中国共产党,而是指国共合作时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加入其中的中国国民党。随着国民党日趋分化为左右两派,"我们"所指称的革命党逐渐演变为"革命的国民党",即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中国国民党左派。  相似文献   

13.
林庭芳  卢军 《探索》2006,1(1):21-24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伟大的著作;毛泽东阶级分析思想对中国革命起了伟大的指导作用;毛泽东阶级分析思想对正确分析现阶段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新变化,对正确认识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仍有重大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国权 《世纪桥》2021,(2):88-92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阶级分析论的奠基之作.自1925年12月1日问世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共经历七个版本、三个阶段的流变,其流变的过程也是毛泽东同志基于唯物史观对中国国情初步探索、将列宁民族殖民地理论与中国革命融入结合、使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与中国发展深度接合的过程.《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为新民...  相似文献   

15.
为了总结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培养战胜民族敌人的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决议有关内容基础上写作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重要著作。为了《战略问题》的写作,毛泽东曾经系统阅读和学习过许多相关书籍。毛泽东在这篇著作中重点论述了"持久战"的问题。《论持久战》中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在《战略问题》中已经基本具备。这两部伟大的军事著作是姊妹篇,二者互为补充,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持久战"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一、阶级的消灭是一个历史过程 阶级的消灭和阶级的产生一样,都是同一定的生产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恩格斯指出: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9页)这一论点,是我们研究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7.
王玉婷 《学习月刊》2014,(18):86-87
通过对2011-2013级武汉科技大学本科生抽样调查,发现主要影响和削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效果的三个问题。针对这些学生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切实通过科学的教学理论分析和探索,倾听、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提升《纲要》课的教学效果,并最终使"纲要"课切实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见表1)。一、课程准确定位第一个问题实质涉及的就是关于准确定位课程的问题。《纲要》课程既是一门历史研究型课程,也是马克思主义课程,更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纲要”课有历史性、研究性和功能性的三重属性,教师需在授课时准确地认识和传达出这三重属性,因为只有教师准确定位,才能在实际教学中使学生明白,这门课拥有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问:中央连续出台两个一号文件后,农民群众到底得到了多少实惠?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这个著作的杰出意义在于,它不仅正确地解决了当时革命发展中的两个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即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以及与此相关连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阶级分析方法及其对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清晰地描画出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阵营,奠定了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基础。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代统战工作中具有方法论价值:一是运用实证性分析方法,从当下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实际出发,对当下的阶级、阶层进行细致分析;二是运用多维性分析方法,采用适合当下改革趋势的多维性标准,团结一切社会力量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三是运用层次性分析方法,将不同阶层发展的障碍和矛盾揭示出来,更好地实现阶层联合,充分发挥各阶层的创造活力;四是运用动态性分析方法,将国内外的形势置于动态性的分析环境中,不断正确揭示社会机制运行的偏差和策略制定的针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