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味军营     
1978年,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第一年,我穿上军装步入军营。30年来,军旅生活在我心中刻下一个又一个永久的记忆,苦辣酸甜,喜怒哀乐,就像无法割舍的"多味瓶"。新兵连的生活是紧张艰苦的,津贴费每个月6元钱,伙食费每天4角8分,每天吃两顿粗粮一顿细粮,最好的改善生活是吃白菜馅的包子和饺子。  相似文献   

2.
沫沫 《党的建设》2014,(9):43-43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是个家庭主妇,人到中年才开始写作,每天都写,从未停下过。她家里有4个孩子,忙完孩子就是写作,她也不认为自己写得有多好。她说:“生活琐琐碎碎,写作也就是出口,我每天对自己的写作有个定量,强迫自己完成。这和年龄增长有关,人们会变得强迫自己做某些事情。配合我写作的是每天步行5公里。如果我知道有哪天我没有办法走那么多,我必须在其他时间把它补回来。”她说,“这其实是在保护自己,这么做会让你觉得如果你遵守所有好的规矩和习惯,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  相似文献   

3.
老伙计     
唐加文 《党课》2012,(24):125-126
很多年前,亲戚家楼下搬来了一个腿脚不太利索的老大爷,他很少跟人打招呼,每天拖一把旧躺椅到树荫下,旁边摆着个茶壶,自斟自饮,饿了就买二两包子,在外面一待一天。  相似文献   

4.
幸福宁静在一天内被改变许鹿希与邓稼先结婚的头几年,二家人住在中关村的科学院宿舍。许鹿希每天乘坐的30路公共汽车乘客稀少,离家最近的车站也有两站路之遥。每到晚上,邓稼先总是骑着自行车到车站接她……  相似文献   

5.
对党政领导不应称“老板”如今,“老板”的称呼时髦起来了。个体工商户称老板,私营企业主称老板,三资企业的厂长、经理称老板,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称老板。甚至有些党政部门的领导干部也被人称为老板。书记、局长称大老板,副书记、副局长称二老板。以至于开会时也有...  相似文献   

6.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服侍残疾“父亲”起床、穿衣、洗脸,喂老人吃饭。在安顿好老人后,匆匆赶往地里忙农活,忙到上午11点,匆匆赶回家做午饭……忠县任家镇任家村农妇田桂淑,就这样度过了她的13年。从20岁到33岁,美丽的青春年华,就这样在家和田地之间,简单地循环着。  相似文献   

7.
尚菲,1996开始经营个体照相馆,如今,她已拥有一家专业儿童影楼。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学习,又没有任何大笔资金的注入,在过去十余年时间里,她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并为沈城家喻户晓的?  相似文献   

8.
<正>我是地铁一族,每天上下班都要乘坐地铁。最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市郊附近的地铁口总有很多小摊贩,卖早餐、小吃,甚至一些小物件。生意好时,小吃车和顾客都堵在地铁口了,有时会影响行人正常通行,奇怪的是,一直没人来管管这些小摊贩。一天下了班,我像往常一样来到地铁口,打算买份小吃。排队的顾客有点多,轮到我时,我和老板攀谈起来,"生意这么好,收入应该不少吧。"老板笑笑说:"还将就,基本每月近万,挣的都是辛苦钱。"他还透露,有的小摊贩做几年就能买上一套房。我又说,"摆摊又不需要交税,多好!""税倒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名城遵义,提起“何记家常馆”,‘刊记家常味餐厅”,可以说是人所共知的。但问及何记家常味餐厅的老板是谁,知其名者就不多了。他一——就是被遵义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个体工商户”称号的何学军。何学军1987年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当了一段待业青年。那种高考落榜,在家无职无业的滋味,是那样的苦涩。后来,他几经周折终于当上了一名建筑工人,端上了一个“铁饭碗”。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改革的深入,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他所在的企业越来越不景气,连基本工资都难以保障。面对这种处境,是在企业死守“铁饭碗”,还是…  相似文献   

10.
吴育瑞 《当代贵州》2007,(17):40-40
与龙玉兰的交谈是从她的家人开始的。说到家人,在工作中巾帼不让须眉的她十分遗憾,那愧对家人的表情在清秀的面庞上显露出来。龙玉兰说,自打儿子出生几个月后。孩子就一直吃住在婆家,而自己总是忙于工作,再没时间与机会好好带过儿子。  相似文献   

11.
母爱深深     
母亲过世已经七年了,每当想起她的时候,我会忍不住长长地叹口气,她那熟悉的身影时常萦绕在我的梦里。母亲干起活儿来总是风风火火,发起脾气来总是如暴风骤雨。我以前一直都觉得她对我太过于严厉,太苛刻了,时常因为对我做的一点小事情不满意而严厉地训斥我。小时候我很爱照镜子,喜欢打扮,可是她连这点权利都给剥夺了,总是把所有的镜子都藏起来,害得我们每天早上对着窗户玻璃梳头。在我上高三那一年,她脑出血,半身不遂了,家里倒下了"半  相似文献   

12.
曾利明 《党建文汇》2008,(11):50-50
卡夫卡生前居住在布拉格的黄金小巷22号。他每天都要到希贝斯卡大街的雅可咖啡馆里进行思考和写作,维持生命的就是老板送的几片面包,他从来不问世事。卡夫卡的特立独行引起一个女人的注意。她坐到卡夫卡的对面,从桌子上拿起他写好的稿纸阅读。卡夫卡写一页,她便读一页。那就是《变形记》手稿,在当时没有谁能读懂,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上班一族,每天的必修课就是追赶公交车。为了尽量不把时间浪费在路途中,我总是刻意把时间安排到最后一刻,好让自己在踏上站台的最后一秒,4路公交车恰好在面前戛然而止,最好上车还有座位,那结局就更完美了。  相似文献   

14.
光彩人生     
人生,怎样书写?人生的路,怎样走?胡小粉的追求,把成功告诉了我们;胡小粉的拼搏,把风采展示给了世人。20年前,盘县断江镇大白岩村的妇女胡小粉不甘于生活清苦,借来60块钱在老屋基街上摆起地摊,而今她成了拥有百万元资产的个体工商户。20年的追求和拼搏,她在个体工商领域创造了一项项业绩,为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1995年,她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最近又被省工商局、省个协授予2000年度“光彩之星”称号。胡小粉高兴地说:“要不是党的政策好,我怎么也不会有今天。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就应带头为社会多作些贡献。”的确,她打1981年摆…  相似文献   

15.
刘桂清,原名刘雅芝,又名刘雅杰。1910年农历10月20日出生于黑龙江省阿城县料甸子连(凹)浑河屯(现在料甸子满族乡永胜村)。刘桂清很小给地主放猪。到12岁,地主家让她给少爷背书包,这使她有机会每天能在学校教室的窗外听老师讲课,认识几个字。时间长了.老师发现刘桂清爱学习,就叫她到教室里坐在后边听课。有时候,刘桂清偷偷地跑到老师家里,让他教自己认字。老师还给她讲穷人为什么穷.地主老财是怎么富起来的道理。1927年,因刘桂清的父亲还不起地主的债,就把刘桂清卖给了哈尔滨市一个叫赵喜的无业游民。当刘桂清知道这个不圭的…  相似文献   

16.
快乐地工作     
《当代党员》2011,(1):1-1
她18岁开始经商,挣下了两间门面,丈夫是镇领导,儿子上大学,日子过得很滋润。 接到党组织邀请她回社区竞选总支书记的召唤,她立即辞去月薪4000多元的工作。当上社区总支书记后,她每天工作到深夜,把社区6000多居民团煞成一家人,什么事儿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相似文献   

17.
自从人类开始理性地关注自我以后.幸福这个话题就总是显现出双重品格:既浅显得似乎无需多言,又复杂得让人如临深渊。面对多如繁星的相关论断.许多个体选择了最简单的道路——跟着感觉走,吾心安处是故乡。  相似文献   

18.
自从人类开始理性地关注自我以后.幸福这个话题就总是显现出双重品格:既浅显得似乎无需多言,又复杂得让人如临深渊。面对多如繁星的相关论断.许多个体选择了最简单的道路——跟着感觉走,吾心安处是故乡。  相似文献   

19.
家住河东区东新街道远翠东里的刘运梅喜欢跳扇子舞,她和经常一块儿锻炼的老姐儿几个自发组成了扇子舞团队,每天准时到海棠园集合,几乎风雨无阻。“下楼没走多远就到公园了,多方便。提升改造以后,公园的景致也特别好,我们每天都会相约来这儿锻炼身体,心情倍儿舒畅!”刘运梅高兴地告诉记者。  相似文献   

20.
家住河东区东新街道远翠东里的刘运梅喜欢跳扇子舞,她和经常一块儿锻炼的老姐儿几个自发组成了扇子舞团队,每天准时到海棠园集合,几乎风雨无阻。“下楼没走多远就到公园了,多方便。提升改造以后,公园的景致也特别好,我们每天都会相约来这儿锻炼身体,心情倍儿舒畅!”刘运梅高兴地告诉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