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借月抒发离愁别恨,尤其是怨妇和征人,往往激起人们对战乱的憎恶和对人类和平的呼唤;用月的阴晴圆缺感叹人的悲欢离合,寄托思乡怀人之意,反映出胸襟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以月表达怀念故国故园之情,表达赤子之心,构成其特有的坦率真诚、痛定思痛之美学意蕴。特别是咏月诗中从哲学与传统文化视角对生命价值的探求,有着超越功利的大彻大悟,更有着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风亮节。所以说,绿化心灵家园是咏月诗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听孩子朗诵李白诗是开心的一刻。老少一家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观赏娃娃的表演。“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娃娃张着小口,以天真纯正的童音,把一千多年前古色古香的朗朗上口的诗句,送到耳边,心中感到分外兴奋。李白的《静夜思》明白如话,表现了人间真情。热爱故土、思念家乡的感情,伴着月光流露出来。那么自然妥贴,象明月一样,洁白无瑕。通过孩子的朗诵,这首诗在人们心灵的回音壁上又引起共鸣。谁都有家,谁没有思乡之情,《静夜思》多么耐品,真是常诵常新。李白诗犹如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果子一样,咀嚼起来感觉多么甜美。这爱的果汁滋润了多少人的心田。  相似文献   

3.
晚清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在其《艺概》一书中,对于李白的诗歌给予极高而又准确的评价,并且极富创意。这主要表现在他认为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太白志在经世,而诗多出世语;太白诗放言实是法言;太白诗思精而韵高,时有独得之句等。  相似文献   

4.
赠答诗是一种很重要的诗体。自它产生之日起,后世文人鲜有不作赠答诗者。赠答诗的发展由“赠言”发轫,经过不关个人性情的赋诗阶段,后由无“赠答”之名到以“赠答”名篇,由礼尚往来的应酬对答到抒写个人性情,表现人际的真情往来,再到两汉文坛出现完整的赠答诗以及千古传唱的优秀作品,本文为赠答诗描述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经水少”之名首见于晋代王叔和《脉经》。唐代以前,诸医家多将其归于“月经不调”之范畴,名为“月水乍多乍少”。宋代以降,历代医籍对月经过少之认识日以益善。明清时期,形成较为系统的辨治体系。纵观历代古籍,其病因病机分“虚”“实”两方面,分别为肾精亏虚、血虚、亡失津液、脾胃虚弱、寒凝血瘀、痰湿阻络、肝郁气滞;治法以滋肾益肾、滋阴补血、补脾益胃、温经活血、祛湿化痰、疏肝行气或针灸疗法为主。  相似文献   

6.
在咏月诗中,比喻句俯拾即是。研究其类型、喻体、审美功用,我们可以看出,咏月诗比喻的类型呈现出多种式样,经过世代不息的文化积淀,喻体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内容。在“言不尽意”时,诗人运用比喻“立象以尽意”,塑造了鲜明生动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产生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同时形成了含蓄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理想与幻灭──李白人生悲剧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星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白无疑是最为眩耀夺目的星群中一颗璀灿的恒星。他以其杰出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成就和卓然不鲜的独特人格成为后世景仰的一代宗匠而名标青史。这是李白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贡献,是李白一生的辉煌业绩之所在。然而就李白自身而言,做一个优秀的诗人并不是李白的人生追求和最高理想。“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既是诗人以诗文于谒遭受挫折后的牢骚,更是诗人对现实深刻反思后的清醒认识。更何况,在号称“诗的国度”的中国古代,本来就没有什么“职业的诗人”。做诗,既不是一种职业的选择,也…  相似文献   

8.
韩愈为中古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人物,钱氏秉其“以变为常”之文学史观,于文本细读之中,推知昌黎之双向接受,并进而体察昌黎为诗文转折关捩原因之所在,同时秉同情了解之态度,于昌黎言行之不合处作平情之论。钱氏论韩出以札记形式,故而形式略觉零散,但细味之,则系统而有条理与钱氏解诗之范式有本末并照之趣,可由此而知钱氏谈诗之“一以贯之”者,并可于钱氏之性情作玄想之体会。  相似文献   

9.
李白是我国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以浪漫主义的特色著称,号为诗仙;他的诗,有的写的雄浑刚健,恢弘奇伟,如同长江大河,惊雷激浪,而他有相当一部分诗歌却写的朴实无华,清新淡远,自然天成。本文试析李白诗歌中的清新自然之美。 首先,李白一生固然处于用世不得、遗世不能的心理矛盾之中,但是他天性中既已含有一幅仙风道骨,毕生追求“虽登洛阳殿,不屈巢由身”的人格独立与自由,又集中体现着“功成然后拂衣去”那样的通达的人生观念,因此,他能够摆脱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痛苦纠缠,一生大部分时间优游于名山大  相似文献   

10.
主要通过对陶渊明《饮酒》(其五)一诗的解读,揭示诗人耿直孤介的性情,归田躬耕的恬淡自守心境,超然物表的人生态度及其诗作中和平静穆的意境美和自适自得的情趣美。  相似文献   

11.
月是唐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之一,特别是其中的“水月”意象——由于其中“水”、“月”相得彰益的视觉特点迎合了我国古代文学推崇的阴柔、含蓄的审美观,形成了“水月”意象的基础原因。因此,在唐诗中诗人常常借助“水月”这一复合意象抒发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为杨开慧写诗有三首,为第三任妻子仅写过一首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毛泽东与贺子珍相濡以沫,同生共死的度过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最为艰苦的10年,但没有专门为贺子珍写诗,可他的心中对这位性格倔强、自尊要强的“战友”并未忘怀,只是碍于客观环境的局限,只能将自己的满腔惦念和关怀之情深深地闭锁起来……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独树一帜的诗人 ,一生仕途坎坷 ,羁旅飘泊 ,先后赴桂州、徐州、梓州等地担任幕僚 ,留下了大量诗篇。李商隐也曾数次来山西 ,并留下了为数不少的作品。但李商隐到底来过几次山西及留下哪些诗作 ,却历来说法不一。从一些资料的零星记载及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 ,可以推断出 ,李商隐或寓居或路经 ,前后至少有六次来过山西。其在山西期间所创作的诗篇大约有 47首。  相似文献   

14.
三苏与杜诗     
杜诗对三苏的影响各具特点。苏洵的诗古质朴拙,木讷少文,受杜诗的诗歌影响很小。苏轼推崇杜诗,并继承了杜甫的写实传统,他的一些诗歌在风格上接近杜诗,其出蜀纪行诗和《荆州十首》等诗歌都直接模仿杜诗。苏轼学习杜诗,而又自成一格。苏辙对杜诗有较高评价,杜诗对其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化用杜诗方面。  相似文献   

15.
“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发轫于屈原,而李商隐则在无题诗中升华了“香草美人”的蕴涵,进一步诠释了“香草美人”的时代性,赋予其理想性特征与艰难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学中咏月现象极为突出。从审美主客体关系考察,这是作为客体的月与审美主体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相适应的体现。儒、释、道三家共同作用,形成了中国人独特而稳定的审美理念:对中庸、和谐、纯净、虚幻和宁静事物的追求。月作为客观存在的宇宙星球,它蕴含着中庸、和谐、纯净、虚幻和宁静的内涵。月与审美心理的适应,使得人与月交融一体,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杜甫湖湘诗不到百首,但却是杜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杜甫晚年生命历程的忠实记录。杜甫湖湘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忧民和经世致用的思想,虽然不是湖湘文化的直接源头,但却与湖湘文化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湖湘文化的“爱国忧民”和“经世致用”的两大特点,在杜甫湖湘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和体现,这一点值得我们特别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8.
唐朝诗人元稹和李商隐 ,尽管他们所处的年代相近 ,但他们的悼亡诗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表现在艺术追求不同、选材角度不同、写作技巧不同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