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圆心理论”发挥区位优势 把武汉建成内地的国际大市场利用“圆心理论”,取半径的优势,发挥武汉区位优势,加快“共建”广大内地的武汉国际大市场。从国际看,巴西马斯,是内陆丛林城市,自从开辟为自由贸易区后,很快发展为现代化城市,并带动了亚马逊流域和其他...  相似文献   

2.
水运枢纽区位优势形成了历史上武汉转输——中转贸易的商贸优势。历史上的武汉是座码头城市,流行的是码头文化。在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8+1"城市圈的今天,武汉要形成开放型的大码头格局,参与国际国内经济竞争,必须联合区域城市,形成强大的城市共同体。要发扬武汉大码头文化"善变"和开放的文化精神,摒除"内陆"意识,再一次促使武汉码头的功能转型,使武汉真正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进而建设成开放性国际型城市。  相似文献   

3.
建设武汉城市圈,核心是提升和发挥中心城市的聚散功能。中心城市的形成有其客观规律。中心是针对周边而言,没有周边就无所谓中心。一个城市要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必须具备很强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在这一点上,武汉显然还有不小差距。“九省通衢”的武汉,区位市场优势明显,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较好,自古就是地区经济的中心。然而,在改革开放、加入 WTO 的新形势下,武汉的传统优势在逐步减弱,总体聚散能  相似文献   

4.
天门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平原腹地,有“三乡宝地”之誉(即全国有名的“文化之乡”、“棉花之乡”、“内陆侨乡”及“佛祖圣地”)是武汉城市圈成员之一(武汉城市圈,又称“1+8”,即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成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中国首届百强县(市),连续多年被评为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  相似文献   

5.
一、如何认识和发挥武汉的区位优势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提法比较空泛,这只能作为长远发展的结果,很难成为目标。发挥武汉在湖北和长江中游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和中心城市作用是比较实际的。现代经济的发展,靠一个个城市孤立封闭地运行很难成功,必须发挥经济区域优势。从世界范围看,已逐步形成欧盟、东盟、北美贸易区等区域  相似文献   

6.
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正面临难得的机遇。武汉具备成为中部增长极的条件,其发展对中部经济和全国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何加快这一城市圈的发展,关键是创新体制,激发活力。从经济史上看,经济版图是靠人来改写的。一个地区具备较好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不一定经济发  相似文献   

7.
口岸是国家的门户,是连接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交汇点,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桥梁、纽带;口岸功能是国际性城市的必备功能.回顾武汉1862年开埠以来的历史,研究口岸兴衰与经济涨落的关系,思考在新世纪武汉口岸、武汉经济如何把握"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地处鄂、豫、陕交界的郧县,在新的世纪,必须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充分发挥郧县区位优势,加速构建活跃城乡、辐射鄂、豫、陕周边的市场体系,将郧县经济融入国内外大市场之中,进而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利用大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全面增强经济活力,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发展》2009,9(6):F0002-F0002,F0003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与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威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1+8”区域经济联合体。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0.
在武汉市第九次党代会和武汉市十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实施大市场战略”被列为武汉市跨世纪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这是基于武汉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面作出的重大决策。一、实施大市场战略的若干构想迈向21世纪的武汉,全面实施大市场战略,是一项浩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这要求我们要统一认识,理顺思路,统一规划,系统配套。  相似文献   

11.
资料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根据规划,17年后,作为圈内“龙头”的武汉,将达到中等发达田家的城市水平,有七成人口住在城里,城市圈内的城市基本形成内外快速轨道交通网、高速公路网、公用现代网。专家认为,以武汉为中心的都市密集区优势突出,与周边资源丰富、成本竞争力突出的城市群优势互补,是我国内陆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加快武汉城市圈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形成湖北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中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经过努力可以发展成为继沿海地区之后第四大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2.
武汉与南京是两个非常相似的城市,主要差别在于两地区位环境不同。新世纪以来,南京实现了对武汉的全面超越,这有区位环境的原因,也有主观努力的因素。进一步而言,在基本相同的区位环境下,由于主观方面的欠缺,南京相对于长三角周边兄弟城市,也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由此可以断定,改革开放三十年,武汉发展相对滞后,主观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思想解放不够;抓经济发展的工作力度不足;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上计划经济烙印较重;经济结构不太合理;外延式、粗放型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城市文化传统中缺乏创业创新精神成分等。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圈经济合作中,从核心城市武汉到周边的所有城市(包括县级市),不分大小及行政级别都是市场伙伴关系,将通过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获得自己的市场份额和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14.
口岸是国家的门户,是连接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交汇点,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桥梁、纽带;口岸功能是国际性城市的必备功能。回顾武汉 1862年开埠以来的历史,研究口岸兴衰与经济涨落的关系,思考在新世纪武汉口岸、武汉经济如何把握“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不无裨益。 (一)武汉口岸兴衰与城市经济涨落   开埠至今的 100多年,武汉口岸和城市经济历经曲折的发展道路。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视武汉为“世界竞争之聚点”,凭借攫取的治外法权,优选汉口为其产品倾销的市场、原料掠取的基地。从 1859年…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著名学者张培刚、李崇准、谭崇台、陶德麟等的发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和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的支持下,武汉市政府于5月中旬主办了一次小规模、高规格的国际研讨会。会议得到了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赞助,应邀到会的有美国、德国、加拿大、韩国和台湾的专家学者10余人,首都著名学者20多人,本市学者和兄弟城市代表30多人。会议就怎样把武汉——我国内陆特大中心城市建设成国际性城市,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探讨,达到了为武汉走向世界的未来发展“定向”、“定位”、“定举措”的决策咨询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东北、武汉等我国主要的老工业基地以及整个中部地带,是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地区。这给中部最大的城市武汉以及武汉城市圈,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如何利用好这个历史机遇,需要武汉及武汉城市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明确自己在全国区域经济体系中的正确定位。——充分发挥“居中”的区位优势,努力把武汉和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满足内  相似文献   

17.
东亚经济的崛起和中国巨龙的腾飞,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发展趋势。中国西南要紧随这一走向21世纪的潮流,就必须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而其对外开放的最大区位优势,就是面向东南亚。一、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意义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经济技术合作,不仅是中国与东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一部分和中国内陆边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以更为广阔的范围看,它是东亚地区日益发展的多样、广泛的经济合作的一部分。90年代中国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开放的目的,就是要在东亚崛起、中国腾飞的过程中,逐步消除长期以来由于对外开放度不足而严重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发挥它的潜力和优势,取得它在中国经济和  相似文献   

18.
现在为什么要突出提出武汉周边城市群建设,除现代城市间竞争发展已不再是靠单城实力扩张,而是转向区域城市群体实力增长的共识外,我看还有三点:其一,对武汉地位作用认识的深化。我们常说武汉具有承东启西优势,居二传手、战略大支点位置,但这种认识又对又不对,说  相似文献   

19.
武汉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它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是我国中部的特大综合性中心城市。现在,适逢三峡工程上马,浦东开发开放带动长江经济向世界迈进,国内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重组正处于关键时期。处于中国未来统  相似文献   

20.
武汉是长江中游经济圈即武汉经济协作区内城市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在长江中游经济圈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武汉与经济圈内其它城市因区位、发展条件、国家投资和长期积累等发展基础的不同,形成了以武汉为核心,其它城市为边缘的核心——边缘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一方面决定了武汉在经济圈内的支配地位,和承担带动经济圈内其它地市发展或为其发展提供条件和机遇的重任;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其它地市共同支持武汉发展,为武汉发展提供发展空间、发展资源和必要发展条件的责任。由于核心——边缘关系的形成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武汉通过经济联系和经济合作,与经济圈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