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骆诚 《当代广西》2004,(15):9-9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还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言语要谨慎而行动却要敏捷,养成少说多做的习惯,不要夸夸其谈。光说不做是君子所不齿的,作为君子.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老夫子的这些观点是很有见地,很有哲理的。古今还有许多相类似的话。比如“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百姓从行不从言”、“言论是花朵,行动是果实”等等,这些可以归结到一点.就是“为政不在多言”。  相似文献   

2.
讲《史记》的王立群教授也很会讲故事。他讲的很多故事与人生有关,并由此总结出人生“四行”:“第一,你自己要行;第二,有人说你行;第三,说你行的人要行;第四,身体要行!”人生有这“四行”便会一路幸福。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在1962年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批评了这样一种状况:“有一个省,会本来是开得生动活泼的,省委书记到那里一坐,立刻鸦雀无声,大家不讲话了。”在时隔40多年后的今天,类似这种情况,不少领导同志依然或多或少经历过。也许你觉得领导驾到、鸦雀无声是一种“权威”的体现,但是,鸦雀无声的背后会是什么? 鸦雀无声的背后,往往是议论纷纷。事情就是这样,群众有话总是要讲的,当面不讲,背后还是要讲。  相似文献   

4.
枉为小人     
昔人有言:“君子落得君子,小人枉为小人。”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话的意思是:做个君子,又不要另外多做什么事,又不要特别下什么功夫,只消本本分分、坦坦荡荡做去,自然就是个君子了,所以说是“落得”的。这讨了多大便宜啊! 而做小人呢,动了多少心机,用了多少算计,使了多少手段,到头来还是什么没捞到,反而落了个小人之名,被人小看,你说说冤枉不冤枉? 这是劝人呢:做小人不划算,不如做个君子。  相似文献   

5.
2013年5月17日《人民日报》舒炼的文章,文中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开长会、讲空话的现象屡见不鲜。空话即没有内容,不切实际又不能实现的话,人们对此很有意见。 空话泛滥,原因至少有三条:一是懒汉思想严重。平时不学习,肚里没货,到讲话时,讲不出子丑寅卯,只能鹦鹉学舌,做“传话筒”,当“留声机”。二是工作作风不实。热衷形式主义,用会议“贯彻”会议,用讲话“落实”讲话,不管是什么会议,都是千篇一律。三是喜好表现自己。不管自己该不该讲,不管有没有时间讲,不管讲的内容重不重复,总是争着上“讲台”,连篇的大话、套话、重复的话,一言以蔽之:全是空话,人们听了没记住一句话。  相似文献   

6.
最近,某县有位乡长,因为缺乏号召力而导致工作被动。由此他埋怨干部群众不尊重他,不支持他。果真如此么?恐怕未必。俗话说:“锅不热,饼不贴”。烙烧饼时,要把锅烧热,锅不热,饼就贴不上去。笔者认为,作为一乡之长,要使干部群众尊重你,支持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干部群众要“热”。“热”,就是要放下“架子”,切实信任、尊重、关心、爱护干部群众,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然而,现实中有的领导确实存在这样的误解:似乎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太随便了”就会失去领导的威信。抱着这种认识。一些领导遇事“三冷”(冷面孔、冷心肠、冷方法),使得领导与群众之间竖着一道“墙”。  相似文献   

7.
先人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每思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百姓。"郑国有个宰相很爱吃鱼,于是有人给他送鱼,他一概拒绝。有人问:"你那么爱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呢?"他回答说:"我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可能会因此而失去俸禄,我不接受别人馈赠是为了保证终身有鱼吃。"郑国宰相考虑的是送鱼的人满足了他的私欲,他必然要满足送鱼人的私欲,这不很危险吗?  相似文献   

8.
《中论·贵言》中有句话:“君子,责其言,尊其身,重其道,立其效。”最近与朋友聊天,聊起一位两个人都认识近20年的好友。朋友说这位女士在公司有个称号“慈禧太后”。我听了哈哈大笑!记得在哪部戏剧脚本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当你想扼杀你的潜在敌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赋予其想象空间的代名词,久了,当事人就被大众丑化成你想像的对象。”当人心险恶时,真是莫以为过!可是你仔细瞧我那具“慈禧太后”美名的朋友,却在她的公司里不仅快活的干了近20年,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05,(8):44-44
曾有这样一个人,每天都要去偷邻居的鸡,有人告诉他说:“这样的行为,不符合君子之道。”那人回答说:“那就减少一点好了,以后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的时候,就完全不偷了。”这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理论?是不是很荒谬?但是我们自己有时候就做  相似文献   

10.
谢明伟 《人民公安》2009,(17):31-33
有人见软的不行就威胁张洪斌说:“你断老子的财路,老子杀你全家!”张洪斌冷冷一笑,说:“枪林弹雨我都没虚过,还怕你的威胁?笑话!你要犯罪我就打击,决不手软!”  相似文献   

11.
最近,笔者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旧闻”:1978年9月25日,广东’惠州检察干部麦子灿,给时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的习仲勋写了一封批评信,措辞用语尖锐、尖刻:“我看你讲的重视群众来信采访也是漂亮话,是句空话!因为你只讲。没检查督促。”“我感觉到你还是一个爱听汇报、爱听漂亮话,喜欢夸夸其谈的人。”看完来信,习仲勋不但给麦子灿写了回信,诚恳地接受他的意见,而且在当时的广东省革委会会议上自曝来信,又给全省县以上党委和省直机关局以上负责人转发了来信。习仲勋说:“下面干部敢讲话,  相似文献   

12.
《新东方》2005,(6):33-33
这些年,“克隆”是个令人兴奋的词儿。“能克隆我自己就好了,”有一位医学家这样说,“我会一个一个克隆下去,直到全世界的人都是我的克隆品,你想想看,那样的世界是多么神奇啊!”“什么神奇啊?”另一个医学家反驳道,“那是不堪设想的,你想想看,如果全世界都是你一个人的克隆品,大家行  相似文献   

13.
刘铭恒 《现代领导》2006,(10):46-46
著名文人黄永玉讲过一则笑话:有学生递假条给校长,上写“生姑父之岳父令返家,因生之岳父有女出阁。请准假若干。”校长发火,责备该生假条写得累赘,要求他“简言”!该生改答:“爷爷叫我回去讨老婆。”校长斥之:“胡扯到这样地步!”该生感到委屈.哭诉说:“无转折跌宕.不似做文章办公文样子……”  相似文献   

14.
有阳光就够了1972年,当时的新加坡旅游局给总理李光耀打了这样一份报告,大意是说我们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国有万里长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我们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外,什么名胜古迹都没有。因此,要发展我们的旅游事业,实在是难于上青天!看完报告后,李总理在报告上这样批道:“你想让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阳光,有阳光就够了!”后来,新加坡就是利用那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种植花草,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旅游收入居亚洲第三!对于发展旅游业而言,资源是重要的,有着大量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是一种…  相似文献   

15.
<正> 外出几天后回家,儿子对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妈妈,你说我们家到底讲不讲规则的?”初听此话,我大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嘿!几天不见,儿子就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居然和我谈起不知从何方听来的“规则”来了。细问缘由,儿子大着嗓门说,“你说的,家里东西大家都可以玩的,我把书和玩具借给哥哥他们,他们为什么不肯把他们的东西借给我呢?”四岁的儿子把我的话列入了“规则”,对于他的话,我只能用“他们这样做不对”来搪塞。然而我知道我的话是那样的苍白。  相似文献   

16.
疫情之下,在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浪口村,有这样一个普通家庭,“一人动员,全员参战”,用特殊的战“疫”行动诠释了深厚的家国情怀。“辣”妹子一“阿伯,今天是你值班,绝对不能喝酒!”“你是傍晚6点钟换班,一定要等换班人员到了再走!”“一测温,二询问,三查看,卡口值守的一个步骤都不可以少!”……鲍彩菊的话语听上去总带着些许“辣味”。  相似文献   

17.
今年初广东两会期间,省委书记汪洋在一次座谈会上说:要让领导同志讲真话不讲套话,讲实话不讲空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就必须允许他讲不准确的话,或者是允许他讲错话!这句话给人很多启示,要旨是提倡说真话。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解放思想,千条万条,讲真话是第一条。  相似文献   

18.
<正> 不知从何日起,一些领导干部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凡参加会议,无论大会小会,都由秘书事先把讲话稿写好,领导只是在会上“照本宣科”地念一遍。群众称这叫“念话”。因为“讲话”已名不副实。时下,“文山会海”泛滥成灾,在很大程度上就与那些“念话”的领导有关。他们不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为在会上发号施令,布置工作速度快,效率高,因此,凡事都要开会,凡开会都要秘书“闭门造车”,结果是讲实话不多,讲的空话却不少,当然会上的号召往往难以落实。我们并不反对为重要会议准备讲稿,只是认为领导最好自己动手写讲稿和提纲,这样能逼着那些“念话”的领导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19.
小幽默     
法庭幽默小偷的辩解法官:“你说钱包是你捡来的,那你捡到后为什么不马上交到警察局去?”小偷:“因为那天警察局内没有人值班。”法官:“那么,为什么不第二天送过去?”被告:“因为第二天钱包里一分钱也没有了。”(秦会敏荐)律师出庭两个冤家路窄的人在路边大吵大闹,一个说:“我要到法院去告你!”另一个说:“奉陪!”“我要把你告到最高法院!”“奉陪!”“我到地狱都要告你!”“这个……到时我会请律师出庭的!”(秦会敏荐)终于明白在律师竭尽全力的辩护下,被告人终于被宣布无罪释放。在法院门口,律师问被告人:“你已经获得释放…  相似文献   

20.
苏格拉底是一位知识丰富、智慧卓越的学者。他对朋友说:我是一个产婆的儿子,我自己也会“助产术”。他认为正像新生儿需要有人接生一样,人的新思想也要别人帮助才能顺利“分娩”。有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一个名叫美诺的年轻人正和别人大谈“美德”如何如何。他便谦虚地问道:“我很惭愧地承认,我对美德简直是一无所知。请你讲一讲什么是‘美德’好吗?”美诺傲慢地回答:“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吗?告诉你吧:一个人不偷窃、不欺骗,这样的品行就是美德。”苏格拉底继续向他请教:“美诺,请你慷慨地告诉我,不偷窃就是美德吗?”美诺不假思索地答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