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民诉法规定协议管辖选择的法院与争议应有实际的联系。有关司法解释对"实际联系"未作明确规定,且该用语尚未见权威的学理解释。故在如何认定有实际联系这一问题上,不可避免的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2.
王慧 《河北法学》2007,25(12):117-120
在国际商事合同的准据法的确定问题上,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各国及国际公约公认的首要原则.但在理论上及有些国家的立法中,对当事人意思自治还有一些不合理的限制,其中包括要求当事人所选择的法律必须与合同有实际联系.当事人通过改变或创设连结点的方式以使其合同表面符合有"实际联系"的要求,被认为构成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对此问题的澄清有利于正确认识国际私法各种制度存在的价值.通过分析得出,意思自治原则承认当事人有选择法律的自由,就等于接受了当事人有权规避某一国法律的事实.当事人规避"实际联系"并未侵害法律所保护的正当利益.国际私法不能用"实际联系"来限制当事人选择合同准据法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的法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本文不想论及中国数千年所具有的全部法律观念,而只想谈谈儒家的法律观念. 所谓典型的儒家观念,它围绕着一种基本的二分法,即礼与法概念的区分.该种划分不仅具有特殊的古代根源,而且它与中国历史上的某些重要事件相关联. 礼是与孔子的伟大形象相联系的,而法则与专横暴虐的秦王朝相关联.现在,我们可于惯用的英文中找到礼、法这两个词的对应词.礼被译作"Propriety",而法则被译作"Law".基于这种翻译,人们可能认为,在中国对于"Law"的任何讨论,都将围绕中文"法"这一概念.不幸的是,实际情况颇为复杂.与"Propriety"这个在含义上苍白无力的词相比,礼  相似文献   

4.
侦查教育创新是侦查教育和侦查实践发展的必由之路;侦查教育创新必须富有批判精神和突破精神,侦查教育创新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公安本科院校《法学概论》案例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容缨 《政法学刊》2005,22(4):116-118
案例分析作为"法学概论"课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6.
毒品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难以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禁毒法>规定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禁毒理念.在遏制毒品的各种措施中,社区禁毒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文章联系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联系各地社区警务工作中禁毒工作的实际,对社区禁毒的意义、社区禁毒的措施以及社区禁毒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国际私法中协议管辖的法律效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民诉法规定,涉外合同中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法院管辖。法律上的“实际联系”并不仅仅表现于或限于合同的签订地、履行地,双方当事人的住所地以及货源地,也表现于合同准据法的所在地。当事人选择了涉外合同关系的准据法,表明准据法所属国与合同争议有“实际联系”,从而使选择准据法所属国法院为管辖法院的约定具有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8.
刘颖 《中国司法》2005,(1):68-70
一、关于所有权保留"所有权保留"虽是一个较为晦涩的法律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运用得很普遍。只是参与其中的主体没有把这种商品交易中经常发生的行为与"所有权保留"这一法律概念联系起来。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国法律法规关于所有权保留制度规定的稀缺。我国学者关于此制度的论述也较少。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阐述,为所有权保留制度在诚信体系还不够完善的中国提供一条可以实际运作的途径,发挥其本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从"内容决定形式"到"重实体轻程序" (一)马克思关于"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的论断及其对我国法学界的影响马克思曾经说过:"审判程序和法二者之间的联系如此密切,就像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联系,动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联系一样。审判程序和法律应该具有同样的精神,因为审判程序只是法律的生命形式,因而也是法律的内部生命的表现。"①这是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论国际合同中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事人意思自治限度的缺席是我国合同冲突法的重大缺陷之一.欧美冲突法理论和立法已经逐渐废弃"实质性联系"标准和"善意、合法"要求,而弱者保护原则和"直接适用的法"制度也成为针对意思自治的新型限制措施.我国正在起草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应根据冲突法和意思自治原则的本质要求以及我国对外交往中的迫切需要,采纳弱者保护原则和"直接适用的法"制度.  相似文献   

11.
论创新型人才的自我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是创新型人才资源.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原理入手,提出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其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笔者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信息环境中,只要我们努力创造并充分利用良好的环境条件,在获得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常规的思考,每个人都会走出一条创新型人才成长自我培养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2.
致害人不明数人环境侵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境侵害行为中的全部或者部分导致了一个完整不可分的损害,但无法查明实际致害人的侵权行为形态。就其责任承担和分担而言,司法实践中,若案件中数环境危害行为人间存在意思联络、共同过失或者故意与过失结合的情形,则应将之定性为共同侵权行为。反之,则可应用"无过错联系之数人环境侵权行为划分理论",即可再根据其中"单个行为是否均能够造成环境侵权损害"和"最终所表现的同一不可分的环境侵权损害是否能够由导致损害的某单个行为独自造成"两个因素,将涉案行为分为四类,其中环境聚合危害行为应定性为多数人无过错联系但承担连带责任的分别侵权行为;环境加算危害行为和环境叠加危害行为应定性为多数人无过错联系承担按份责任的分别侵权行为;环境择一危害行为则应推定为共同危险行为。进而分别适用《侵权责任法》相关责任条款。  相似文献   

13.
《政法学刊》2015,(2):74-81
长期以来,学界在论及消极保险利益时,往往仅将其与"法律责任"相联系,从而容易使人产生消极保险利益即"责任利益"的误判。然而,通过对Technical Land,Inc.v.Firemen's Ins.Co.案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实际生活中还存在一种不涉及法律责任,而是以当事人因事实强制而对有关责任的负担为标的的消极保险利益。如果在分析了保险利益的一般原理之后,通过论证除"法律强制"之外,消极保险利益中的"强制"被证明还包括了"事实强制",那么一种全新的消极保险利益理论框架就可以建立起来,并且在这样的新框架下,医疗费用保险可以被证明是一种保障消极保险利益的财产保险,由此解决了长期以来医疗保险是人身保险,抑或又具财产保险之困惑。  相似文献   

14.
舒国滢 《政法论坛》2022,(1):147-160
法学的实践性实际上是与法学的科学性联系在一起的.在历史上,有学者(比如冯·基尔希曼)认为,法学作为"科学"从理论上说是无价值的,它并非"科学".应当看到,法学是一门以"问题-决定"为中心、以某个特定的在历史上形成的实在法秩序为基础、采取诠释-评价的论证方式来探求法律问题之答案(解决法律问题)的(实践)规范性诠释科学,它...  相似文献   

15.
行政决定的效力是大陆法系行政法上的重大理论问题,在各国行政法学研究中居于核心地位.我国对行政决定的效力问题的研究状况总体薄弱,且主要精力集中在行政决定的效力的内容(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上,对作为行政决定效力形态的"行政决定成立"、"行政决定生效"、"行政决定合法"、"行政决定有效"等问题研究较少,我国行政法权威教材对此问题表述也较混乱.对行政决定各效力形态的概念,构成要件、法律效果以及各效力形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做一个粗浅的探讨,这不仅有利于对相关理论的疏理和统一,而且更有利于审判业务.  相似文献   

16.
质疑"听证式审查逮捕论"——兼论审查逮捕方式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听证式审查逮捕论"的论证思路与方式并不足以证成听证方式在中国语境下更能促成审查逮捕制度的合理性.我国目前司法资源的配置状况、逮捕的证明标准、审查逮捕制度内含的侦查监督职能以及犯罪嫌疑人的实际听证能力,决定了在现阶段并不适合推行听证式的审查逮捕方式.审查逮捕方式的改革,应当在客观认识审查逮捕制度运行效果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司法语境与已有的制度资源,进行有针对性地制度调整.  相似文献   

17.
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伯尔曼教授在《法律与宗教》中谈到,在学理上分析了法律与信仰之间的"内在的"、"深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民事诉讼中,管辖权问题至关重要,各国都在极力争取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在一定条件下设法扩大自己的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自1945年美国国际鞋业公司案后,确立的最低限度联系原则在近年美国国际民事诉讼中普遍运用,在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的国际冲突与协调中,倍受指责。本文力求对"最低限度联系原则"进行研究探讨,得出有关结论。  相似文献   

19.
对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研究,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经济法是否具备独立的调整对象:二是经济法有哪些具体的调整对象。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本文尝试从法学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从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更现实的理解.通过对这两个联系密切、缺一不可的问题的探讨,得出了自己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构成,对如何理解作为法律规范调整对象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意志性等问题,联系我国法学界的不同观点,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经济法律关系是按照法律规范即国家意志产生的,采取法律上的权利义务的联系形式,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现的实际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