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情的理解:评价历史人物的应有之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刊自开辟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的讨论专栏以来,对已刊登的一系列佳作,好评如潮,然也有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的不同看法,这正反映了当下学术研究具有很大的争鸣空间。此次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讨论,重心在“重新”两个字上,因为世事变迁,风云激荡,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日益复杂且深邃。如果我们还固守在20多年前的评价水平上,又何以体现学术的与时俱进?又何以贯彻“双百方针”?为了进一步深化历史人物评价的讨论,本期推出程念祺先生以崭新视角,对历史人物作人性化评价的文章;华强先生系统梳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再商榷文章,欢迎大家继续赐稿。  相似文献   

2.
提供一个公正的学术争鸣的平台,是本刊一贯倡导的风格和办刊宗旨。我们崇尚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欧洲的文艺复兴、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的北大校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本刊自今年第10期推出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争鸣文章后,来稿踊跃。因今年是戊戌维新运动105周年,我们在纪念这场中国近代首次启蒙运动时,选择康有为这样一位划时代的思想先驱作为争鸣热点,本期再选登两篇具有鲜明的观点交锋的文章,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惠赐佳作。 ——编者  相似文献   

3.
自本刊推出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的系列争鸣文章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部分军事历史研究领域的博士生、硕士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邀本刊编辑前往座谈,共同就新时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阅读历史: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刊开辟重新评价历史人物专栏,将近一年。在已刊登的系列文章中,不乏诸多闪光点,尤其是将历史人物放在时代背景下作考察的文章。本期推出的著名中国经济史专家王家范教授谈治史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文章,便体现了功夫在“诗外”的魅力。文中关于明末农民战争与李自成功败垂成,以及中国明清社会不能发展到资本主义的思索背后,提示我们在超稳定结构的社会里,现代化历程的艰难性,这可以给我们在重温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时,产生更多更深的联想。  相似文献   

5.
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已有近四十年没有集中讨论了。近年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已不仅仅局限于史学领域,而以更宽泛的形式在文学、影视中表现出来,乃至屡屡发生令人难以容忍的胡乱评价历史人物的现象。为此,我们在争鸣栏目中,陆续推出相关文章。本期刊登的第一、第二篇文章观点相去甚远,孰是孰非,尽可争鸣。我们期待着,广大作者和读者积极参与讨论。 ——编者  相似文献   

6.
拙文《如何“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发表后,引起一些不同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有益的学术争鸣。巨永明先生在《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2期)撰文《能“真正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吗》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史上,真正还原历史人物本来面目的评价只是一个理想而已。原因就在于评价者由于受到各种干扰,缺乏一种超然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历史已经证明,华强先生强调的用阶级分析法评价历史人物,必然产生偏见,也不可能真正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还原历史人物本来面目是历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巨永明先生的…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人物评价中,明君与昏君、忠臣与奸臣似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然而,在往昔的评价中,因受当时社会单一思想的制约,人们往往忽视了历史人物的多重心理,且不以多维视角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那些影响很大的君主、名臣、武将。本期推出的何忠礼、叶文宪两位中国古代史专家的文章,突破了那种单一的评价模式,他们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或“英雄所见略同”,然侧重点不同;或观点针锋相对,迭宕起伏,引人入胜,读来兴味盎然。———编者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大力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交锋很久没有看到有关历史人物争鸣的文章了,读了贵刊近期有关李鸿章、袁世凯等的讨论,颇有耳目一新之感。诚然,历史本身是客观的,然而历史评价却是主观的。每一代人、每一代的历史学家,都会按照自己时代的价值观念重新理解和评价历史,包括历史人物,同时每一个人也会对历史作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解读。换言之,客观发生的历史过程只有一个,而对此客观历史的主观评价却可以随时代随个人的不同而不同。事实上,也正是在现实的参照下,历史才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和意义,否则就成了死亡的或被人们遗忘的历史。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  相似文献   

9.
编读往来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近期,我拜读了葛剑雄先生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贵刊2004年第3期)一文,印象颇深,犹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我自己也是一名理论工作者,深深感到葛剑雄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讲出了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关键所在,即“以事实为依据”。实际上,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对历史人物就能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即使原先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认识上的偏差也能加以纠正。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常常失之偏颇。葛先生在分析历史人物评价产生偏差的主客观原因时,入木三分地指出“有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对…  相似文献   

10.
跟不上学术步伐的《康有为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争鸣乃是本刊高扬的旗帜。回首“文革”前的史学界,诸如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关于生产力性质问题、关于时代精神汇合论问题、关于红学索隐派问题、关于让步政策问题、关于曹操的历史功过问题、关于忠王李秀成自述问题、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关于封建社会分期问题等等的争鸣层出不穷。然而,时下史学界过于沉闷。值此纪念戊戌维新105周年之际,本期特刊发马洪林先生的争鸣文章,以期引起争论,为学术园地增辉添彩。 ——编者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贵刊每一期的文章我基本上都能抽出时间来完整地阅读一遍。我特别喜欢“学术争鸣”和“圆桌会议”两个栏目的文章。比如周一平、杨德才和叶国伟先生关于新民本主义的争论;朱虹、叶斌先生关于“马加爵悲剧”现象的文化心理学阐释;王家范先生关于总结李自成失败教训的文章;潘旭澜先生关于还洪秀全历史真面目的文章;姜长斌先生关于质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历史背景的文章;关于“三农问题”、文化媚俗现象的讨论,等等。这些文章不仅不回避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敢于直面社会现实,释疑解惑,而且能够把握方向,弘扬先进文化(当…  相似文献   

12.
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一直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历史上若干重要人物,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作用,历史工作者对他们作出了比较实事求是和客观公允的评价.其中有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曾经有过起落和反复,但很少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然而,近年影视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却大起大落,例如<走向共和>中的慈禧、李鸿章等,<乾隆王朝>中的和珅等.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近来拜读贵刊第9期“学术争鸣”栏目中《还洪秀全的历史真面目》一文,作者以其行云流水般的文笔、有据可察的史实、敏锐的思想给读者揭示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洪秀全。读来耳目一新,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历史人物评价。但是,读完之后,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困惑与不解。我是一名中学历史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向学生传授正确、客观的历史,还历史以真面目,这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在这么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我一直按照教材内容向学生讲授。然而,自贵刊推出“历史人物评价”讨论之后,我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历史…  相似文献   

14.
近日,拜读了郭剑波先生刊登于《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1期上的来信《历史观也要与时俱进》,对他高度赞扬该刊重新发起关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的争鸣,以打破当下学术界“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沉闷风气,深表同感。然而,郭先生在谈到中国近代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谁应负历史责任的问题时,将开创了中国近代历史先河的清朝第六代皇帝爱新觉罗·旻宁—道光皇帝和琦善相提并论,笔者对此不敢苛同。因为从历史事实看,琦善在鸦片战争中一贯力主求和,也即属于投降派(详见拙文《鸦片战争中的琦善》,载《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2期);而道光则以主战为主、动…  相似文献   

15.
一、再论少数民族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问题一年前我曾撰文探讨少数民族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问题(见拙作《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第一部分,刊于《西北民族学院学报》一九八六年第一期)。文章刊出后,读者对此褒贬不一。掩卷沉思,深感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我历来认为,已经发展起来的民族或部族的下一步历程是:(一)、这一民族或部族首领或其继承者继续努力发展生产力,与其他民族或部族友好往来,平等互助,在维护  相似文献   

16.
炎帝神农所处的时代,属于历史学的传说时代范畴。因此,炎帝神农是属于传说时代的代表人物。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史学家徐旭生先生的意见:“中国的传说时代,上限尚不可定,或自炎黄时期;下限暂定在盘庚迁殷前。”因为到商代晚期,已经在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发现了甲骨文而成为信史。炎帝神农当属  相似文献   

17.
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著名软科学专家冯之浚先生,随费孝通教授一行应邀参加’96河南省跨世纪发展战略研讨会之际,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记者:冯先生,您是著名软科学和战略学专家,您如何评价我国从1980年至2000年这30年呢? 冯先生:我们处的这30年,从历史和国际比较来谈,是真正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的黄金时期,也是创造经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自戊戌维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时断时续的思想启蒙,正艰难地一点一点渗入国人的心田。上世纪80年代以降,各种思潮诸如新权威主义、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新民本主义等流派纷呈,纵横交错,此乃改革开放造成的思想解放使然。历史证明,卓然独立的人格是建立在思想自由之基础上的,因而思潮涌动体现了一个社会知识精英的活力,最终将促进一个古老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期推出的袁伟时教授的争鸣文章,旨在爬梳中国思想启蒙的艰难历程,同时引发更多的争鸣,我们殷切地期待着。 ——编者  相似文献   

19.
<正>现实表现:2013年正值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关于如何评价"文革"及毛泽东晚年错误,社会各界展开广泛讨论。有些人借机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有人甚至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断章取义,散布"取消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谣言。核心观点:历史虚无主义,从字面上解释是否定历史的意思。但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否定历史,而是通过否定和歪曲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来宣传他们逆时代潮流而动的政治观  相似文献   

20.
进入老年之后的林松先生,似乎又重新焕发了学术青春。韵译全本《古兰经》出版之外,关于回族研究的文章频频见于报刊,历史、文化、宗教无所不谈。近期《回族研究》中有林先生的一篇《学坛漫步话“回研”》,是一篇对十年“回族研究”的回顾总结性文章,提出不少有益见解。成就方面如:“坚持原则并正面肯定几曾被非议甚至险遭否决的人物,如清代西南的杜文秀、马德新,西北的白彦虎等等。这些人物,在极‘左’或形左实右的气氛中,被肆意歪曲诬陷,遭受不白之兔,经过深入探讨争论,大体上已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而对今后的回族研究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