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李庆四 《美国研究》2007,21(3):7-18
美国政治制度中的立法设计为利益集团游说提供了条件。游说议员以期影响立法符合自己的利益,成为利益集团彼此竞争的焦点。鉴于美国超级大国地位,来自国外的游说也司空见惯。如果说国内游说对国会立法产生了影响,因而是现实;那么外来游说往往被夸大了,所以只能是神话。本文探讨的重点是外来游说特别是以色列和土耳其的游说影响,认为这种影响的大小将取决于美国战略利益,而非相反;尽管游说在一定程度上能起作用,但实践证明不能把改善与美关系寄托在对美国国会的游说上。  相似文献   

3.
4.
国会山庄里的"隐形政府":美国国会助理制度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哲  信强 《美国研究》2001,15(4):64-77
随着国会在美国内政、外交领域职权的不断扩大,国会助理队伍也得到了急剧扩充,在国会立法过程中的职能也不断增强,进而在美国国内立法和政策制订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出现了所谓的"隐形政府"、"影子立法人"等现象.本文探讨了国会助理的类别、职能、历史发展沿革和政治作用等问题,以求对美国国会助理制度的基本架构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5.
危机决策中的美国府会互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冷战爆发以来,国际安全危机频频发生.在应对危机的决策过程中,美国府会之间分权共治的常规决策模式被打破.由于危机决策的特殊性、加之总统享有对情报的掌控权,以及对武装力量的指挥权,使得总统成为危机决策中近乎独断的"领导者",而国会则基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等方面的考虑,扮演了忠实的"服从者"的角色,从而导致府会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领导一服从"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族裔游说在美国政治中的影响力日益上升;这一趋势将因奥巴马当选而得到强化.美国学术界对族裔游说的观念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派,消极派占据上风.消极派认为族裔游说有损美国国家利益,质疑为其母国利益游说的族裔的爱国主义.因此,在不同处境下的族裔游说团体要么选择消极游说--处境不利时首先致力于证明自身的爱国主义,要么选择积极游说--无须担忧爱国主义被民族主义化的风险时正面促进其母国国家利益.阿裔美国人游说的发展过程就是经历了消极游说和积极游说两个阶段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7.
孙哲  沈国麟 《美国研究》2002,16(2):64-78
本文通过对美国国会选举中候选人竞选策略和媒体作用的具体描述,分析了媒体作为美国政治的交流工具在国会选举中的作用.作者特别就美国中期选举的一些特点,探讨了候选人与选民沟通的主要途径,揭示了现代国会选举中的"市场化"倾向和媒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还结合国会选举制度改革与媒体之间的积极互动和重重矛盾,阐述了美国政治中媒体"操纵"国会选举的一些具体方法和原因,指出了美国国会选举改革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倪峰 《美国研究》2002,16(1):22-39
在外交及安全政策领域,美国国会是一个重要的决策主体.冷战结束后,国会在这一领域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本文从领导能力与领导作用、利益集团、舆论、党派政治和机构五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国会决策的关键因素,并重点探讨冷战结束以后这些方面出现的新特点,以求对美国的外交及安全政策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透视.  相似文献   

9.
《美国研究》2014,(美国中)
2014年美国中期选举是一次针对奥巴马执政绩效的民意公投,也是一次有利于共和党的选举回摆。在中期选举历史惯性、选举议题发散分布、奥巴马民众满意度低迷,以及共和党竞选策略奏效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共和党得以在国会两院占据多数席位,与奥巴马政府形成所谓的"强分立"府会格局。基于这一状况,美国国内政治对峙与极化的态势将会延续下去,新一届国会将继续与奥巴马在内政外交领域展开缠斗,这无疑扭曲着国家利益,令美式民主陷入深深的迷思。就对华政策而言,新一届国会将延续其扰乱中美关系稳步、健康发展的"不和谐背景音"角色:在分立府会下共和党主导的国会可能在经贸和军事安全意义上助力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在经贸、中国周边安全、人权等议题上为中美关系带来不必要的成本;而关键委员会及其领导层、关键非正式连线组织、关键涉华议员的调整与变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会采取消极涉华行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高海龙 《美国研究》2020,34(1):99-121,M0005
"单一行政官"理论是在对美国宪法有关总统权力条款的解读过程中产生的理论,其核心含义是,任何对总统掌控行政部门进行限制的企图都被视为违宪。"单一行政官"的概念形成于200多年前的制宪会议。后来,"单一行政官"理论不断地发展演变,为美国总统不断扩展其行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单一行政官"理论通过证明总统扩张权力的正当性,对美国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机制构成了威胁。要厘清总统权力的边界,必须参照宪法的文本和结构,同时也要考虑到现代社会对行政部门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12.
Have there been changes in political institutions, parties, leaders, and regional political orientations in Ukraine after the "Orange Revolution"? If so, are the changes revolutionary or evolutionary? Most previous studies refer to the 2004 presidential elections and mass protest actions as a revolution. To test this claim, this article analyzes political changes in Ukraine. Survey data are used to compare changes in pro-Russian and pro-Western orientation, support for major parties in the 2002, 2006, and 2007 parliamentary elections, and support for leading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since the 2004 presidential election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changes for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in Ukraine are also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3.
14.
日本政界的台湾帮与台湾的对日院外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50余年来,日本政界始终存在着一股反共仇华、俗称"台湾帮"的亲台势力,他们虽人数不多,但能量不小,日本的对华及对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牵制和影响.文章较系统地分析了台湾帮形成的原因与背景,概述了其组织形态与现状,揭露了台湾当局为培植亲台势力而开展的不择手段的对日院外活动情况,对于研究未来的日台关系走向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15.
16.
This article advances the idea that coalition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highly fragmented presidential regimes is not only crucial to overcoming policy deadlock, but in some cases, critical to ensuring government survival. To advance this argument, the article looks at the formation and demise of legislative coalitions in Ecuador between 1979 and 2006. The empirical data suggest that paradoxically, government coalitions became more difficult to sustain after the adoption of institutional reforms intended to strengthen the president's legislative powers. The adoption of those reforms, it is argued, undermined the legislative incentives to cooperate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helped to accelerate coalition erosion. Not only did the reforms fail significantly to avoid policy deadlock, but in some cases they contributed to the early termination of presidential mandates.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study of coalition survival and how it is linked to policymaking.  相似文献   

17.
韩国宪法虽然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原则,但现实中宗教因素渗透到了政治中,并对总统选举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总统候选人的宗教信仰、选民的宗教信仰以及宗教团体在选举过程中的宣传游说,都影响到总统选举的最终投票结果。目前,宗教因素在韩国总统选举中已经由一个"独立变量",发展为一个"非独立变量",但其影响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8.
The following is the edited text of a forum convened by the Middle East Policy Council on October 12, 1999, at the National Press Club in Washington, D. 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