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我国著作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而我国台湾地区著作权法明确规定的著作人身权包括公开发表权、姓名表示权、不当变更禁止权。海峡两岸对于著作人身权的保护原则上趋同,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分析比较海峡两岸著作人身权的趋势及内容有利于两岸的作者群体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加强两岸文化作品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两岸文化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起源于大陆法系的著作人格权制度被认为是两大法系著作权法的主要区别之一.但作为诞生于司法并在司法中发展的权利制度,两大法系对著作人格权保护的差异在其保护依据的不同,即系依著作权法还是非依著作权法进行保护.作为具有人格因素的权利,著作人格权因其不可转让等特征而被认为阻碍了商业自由.但在著作人格权保护的利益平衡原则下,两大法系依不同的法律工具达致了大体一致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3.
吕芳 《法律适用》2012,(4):14-18
一、国外对法院文化的研究现状国外英文著作中对于法律文化的研究论著很多,而关于"法院文化",笔者并没有找到专门的论述"法院文化"的著述。从英文"court culture"来找寻相关的著作,因为court除了"法院"、"法庭"意义外,还有"庭院"和"王室"的含义,因此很多冠以"court culture"名目的英文著述实际上讲述的某个时期王室的文化,因此,英文中"court culture"所组成的概念并非专指法院文化。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已出版和发表了不少介绍国外行政法制度和理论的著作和论文,例如王名扬教授的《英国行政法》、《法国行政法》、龚祥瑞教授的《比较宪法和行政法》等,为我们初步了解国外行政法制度作了基础性工作。但行政法的比较研究还刚刚开始,要开展好这项工作,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国实际需要出发,研究外国行政法律制度和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涉外收养在国内与国际大背景中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中国涉外收养立法仍存在空白点,特别是对涉外收养效力及其准据法选择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当今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有的主张涉外收养适用收养人属人法或被收养人属人法,抑或重叠适用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属人法的,有的坚持适用法院地法或收养发生地法的,还有采取折衷主义或倡导适用与被收养儿童福利相关的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在我国制订民法典以及倡导国际私法法典化的过程中,应考虑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国际人员流动的新特点,着重分析研究中国涉外收养法律适用的立法取向,尽可能维护涉外收养效力的国际性或趋同化,努力减少或消除“跛足收养”。  相似文献   

6.
国外对儿童收养的心理学研究发现收养儿童并不落后于普通儿童,且表现出良好的追赶态势。稳定的家庭环境、养父母足够的支持与高水平的母性敏感度、养父母对养子女与家庭成员之间差别的正确知觉等是收养儿童追赶普通儿童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传统法文化与现代法制建设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困扰数代仁人志士和知识分子的大课题,更是近年来致力中国法律现代化建设的学人们所极为关注的热门话题。由于中西法文化的研究不仅涉及到法制史、思想史、文化史,而且还要涉及到法理学、哲学等诸多领域,其所需知识范围之广、研究难度之大共所周知。法学界以及史学界真正能够深入、系统研究中西法文化的著作一直阙如。南京大学法律系青年学者张中秋的新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研究》)一书,是目前国内一部系统研究中西法律文化的著作。该书名之曰“比较研究”,从法的形成、法的本位、法的文化属性、法与宗教伦理、  相似文献   

8.
9.
<正> 比较,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基本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十分重视比较方法,并把它卓有成效地运用于研究国家和法的理论方面,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为了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法学,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提倡用比较方法研究法学。特别是在现阶段,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法学研究工作的着重点也应当转移到社会主  相似文献   

10.
成年人收养制度很早就有,德法美等发达国家也早已立法规范,而我国目前立法尚很不完善。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推进,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养老问题逐渐显现,收养观念也必将发生转变。允许无子女老年人收养成年人以解决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养老问题已成为人们尝试的方法,但成年人收养制度与公民家庭生活联系密切,必须谨慎。不过,设立不完全收养制度,限制成人收养的范围,则风险依然可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发展,传统担保制度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这种情况下,国内的一些学者把目光投向了源于英美法系的浮动担保制度。徐冬根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先行者,其新著《浮动担保法律问题比较研究》的问世,大大丰富了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该著作运用了比较研究的科学方法,并引入了法律经济学理论,对浮动担保制度作了系统地研究和阐释。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二十世纪英美法理学中重要的人物赫伯特·莱昂内尔·阿道夫·哈特的法理思想,并分四部分,一、哈特本人的著作;二、批判性文献;三、一般性研究文献;四、部分哈特后学的著作着重介绍了哈特法律思想研究的主要文献。  相似文献   

13.
<正> 最近几年,国内出版了几本比较宪法学的著作,吉林大学张光博教授所著《比较宪法纲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纲要》,颇具学术特色。) 一、研究对象设计方面的特色宪法为资产阶级所发明,比较宪法由资产阶级学者所首创。早期的比较宪法学只能在资产阶级国家的宪法之间进行比较。自从世界上出现了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后,开始有了包括社会主义宪法在内的比较宪法学。一些资产阶级学者的比较宪法学著作就包括了两种类型的宪法比较。但是,由于受其阶级偏见的制约,他们往往从巩固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4.
5.12汶川特大地震无疑是2008年中国的一次重大劫难。在举世瞩目的灾后重建中,灾后孤儿的安置工作无疑是重中之重.灾后孤儿这一群体的出现对我国的收养相关法律提出了怎样的挑战,我国现行法律如何应对,这是每一个关心灾区重建的法律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对收养的相关问题作了分析并就我国收养立法中存在的缺陷进行探讨,拟为我国收养法的完善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梁志文 《法治研究》2013,75(3):42-58
一般认为,对待著作人格权的不同态度被认为是大陆法和普通法国家著作权法的重要区别之一。在特殊情况下,著作人格权保护与利用作品的商业自由之间存在冲突,这是质疑著作人格权保护的重要理由。通过对我国著作人格权立法和司法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其基本结论是:我国法上的著作人格权保护制度混合了大陆法和普通法的精髓,以协调作者和作品使用者之间的不同利益。一方面,我国著作权法对作者的非财产利益给予了较强的保护;另一方面,在确实存在合法的商业利益之时,通过对著作人格权的限缩解释而确保商业自由。即,著作人格权保护的中国经验是,著作人格权既具有激励作者非经济动因的作用,也具有矫正作者弱势地位的经济激励作用;其负面效应的克服,系通过限制著作人格权的行使以协调商业自由利益。  相似文献   

16.
网络著作人身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炼红 《中国法学》2006,62(3):69-82
在数字网络时代,传统的著作人身权面临适格性困惑、基本概念模糊、合理性质疑和实施困难等诸多挑战。我国应借鉴他国有关著作人身权立法的成功经验,完善软件著作人身权的内容、确立著作人身权流转的合同模式、重构著作人身权侵权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7.
1996年7月4日,西北工业大学退休干部孙A、吴A夫妇来到我处申请办理收养公证.经查孙A、吴A夫妇终生未育且孙A体弱多病.1989年初,孙A在西工大医院住院治疗过程中,得到该院护士崔A的悉心照顾,在此期间崔A与孙A、吴A夫妇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双方均有建立收养关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研究代议制度的开拓性著作——评周叶中博士的新著《代议制度比较研究》胡伟研究宪法不能不研究民主,而民主的形式在人类民主发展历程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世界范围内的宪政实践来看,民主形式不完善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19.
李洋 《法制与社会》2012,(20):247-248
无论是各级法院的司法实践,还是刑法学者的研究著作,我国尚未在刑法中形成被害人比较责任体系,但鉴于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需要,借鉴英美法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构建被害人比较责任,其构建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文中 《中国公证》2004,(4):35-35
[案例] 王某,男,1948年与浙江省杭州市陈某结婚,1949年赴台后与陈某失去联系.1952年王某又与台湾居民李某在台结婚,并生有一子一女.1958年,王某在大陆的配偶陈某收养张某为养子.1991年王某回大陆探亲,得知陈某并没有改嫁,便承认张某为养子,并在公证处与陈某共同办理了收养公证.1992年,王某与其在台湾的配偶李某及养子张某向台湾地方法院提出申请,要求认定王某、李某与张某的收养关系,以便张某能够赴台探亲.并提交了如下主要证明材料:大陆公证处出具的王某、陈某收养张某的公证书,李某同意收养张某的声明书.台湾法院在审查后认为,该收养申请不符合台湾的有关规定,收养关系不能成立,将申请予以驳回.之后,王某多次向台湾有关部门申请,但始终都得不到认可,一直到2002年,考虑到与张某的收养关系在台湾得不到承认,王某向原办理收养公证的大陆公证处提出要通过公证解除与张某的收养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