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中的停课、串连与复课、招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霞飞 《党史纵览》2005,(7):30-32
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的大中专学校,经历了从停课到复课、招生的历史过程.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后,产生了一个把搞"教育革命"与搞"文化大革命"结合起来的思路.按此思路,他决定"停课".  相似文献   

2.
一、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一个过程。1962年重提阶级斗争,经过不断升级的中苏论战,特别是经过“四清”运动,毛泽东越来越感到中国有出修正主义和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他认定,中国有走修正主义道路的社会阶层,而且相当广泛,人数不多,但有影响。他还认定,中国会不会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关键不在基层,而是在上层,尤其是中央。防止出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成为毛泽东晚年思考和担心的焦点。怕党和国家改变颜色,这就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出发点和主观动机。有一次他对身边护…  相似文献   

3.
1975年,邓小平在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上与毛泽东发生意见上的分歧,毛泽东对邓小平产生不满。当分歧达到难以弥补的地步,邓小平再次被打倒。这其中根本原因固然在于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人的作用不能忽视,他就是毛泽东当时最信赖的侄儿毛远新,在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态度转变中毛远新扮演了十分重要而特别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要斗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 ,这决定了十年动乱期间的“教育革命”不可能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革命” ,这是被野心家利用进行反革命阴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场大灾难 ,它几乎使教育濒临破产 ,青少年不论是道德品质 ,还是文化科学知识水平都下降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 ,社会风气惨遭毒化。直至今天我们仍强烈感受到它所造成的没有多少文化的一代的祸害。“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育革命” ,概括起来在以下几方面 :1 毛泽东领导“文化大革命”的“教育革命”的指…  相似文献   

5.
天磨 《党史文苑》2004,(11):16-21
1975年,毛泽东对主持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常工作、正大力推动全面整顿的邓小平产生不满,其根本原因固然在于他和邓小平在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上存在难以弥合的分歧,但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在他面前经常说邓小平的坏话,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最终促成毛泽东发动一场“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直接导致了邓小平人生中的“第三落”。1975年9月同毛远新的一次谈话使毛泽东对邓小平深为不满毛远新是毛泽民的儿子。由于毛泽民是在新疆牺牲的,1975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举办庆祝建区20周年活动时,特意邀请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6.
了空 《世纪桥》2004,(1):16-19
由解放军“支左”,是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采取的一项特殊措施。这项特殊措施在“文化大革命”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它的形成过程也比较特殊。 一、按照毛泽东起初的思路,搞“文化大革命”也要把军队包括进去,也要整军队里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相似文献   

7.
陈晋 《新湘评论》2014,(9):40-41
读书与革命,毕竟是两件事。读书取代不了革命,革命也取代不了读书。毛泽东1964年8月25日对一个外国青年学生代表团说,“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书教育我们怎样革命,但是也不等于读了书就知道如何革命了,读革命的书是一件事情,实行革命又是一件事情。”这是他的经验之谈。正是在“实行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感到,  相似文献   

8.
霞飞 《党史天地》2008,(5):38-44,56
革命委员会,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中国政权机关。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到底是怎么样产生的?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设想了对国家政权机关进行改革的方案。北京大学的所谓“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出来后。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的名字永远与毛泽东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在中国革命的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一个胜利走向了另一胜利。毛泽东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位伟人。但作为一位伟大人物,毛泽东到晚年为什么会犯下发动“文化大革命”那样大的错误呢?这实在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霞飞 《党史纵横》2004,(2):20-23
红卫兵组织是在毛泽东支持之下发展起来的。这个组织在当代人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但是,人们只知道红卫兵在“文化大革命”中就自然消失了,却不知道,这正与毛泽东对红卫兵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有直接关系。一、毛泽东曾经认为,搞“文化大革命”的依靠力量是青年学生,因此他支持青年学生的组织———红卫兵从1963年起,毛泽东就认为中国存在一个官僚资产阶级,并且已经掌握了基层一大部分权力。到1964年,他认为,搞“四清”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要寻找新的解决办法。1965年下半年到1966年初,毛泽东对中国国内政治形势作了极为严重的估计。…  相似文献   

11.
12.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3.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4.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5.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三山计划”与“南进政策”@李海涛 @张成林~~  相似文献   

20.
研究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思想的论者,往往要引用毛泽东于1926年9月1日写成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里的一句话:“中国革命的形势只是这样:不是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镇压住农民,便是革命势力的基础——农民起来镇压住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中国的革命,只有这一种形势,没有第二种形势。”但是,论者在引用的时候又往往将“形势”作“形式”。虽只一字之差,然兹事体大,它歪曲了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