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象山学曾被阐释为道学、心学与禅学等。在明代中期之后,象山多被称为心学;但在明代中期之前,象山学更多地被称为道学与禅学。道学阐释主要出自象山学派、认同和拥护象山学者,以及会同朱陆者。陆九渊没有以心学自名,而是承认了道学称谓,且多次谈及道学、理学与道统。在象山后学的努力下,宋代官方承认象山学的“道学”与“道统”名位。在会同朱陆的主调下,元代吴澄、虞集、郑玉、赵汸等学者肯定象山学的道统地位,刘埙、刘仁本等甚至称其为集孔孟之学之大成的“道学之宗”。明代前期进一步会同朱陆,许多学者认为象山学是“圣贤之学”“圣学正传”。陆九渊在明代中期从祀孔庙,主要是其道学与理学名位得到朝野的广泛认同。但是由于其兼具“心学”身份,象山学成为明代道学向心学转向的关键思想和过渡桥梁。  相似文献   

2.
近读《论语》,留意了一下有关“君子”与“小人”方面的内容。书中孔子崇君子鄙小人的述说很多,像“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种对比的说法就有16处,单提君子或小人者多达百余处。孔子说的“君子”,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反之则是“小人”。对此,他有诸多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很有现实意义,值得借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点。首先,在义利方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明晓道义,小人只懂私利。还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士;君子怀刑,  相似文献   

3.
朱熹(晦庵)、陆九渊(象山)、吕祖谦(东莱)为南宋理学、心学、吕学三大学派巨子.朱、陆之间思想异同之辩曾为历史的一大公案.吕氏折衷朱、陆的"理"本、"心"本之论,又兼采永嘉事功之学.东莱与象山个人交往上有"道合志同"之情谊,学术思想上则共商讨、相融合、互补充,然而他们的思想亦同中有异,在为人治学的风格和探讨社会政治、哲学等问题的见解上亦各具特色.他们打破传统的经学独断论,开一代之风气,在学术史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学术道统之继承,概有其同之大端,亦不妨其稍异。朱子学兴起后,同时也出现不少反对的声音,例如心学的陆象山、事功学派陈同甫、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等等。历来反对最力的心学派,与朱子同时代的有象山,明代有阳明,当代新儒家则以牟宗三先生为首。牟先生可谓心学家之集大成者,对朱子学的批评甚力。但笔者认为,牟先生的许多批评只是一种误解,可以进一步解消。本文试图让心学与理学两大派系之间作出对话,检视牟先生对朱子学的批评是否合理,又如果站在朱子学立场,是否能给予回应。  相似文献   

5.
正一、为什么说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员正心修身的必修课?(一)共产党人的"心学"与我国宋朝哲学家陆九渊和陆象山提倡的"心学"是两码事。按宇宙观的不同,哲学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分,唯心主义又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宋朝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非常丰富的一个朝代,涌现出了不少著名的哲学家。朱熹是集中国古代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之大成的哲  相似文献   

6.
3月22日—23日,中国白鹿洞书院和本刊联合举办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研讨会,我省部分专家和学者就“义利之辨”从不同侧面展开了讨论。 “义利之辨”古老而现实的问题 “义利之辨”,这是跨越中国两千多年历  相似文献   

7.
朱熹解《论语》中的“君子”“小人”较多地讲“以位言”,尤其是将“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解为“识量之浅狭”者而非无德之人。但是,对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朱熹仍以“以德言”加以解读,把“小人儒”解为以儒学之名欺人的无德小人;与此不同,陆九渊并不以君子小人的对立进行解读,而是把“小人儒”解为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一样,是“学不至道”,而非无德之人。尤其是,陆九渊的解读为后来阳明学派所推崇,为清中期之后的《论语》解读所接受,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处与短处是一个同生共在的整体,观其长能知其短,观其短亦能知其长,以义利观为例说,它是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命题。朱子曰:“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与延平李先生书》)。程明道曰:“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语录》十一)。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这里“义”指什  相似文献   

9.
大千世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与小人便是古往今来思想行为和人格顽强对立的两大群体。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古人亦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当今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一次演讲中也曾动情地说,做君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遗嘱!并告诫当世之人,要宁可做失败的君子,  相似文献   

10.
“君子曰义不曰利”,是儒家学说的金科玉律。早在2000多年前,作为儒家鼻祖的孔子,即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继承者孟子讲得更明白:“何必曰利?”由于儒家弟子的不断阐释演进,特别是随着儒家被奉为封建思想的正统,重义轻利、将义利绝对对立起来的观念,便像绳索一样束缚着人们的头脑,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11.
陆元祥 《理论学刊》2014,(3):103-107
陆世仪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其思想的光芒因被王夫之、顾炎武等思想大家所掩而不彰,然其学术成就却毫不逊色。陆世仪继承、改造和发展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人性论思想,提出了"勤正念"、"无善便是恶"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建构起了较系统的"尽性"思想体系。陆世仪的"尽性"思想在当时具有开拓性,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程颗开启了陆王心学,程颐启迪了朱熹理学,心学和理学的对立导源于二程哲学的分歧。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试图从本体论,认知论,德性论方面对二程“心”范畴的特征、功能和属性加以诠释和论证,以揭示其理学体系中的心学实质。 一、“心之所存,一主乎事”的心本论 中国古代把“心”视为思维器官,认知主体,但二  相似文献   

13.
许宸威 《学习论坛》2002,(10):54-55
中国是礼义之邦 ,“德治”思想源远流长。从周公的“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 ;民心无常 ,惟惠之怀”、“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到孔子的“德政”和“德教”再到荀子的“德主刑辅” ,这种绵延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德治”思想和道德教化 ,经过时代相递 ,逐渐积淀成我们民族特有的理想人格———“君子”。君子观念形成后 ,不仅在历代仁人志士身上打上了深深的印痕 ,而且对中国社会影响极其深远。就当前而言 ,如果我们既站在时代高度 ,联系当代中国国情 ,又不忘记对君子人格进行历史审视 ,并充实新的内容 ,对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将具有重…  相似文献   

14.
宋明时期,理学逐步形成和发展,到明初,理学思想发展到如日中天的顶点,从中央国子监到地方的书院,以及社学、私塾,都用理学进行教育。社会上、家庭里,理学的思想影响到处存在。理学之所以能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是与理学德育活动的普遍开展分不开的。理学德育从理论基础到课程体系,从德育过程到德育方法都具有新的特点。 德育理论基础严密化 德育理论基础是为德育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德育目的进行论证的。宋明德育理论基础包括人性学说、理欲之辨、义利之辨三个方面。人性学说在儒学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学用以联结天道和人道的中心环节。宋明理学对人性学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性即理——对人性与宇宙本体关系的新概括。宋明理学家在何谓宇宙主体,宇宙本体究竟是理、是气还是心的问题上,虽有激烈争论,但在人性与宇宙本体问题上的看法却完全致,都认为人性来源于宇宙本钵,人性与宇宙本体在内容上  相似文献   

15.
荆公新学与苏氏蜀学、两宋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公新学是以王安石为核心的理论学派,在北宋中期居于官学地位,对两宋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苏氏蜀学与荆公新学、北宋理学可以说是同时并兴,呈三足鼎立之势.作为新学的对立面,蜀学的思想体系正是在批判新学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以二程洛学为代表的理学,很大程度上也是伴随着与荆公新学的激烈斗争而逐步得以发展和完善.当然,除了提供批判对象、助其建立学说之外,荆公新学对洛学、特别是对程颐易学的正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南宋时期,理学逐步取代了新学的官学地位.不过,作为南宋理学之重要一派的陆九渊心学,与荆公新学却具有不少内在的关联,在思想倾向和主张上存在诸多相通、相近甚至是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做君子,不做小人”。自古以来,“君子”和“小人”总是相对存在的。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辩证思维对比,选择了君子作为做人的标准。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过上百次,究其内涵,孔子对君子的界定有其理想的人格标准。  相似文献   

17.
黄亮宜 《学习论坛》2001,(10):29-33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曾有过经久不衰的“义利之辨”(或曰“义利之辩”) ,而现阶段人们又对义利问题各抒己见并展开不同形式的论争 ,这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在世纪之交的“义利新辨” ,它将对 2 1世纪中国社会的面貌和命运产生深远影响。进入 2 1世纪 ,我们将在面对诸多机遇和挑战的情况下 ,把 2 0世纪业已进行而未竟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使中华民族以更加强劲的英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这需要在义利问题上作出更趋于理性的价值选择 ,多一份清醒、一份自觉。对义利问题的看法 ,不仅会涉及…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有少许“小人”,甚而有一堆堆、一簇簇“小人”,都不一定可怕。可怕的是这样的社会趋势:“小人”处处吃香,事事得意,弄得“君子”处处倒霉,事事不顺。最后连“君子”也只好知时达务,顺乎潮流,索性做起了“小人”,这就可忧得很了。这里说的“小人”,有人往往很习惯地想到“小人物”,好像一经做了“大人物”、“著名人物”、“高级人物”,就自行摘掉了“小人”的帽子,决不会再归进“小人”一类。其实这是错觉。“大人物”、“著名人物”、“高级人物”里的小人习性,小人意识,小人行为,有时一点也不比平民百姓少,甚而犹…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价值导向的选择──先秦义利论及其现代意义》本书抓住思想史上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大问题,以古代社会为大背景,论述了在先秦时代的大变革中,在先秦伦理学乃至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系统中,对先秦《义利之辨》的发生发展、理论形态、总体特征、文化地位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思想及由此派发的义利之辨,形成了中华文化 所特有的价值标准系统。探讨义利观的发展演变对于我们积极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