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传统诗歌,是音乐的文学,语言的艺术,蕴涵着深邃的中华民族美学传统。从古以来的诗与歌,即文词和乐曲,一直是互相配合、相辅相承的。诗歌的韵律,是为了加强语言的音乐美;诗歌的词采,是为了加强语言的意境美;而情感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文字意义所不易表现的情趣...  相似文献   

2.
文章选取苏轼的咏物诗词进行比较研究。有深沉情感寓托的咏物词,是对比兴寄托类咏物诗的一种分流,并且与苏轼的贬谪生涯相同步;在分流的过程中,词与诗既有趋同性又有差异性,比兴手法更为深微是咏物词区别于咏物诗的根本所在;正是差异性的存在使得苏轼的咏物词保留了词体幽微要眇的情感特质与隐性起兴的抒情方式,从而完成了对词体的革新。  相似文献   

3.
姜夔是诗词兼擅的作家,其诗词均偏于一己幽感之表达,诗心与词心的相通无意间促成了文体的融合与渗透,其诗有了词的韵味,其词又有了诗的格调。本文从姜夔诗词所表达之情感特质、所写之景、所造之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姜夔词之创作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与渗透。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赛义德理论的旅行理论分析铜雀文化从产生到初步形成这一阶段的发展变化,从表现视角、文化符号、文化情感、表现方式、意境等方面分析了铜雀诗在南北朝时期的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女性词史上,徐灿可与李清照相媲美,也是开拓词风的关键人物。她以悲壮的豪情、深隐幽微的意境以及俊爽的风格从事创作,故其词作———《拙政园诗馀》,兼具豪放与婉约的风格,突破传统闺秀词作纤细委婉的词风,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她在其词作中抒发的家国之思———怀乡之愁、亡国之音,均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6.
"六一"儿童节晚,从前一天的《人民政协报》上,读到省政协主席张连珍的诗《天下父母心》,受到深深震撼。《天下父母心》,语言质朴但情感浓烈,表达平淡但意境深刻。深藏在作者心底的那颗慈母之心、怜爱之情,隽永如湖泊,浓烈胜大海。我立刻把  相似文献   

7.
滕驰 《前沿》2008,(11):162-163
“空白”作为诗词意境结构的重要特点,与实境一虚一实,一隐一显,互相作用,相互成就,拓宽了诗歌的审美空间,形成了巨大的艺术张力,从而为欣赏者的想像和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将以词这种特殊的抒情诗体为例,浅析“空白”的内在意蕴,分析词的意境结构的内在特征,力争为词的审美特质的探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高文 《求索》2012,(11):98-100
《淮海词》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是月亮,其月意象是心灵化的,是秦观主体审美世界的感性呈现。《淮海词》月意象,第一重以爱情词为主,化月亮为情思,月夜愁心,对月怀人,感物兴思;第二重以贬谪词为主,词中的月意象渐次凝重,所寄托的愁情也日益增强;第三重则以后期潇湘贬谪词为主,此阶段所作词中的月意象无不笼罩着一个深深的"恨"字。秦观词中的月亮,是一个浸润词人情感的载体,一个颇具人格意义的象征物,一个有意境的意象世界。月亮作为被"人化了的自然"成为构成秦观词"有我之境"的主体意象,并由此而产生了极具视觉震撼力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刊「诗词欣赏」专栏开避以来,已介绍过两首诗,现在介绍一首词。词是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的又一种文学形式,原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一种抒情诗,最初产生于民间。后来不少文人也偶有所作,即所谓文人词,并在民间词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与诗并称的一种文体。但词与诗有显著的不同;词与音乐有密切关系,字声配合严密;词的格律要求比诗更加严格;诗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而词则十之八九的句子参差不齐;等等。词原是曲子词的简称,后来又有许多别称,如诗余、乐府、长短句、歌曲、琴趣、乐章、语业等。温庭筠(约公元八一二——八六六年)是晚唐「大词家,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属山西省)人。他文思敏捷,精于音律,《旧唐书》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絃吹之音,为侧艳之词」。他写过大量的词,工于造语,着色浓艳,喜欢雕琢,对后世词的影响很大。五代赵崇祚选编的《花间集》收有温庭筠词六十六首,《梦江南》就是其中一首:  相似文献   

10.
晏生宏  李小均 《求索》2012,(12):148-149,211
《锦瑟》是李商隐最难解读的诗,吸引了从古至今众多名家,却无终答。因此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本文的重点不在于赞成其中一种解读或提出一种新的观点,而是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锦瑟》一诗的诗题、典故和主题的复义性解读,把阐释的重点放在如此多复义的朦胧意境产生的根源,并由此发现《锦瑟》复义之美趣。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想"与"因"结合的诗学观,不仅为诗歌创作、鉴赏和文学批评提供借鉴,而且也可作为汉诗英译的研究视角。本文从宇文所安英译王维诗的"译画入诗"、"译禅入诗"和"译典入诗"三个方面,探讨了诗歌画境中的动态性、静态性和光线色彩的和谐性在翻译中的摹写和润饰作用,分析了禅宗审美意境翻译中的"无我之境"、情景交织中的意境翻译的动感、声情意象翻译的乐感,总结了典故翻译的文化交互性,指出了宇文所安的翻译艺术的再现性重于表现性。  相似文献   

12.
周红波 《理论月刊》2010,(4):110-112
意境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最高灵境的启示"即道的启示是意境比较高的一个层次,也是决定意境深浅的一个关键性的标志,但直接言道的诗歌并非就是有意境或者说意境深邃的作品,意境的深浅和诗与道的张力密切相关,诗与道的张力是衡量意境深浅的又一标准。  相似文献   

13.
"如果以唱歌来比拟诗人的写作,可以说是高音唱得上去,低音压得下来,音域宽广,掌控准确。抒情长诗如大江东去气象磅礴;抒情小诗像墙角的三角梅自成一景,更具诗性与精致。整体上诗作意境优美、意象鲜活、韵律畅朗、清新明快,颇具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感。"这是今年初第七届壮族文学奖评委对壮族诗人黄鹏获奖诗集的颁奖词。颁奖词高度概括,画龙点睛,  相似文献   

14.
词体诗化的风气并不始自东坡,在他之前,词体就有着诗化的趋势,这个问题一直少人关注。祝颂词作为宋词中一大题材类型,问津者不多,经过仔细考察,发现祝颂词对苏轼之前词体的诗化,有着推动作用。晚唐五代时期的祝颂词,具有言志特点,是词早期的诗化;北宋政权初建之时,在祭祀活动中将宗庙观念纳入词中,是词在内容方面的诗化;宋初唱酬风气盛行,诗风与词风互相渗透,祝颂词中体现出西昆诗风,是词在风格方面的诗化;柳永的谀圣词中表现了仕进的理性追求,晏殊的寿词中蕴含着节制而理性的人生情致,是词在情感表达方面的诗化。  相似文献   

15.
改诗见“理”中国古代诗歌大都意境深远,蕴涵哲理。它们或叙事,或咏物,或写景,或抒情,或赠答,或隐逸,读来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更能让人从中感悟到更多的社会、人生哲理。引诗进课堂,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对哲学观点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笔者一次在哲学教学中的引导学生改诗之举,堪称神来之笔。在讲解“劳动群众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这一哲学观点时,我引导学生们先阅读课本中鲁迅先生的话“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  相似文献   

16.
晚唐五代的诗僧非常推崇诗歌,首先他们认为诗 歌是“经天纬地物”,是一门大业、伟业,并首创“诗业”一 词;其次,诗歌是他们生活的主题,他们日日沉溺于读诗学 诗、写诗吟诗、评诗论诗,热衷于相互寄赠、索阅诗作,热衷 于请人题序或为人作序,热衷于组织诗社;另外,诗歌是他 们的第二生命,是他们死后的安慰和寄托。  相似文献   

17.
颜方明 《求索》2012,(6):97-98
意境是古诗研究的难点,原因在于意境理论停留在抽象理论层面而没有进行具体语符载体形式研究。在整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古诗意境的认知与阐释机制应充分考虑意象、意象组合、形象、风格、情感和张力结构等语符载体形式。  相似文献   

18.
北宋人填词化用唐诗有一个独特的现象:除苏轼、周邦彦二人词不限于用晚唐诗,其他词人则多对晚唐诗情有独钟。欧阳修、李清照词特爱用韩偓诗,秦观词喜用杜牧诗,贺铸词爱用温李诗。晚唐诗中不少名句甚至被宋代词人反复多次借用。宋人填词用唐人诗句,已成为普遍的创作方法和技巧,但在诗歌创作上他们却从不愿轻易这样做。这种现象反映了北宋人对于填词的游戏态度,也反映了宋人对晚唐诗的由衷欣赏,以点化唐诗来标雅炫博。有学者认为宋词化用唐诗现象反映宋人欲以词来“祈求名于时和名于久”,这是一种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19.
王峰 《求索》2011,(3):214-216
中国诗对美国诗歌创作的影响绝不仅仅止于意象派,在诗歌题材、诗歌形式、中国诗的化用以及诗歌意境等诸多方面,中国诗都给美国诗人提供了无穷的文学想象空间。作为"他者"的美国诗人对中国诗的异国文学构建和创造性的文学想象,极大地丰富了美国诗歌创作,其诗意的呈现更加多元多彩。  相似文献   

20.
周茜 《思想战线》2007,33(5):61-66
中唐诗人李贺,晚宋词人吴文英,皆以其戛戛独造的艺术成就卓然自立。虽然他们的时代各异、文体有别,但却在艺术表现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其一,在语言的铸造上都追求炼字炼句,必新必奇。其二,在色彩的运用上都好以浓墨重彩之笔抒写人生和悲情。其三,在作品的意境美感方面都呈现出奇谲诞幻、哀艳冷隽的特色。对二者艺术风格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李贺诗歌的深远影响、吴文英创作的艺术渊源,以及诗与词的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