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互联网对青少年这一最主要的受众群体的影响,已经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问题等方面深入到了各个领域。青少年以其特有的道德意识、规范、心理和行为,生活在“网络社会”,在形成其网络道德的过程中,负面影响日益加剧。因此,如何根据青少年自身特点,加强他们的网络道德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道德体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工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在北京、广东等全国十个省市的城乡地区开展的针对7~18岁未成年人问卷调查数据,结合对城乡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老师的深度访谈,考察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监管、功能开发等方面的异同,以及互联网对城乡未成年人的赋权情况。研究发现: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城市未成年人触网早,农村未成年人上网时间长;对网络深度依赖,使用存在泛娱乐化倾向,未成年人更倾向于获取视频类内容,城市未成年人更热衷长视频,农村未成年人青睐短视频;互联网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存在缺位,农村未成年人青少年模式使用率低;网络安全问题凸显,农村未成年人网络消费问题更普遍。在此基础上,从信息赋权、行动赋权与关系赋权三个维度考察互联网对于城乡未成年人的影响,发现互联网对农村未成年人的赋权效果有限,存在“减权”现象,并由此发现“反向数字鸿沟”问题。最后,从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两个维度,探讨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合力探索一套“内外共作”机制,帮助农村未成年人跨越“反向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有效预防和戒除网瘾,河南省义马市文明办、团市委、教体局、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信息办、市文化旅游管理局联合在全市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健康上网、快乐成长”活动。  相似文献   

4.
观点     
▲青少年上网成瘾要快治《青年报》2003年3月3日报道,参照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评测方法,北京师范大学沈绮云教授、王铟副教授等专家测评发现:目前北京未成年人患“网络成瘾症”的比例高达14.8%。专家提出,现在的独生子女本来就与他人缺乏沟通,如果沉迷于网络游戏,会更加缺乏人际交流,产生自闭倾向。“网络成瘾症”是一种过度使用互联网行为的心理疾病,患者年龄介于15-45岁之间,未成年人患病比例远远高于成年人。心理医学专家对“网络成瘾症”患者的描述是:对网络操作出现时空失控,而且随着乐趣的增强,欲罢不能。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典型案例出发探讨了道德情感教育对青少年道德成长的重要意义 ,同时在健全道德情感的养成和培养方面 ,提出了移情是道德情感养成的重要机制、“双主体模式”是培养青少年道德情感的重要德育模式、美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式等观点。  相似文献   

6.
为坚决遏制网上低俗之风蔓延,进一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推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把互联网站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全国主流网络媒体联合发起倡议:共同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创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为广大网民和青少年提供一个绿色、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现提出倡议如下: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革,使社会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然而,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既可以传播先进文化和有益信息,也可以传播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特别是给未成年人造成的不良影响相当严重。网络色情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致一些青少年因沉溺其中而走上犯罪道路。清洁互联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引起全社会重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社会各界都要积极参与清洁互联网,形成综合治理的合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培养青少年的网络文明。  相似文献   

8.
田丰  王璐 《青年探索》2022,(5):65-74
互联网的出现和电子科技的进步让游戏设备日益小型化、便携化和普及化。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网络游戏在青少年中更是“触手可及”。本文通过分析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发起的2021年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发展调查数据,全面透视全国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使用的具体情况,并探究影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不同特征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使用情况存在差异性:近七成未成年人玩过网络游戏,男生、留守儿童和中学生比例更高;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生活既有积极影响又有负面影响,部分未成年人存在游戏沉迷倾向;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使用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合理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国家应推进网络游戏分级立法;家庭应营造和谐环境,多正向陪伴与管教;学校应实施防沉迷教育与同伴教育并行。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不仅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凸显其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其积极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有助于培育和传播主流政治文化、提供积极的网络政治实践和政治训练.但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消解特定社会主流政治价值观、一定程度上降低青少年作为社会公民的社会属性.正视这些影响和作用,发挥出网络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正能量,不仅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进程,还有利于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0.
卢利亚 《求索》2010,(6):96-97
农村网络的快速发展对农村未成年人的发展存在正反两面影响,从有利于农村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对农村网络的发展应当高度重视与积极应对。由于农村互联网管理体系的不够完善、农村网络文化引导的极为欠缺和农村未成年人监管的相对缺乏,使得农村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化养成受到损害,应当依法管网治网,健全农村网络文化的监管、引导与处罚体系,营造"绿色网络文化",引导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休闲娱乐的主要工具。互联网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特点,使得人们往往忽视了以伦理、道德、法律意识来约束自身的互联网行为。自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以来,由网络伦理、道德缺失而产生的违法犯罪问题日益增多,扰乱了网络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秩序,影响了人们伦理、道德意识的提高,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因此,解决由网络伦理、道德缺失而引发的诸多问题就需要教育引导、政府规制和行业自律等多方社会主体的“合力”,从而约束、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促进网络环境的良性运行和发展。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并发展至今的网络伦理建设,值得我国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形成的网络文化,多层面多角度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本文从网络文化本身的技术特征和内容特征深度分析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所受到的影响和冲击,论及在网络文化下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杨昕 《青年探索》2009,(3):83-87
在当代,流行文化已经成为影响“80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现实的表现来看,流行文化对“80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既起到能动的建构作用,又构成了消极的解构作用。在这种双重影响下,“80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呈现出多重趋向,展现出与时代互动的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化进程的影响持续加强,而互联网的内容管理和运行规制滞后,让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规制成为一个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保障未成年人平等、充分、合理地使用网络,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信息违法侵害,避免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信息,保护未成年人网上个人信息,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问题对未成年人的互联网运用提出了重大挑战。本文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保护规制的基本现状、保护规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若干建议,致力推动建立中国特色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保护规制体系,为未成年人构建健康安全的网络成长环境与空间。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民盟北京市委召开了“网络文化建设与未成年人教育”研讨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到会,并就如何解决好互联网时代的未成年人教育问题以及如何使网络游戏的研发、运营健康发展等有关问题,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迷恋互联网到上瘾的地步,会给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全带来不良后果和隐患,世界各国目前都在积极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贺淑曼教授认为,防戒“网瘾”需要采取全方位行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都应该积极努力,共同打造健康和先进的网络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无锡市依托全市88家“社区青少年绿色上网活动中心”,认真组织“未成年人绿色上网”活动,建立和完善“活动中心”运行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学习娱乐,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自觉践行网络文明公约,遵守网络道德,增强自护意识,拒绝有害信息,做到文明上网、安全上网。1.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活动秩序。一是建立活动中心管理工作责任制。中心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确保节假日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并做好中心的日常维护和消防安全工作,建立好工作台帐。二是建立未成年人活动登记制度。由社区统一制作上网卡,注明姓名、家庭住址、…  相似文献   

18.
网络主体间的平等是一种虚拟的平等,网络主体间实质存在着网际不对称关系。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与网际不对称关系有着内在联系。网际不对称关系弱化了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约束,降低了网络道德失范的实施成本,从而对品性不良青少年选择网络道德失范形成激励。不同的网际不对称关系诱发不同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必须从“内教”和“外控”两方面着手,才能遏制和减少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优化网络运行秩序。  相似文献   

19.
网络主体间的平等是一种虚拟的平等,网络主体间实质存在着网际不对称关系。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与网际不对称关系有着内在联系。网际不对称关系弱化了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约束,降低了网络道德失范的实施成本,从而对品性不良青少年选择网络道德失范形成激励。不同的网际不对称关系诱发不同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必须从“内教”和“外控”两方面着手,才能遏制和减少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优化网络运行秩序。  相似文献   

20.
网络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是显著的,网络改变了青少年一代感知、认知世界的方式,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对青少年影响是深刻的,本文试图通过网络对青少年道德影响方面的调查数据,来探讨网络时代应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