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价值边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表现为制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忽略任何一个方面,都无法满足政策变革之根本特征的需要。从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要求出发,分析“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制度基础,准确定位其价值边界,实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刑事立法与司法的正确引导,必将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健康、有序的建立与发展。而且只有基于制度与价值的分析,才能超越表面化的文本政策而溯及其背后真正的利益动因,才能构建一个解释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
抽象概括出了期待可能性理论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三个契合点,一是价值的契合;二是导向的契合;三是层次的契合。鉴于期待可能性理论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间仍有一定的相互排斥性,应当吸收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合理因素,即合理判断期待可能性有无即大小的,以此服务并丰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3.
4.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贺曙敏 《法学论坛》2007,22(3):71-77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刑事政策的新发展,同时也是对实行20多年的"严打"政策的反思和纠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和谐社都"以人为本",因而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实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因为它能满足和谐社会化解社会矛盾的需要、节约社会资源和刑事司法资源的需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能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因为它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协调社会利益.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5.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如火如荼的"严打"到现如今所倡导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调整背后映衬出了社会背景的变迁、民主法制的进步,以及法治观念的完善和保护人权意识的增强。施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就是要在法律的框架内,区别对待,宽严结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效统一。  相似文献   

6.
社会和谐的前提是法律的和谐,法律和谐的关键是立法、司法和执法的和谐,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应从检察机关履行职能的角度,对于如何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从而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浅析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政策是国家针对犯罪而采取的防治方略,是人类理性在刑事领域的产物,是社会法制文明程度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刑事政策是否适时适度,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惩罚和预防犯罪的整体效果,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从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要求出发,认真研究并准确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于有效预防控制犯罪、高效服务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仍然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应当围绕不起诉范围、非刑事化处理、刑事和解制度、答疑说理制度以及社区矫正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8.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对犯罪的治理对策更加成熟全面,对推进我国法治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检察机关要贯彻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应当综合考虑具体案件的相关因素,当前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存在一些问题,应探究其原因,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应的措施,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心尽责。  相似文献   

9.
刑事司法政策是国家司法机关对犯罪反应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特征。因此,对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科学内涵应当从政治与法治两个层面,从历史的承接、现实的反思和时代的发展这一动态过程的比较分析中来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0.
刑事政策,它是政府在考量公众成本效益的前提下,同时以不侵犯人权为底线,运用刑事司法部门力量来达到降低犯罪率的效果。马克思说:"刑罚不外是社会对付违犯它的生存条件(不管这是些什么样的条件)的行为的一种自卫手段。"刑罚的轻、重,缓、急,最终决定于犯罪行为对统治关系的威胁程度。只有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历史条件,有区别地制定和适用轻重不同的刑罚,才能有效地发挥刑罚作为社会自卫手段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前进,保障国家和社会安宁。在我国,基本的刑事政策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该实行政策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意义,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由严厉刑事政策与宽松刑事政策构成,对刑事立法及司法具有长期、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刑事政策。中央提出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表明更注重宽与严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纠正以往刑事政策中单纯追求"严"的倾向。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需要根据我国国情,在立法、司法等方面分别体现出"宽"与"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司法领域,政策只能通过法律形式体现,法官的活动只应服从法律,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具有行政政策的特征,因此这一政策应当是立法政策,不应直接作为具体政策指导司法实践。将宽严相济作为司法政策存在一些弊端,因其不具有执行的标准,且政策的灵活性容易造成为执行政策而执行政策,难以避免权力的干扰。由于政策主体同样存在利益,因此应当有制度的约束,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样态应当是制度和法律。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有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和自下而上诱致性变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自上而下制定的,其实施更应注重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3.
检察机关要正确领会和切实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以"宽"与"严"相济为导向来处理未成年人犯罪。在具体执法手段上,要区分未成年人犯罪的不同动机和不同情节,采用多元的"宽"的执法方法;对未成年人犯罪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要及时给以打击,该捕要捕、该诉要诉,当严则严;还可以考虑借鉴"恢复性司法"司法措施,以兼顾未成年犯罪人的权利保护和受害人损失的恢复与补偿。"宽"与"严"都要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为其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4.
杨雄 《法学论坛》2007,22(3):65-70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诉讼化,在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际上就是落实公法中的比例原则.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我国刑事强制措施运作模式从"追诉型"向"保障型"转变.确立单一的强制措施适用目的、多元化的强制措施结构、证明标准和理性化的强制措施手段和对象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基本的刑事法律指导方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我国的刑事立法、司法实践活动中早有体现;但是,在司法实务过程中,以数额为主导确定定罪量刑幅度法定刑的规定,存在诸多法律或技术上的障碍和困惑,以及对贪污贿赂犯罪处理上宽严失衡客观情况的存在,都给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造成了困惑和尴尬,因此,完善关于贪污贿赂犯罪的刑罚规范,并修改程序法以提高侦查机关依法打击贪污贿赂犯罪能力,将反腐败斗争纳入法治化轨道,同时完善反贪工作中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相关工作机制,成为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出台,刑法势必重新选择对经济犯罪的控制对策,以摆脱效益与公正性的困境。根据这种对策所形成的制度安排应当在减少交易成本和保障制度创新方面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两个方面:构建非刑法的经济犯罪控制体系;根据经济违法行为的不同危害性构建相应的刑法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7.
孙万怀 《法学研究》2014,36(4):175-189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最初提出时具有明显的司法性特征,但随着实践中从司法理解向立法思路的拓展,该政策完成了向"基本刑事政策"的转变。然而,这种扩张解释没有经过系统论证,也不具有全面充分的理由。宽严相济可以在古代的"宽猛相济"中追溯渊源,其中的"宽"就是以对猛政纠偏的面目出现的。当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既是对中国法制传统的弘扬,更是对以前过度强调"严打"的纠正。立法的特点及基本品质表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可能直接表现为立法政策;认为该政策涵括了立法政策,会导致以下逻辑困境:无法正确处理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之间的关系;可能导致重复评价或政策的虚无化;立法有自身的品质要求,其缘由是复杂的,并非宽严相济所能涵盖;如果旧的法律规范已经被新法修改,势必不存在所谓"相济"问题。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回归为司法政策。  相似文献   

18.
虞浔 《犯罪研究》2010,(5):25-27
2010年8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公布了《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其中内容十分丰富,反映出立法者在立法的权衡博弈中逐步稀释重刑化惯性思维,科学认识和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具体体现出全面把握原则、审时度势原则、严格依法原则、协调一致原则。  相似文献   

19.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基本问题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仝其宪 《政法学刊》2010,27(5):50-57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调整与发展,应是一项基本刑事政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应解释为以宽济严,区别对待,宽严审时。其他刑事政策像"严打"政策,死刑政策,教育、感化、挽救政策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不仅是刑事司法政策,而且还是刑事立法政策与刑事执行政策,贯彻实现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与刑事执行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