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老革命遇到新问题”30年前开始的那场史元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于除毛泽东以外的任何人都是无法预料的;但是,它似乎又是必然要发生的.从最新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七律·有所思》中,可以窥测毛泽东1966年6月的心情: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旅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反“围剿”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诱敌深入作战方针的胜利,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为保卫苏区合力歼敌的结果。在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全过程中,从毛泽东“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提出、周密部署到正确实施,都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毛泽东“诱敌深入”军事思想在红军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1954年9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会客厅里接待了一位来自家乡的客人——族侄毛特夫。在亲切的交谈中,毛泽东询问道:“二哥还在吗?家里还好吗?”毛特夫回答说:“还在,他身体比过去差了一点。家里人还好,后人都不错,都参加了革命工作。”毛泽东听了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4.
江飞 《党史文苑》2003,(3):36-37
毛泽东检阅红卫兵 没有红卫兵运动,就不会有延绵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离开了毛泽东的支持,就不会有一度“如火如荼”的红卫兵运动。 1966年5月29日,清华附中的学生秘密成立了一个名叫“红卫兵”的组织,寓意为保卫红色政权的卫兵。六七月间,清华附中的红卫兵先后张贴出一论二论三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等三张大字报,表示“造反有理”,要一反到底。8月1日,毛泽东写信支持清华附中红卫兵。从8月18日到11月26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先后八次检阅红卫兵达1100万人次。检阅中,天安门广场人海如潮,红卫兵小将们狂热无比。人人都双手举过头顶,向着毛主席欢呼着,跳跃着,许多人把手掌都  相似文献   

5.
关于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毛泽东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不是阴谋,是“阳谋”。其实,不管是“阴谋”,还是“阳谋”,总而言之是“预谋”。“反右”本来就是整风的题中之意。在整风中进行“反右”早就在毛泽东的“预谋”之中。“引蛇出洞”是既定方针“牛鬼蛇神与麟凤龟龙并长,这是我们所料到,也是我们所希望的。”许多论著都说,毛泽东没有料到在整风运动中会出现“右派趁机猖狂进攻”的局面。新近出版的由逢先  相似文献   

6.
徐久刚 《党史文汇》2013,(10):63-64
若干年来,笔者看惯了、听惯了“以人为本”之说,知其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最近,忽听到某权威人士“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之言,颇感新奇。笔者是在毛泽东时代长大成人的,读过毛泽东的书,对毛泽东的“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的教导深信不疑,念念在心,  相似文献   

7.
中共“一大”上毛泽东是否反对了“左”、右倾思想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一些党史书籍,一些毛泽东研究书籍,都说毛泽东在中共“一大”上与“左”、右倾思想(有的甚至说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斗争。此说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尤盛。此说源于何处?有无根据?值得认真查考。 首先,此说在所有的书中出现,都没有注明出处。如李锐《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说:  相似文献   

8.
<正>75年前——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出发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回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那么,历史上“赶考”是怎么回事?李自成失败的教训又是什么?共产党人又是如何看待“进京赶考”的呢?  相似文献   

9.
1949年3月2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党中央由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意味深长地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转移称之为“进京赶考”。周恩来笑着说,“我们都应当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常说:“天塌下来有罗长子顶着。”这个“罗长子”就是罗瑞卿。他曾长期任公安部长,经常在毛泽东身边负贵安全保卫工作,因此毛泽东对他十分信任,也才说出那样风趣的话。这位戎马倥偬、身。经百战的将军一生经历过数不清的危难,甚至几次危及生命,但每次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人称“不死将军”。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大力推行极左路线,不仅思想、政治是非被严重颠倒,而且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正常秩序也都被严重搞乱。因此,“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批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①成了力图扭转“文化大革命”混乱局面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呼声。 但是,在毛泽东全局上仍坚持“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历史条件下,公开否定“文化大革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领导中国近三十年,领导中共则有四十多年,他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将自己的思想、抱负、情感和个性烙印在中国现代史上。任何有意了解中国现代历史的人,都无法跨越毛泽东。毕竟我们脚踏着毛泽东留下的遗产:正面的和负面的。“热”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3.
<正>毛泽东“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势中产生的伟大人物”,他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的军事思想以及所蕴含的哲学思维,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探索,这个“寻道”过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完美结合的典范。一、毛泽东立志为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与世界”而“寻道”毛泽东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农民家庭,他的祖上20代、近500年都是生活在“十户人家九户穷”的韶山冲。他从小受到祖辈“农耕”思想的影响,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对土地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他的哲学思维之“根”。  相似文献   

14.
大将徐海东一生战功显著,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毛泽东同志称赞他是“红军的领袖、群众的领袖”,“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但这位身居奇功的“徐老虎”、“窑将军”却从不居功,不争名位,以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我国文学界、影视界、教育界,相继掀起一股“寻找毛泽东”、“发现毛泽东”的热潮。进入90年代的第二个年头,这股热流更快地扑向了全国各地,一发而不可收。毛泽东又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毛泽东像章成为人们喜爱的纪念品,毛泽东邮票被集邮爱好者们视为掌上明珠,毛泽东的书籍几度脱销,毛泽东的颂歌不绝于耳,毛泽东的书法倍受推崇,……“毛泽东热”的浪潮还漂洋过海,波及到大洋彼岸。西方也出现了一股毛泽东著  相似文献   

16.
霞飞 《党史纵横》2004,(9):10-14
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人虽然是一对对立的国共两党领袖,可是,在台湾问题上他们都反对“台独”。蒋介石曾多次打击“台独”势力,维护台湾的主权,毛泽东更是始终没有放弃统一台湾的努力。可是尽管如此,在对祖国统一的认识上,两人却有着根本的区别。毛泽东主张中国统一于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蒋介石则主张统一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毛泽东坚决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蒋介石却依靠美国“反攻大陆”,守台湾。然而,由于他们在反对“台独”问题上有着共同性,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有成是我的祖父,于1886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他从小就在我太公门下学木匠,后来人们因他在兄弟中排行老大,便称他为“张一木匠”。我祖父虽然读书不多,但由于他聪明好学,善于钻研木工活,所以他的木工手艺很精湛,远近闻名。我祖父和毛泽东都生在韶山冲,长在韶山冲。少年时候的毛泽东,个子长得比一般同龄的孩子都要高大,常爱和比他年龄大的孩子玩,成了“孩子王”。我祖父比毛泽东大七岁,便常是“孩子王”的“兵”,是一对十分相好的朋友。年幼时的毛泽东还救过我祖父一命。毛泽东从小对水就有股天生的爱好,他家门前…  相似文献   

18.
192 9年 2月 ,工农红军第四军党代表、军委书记毛泽东与军长朱德对执行中央“二月来信”产生了意见分歧 ,进行了“笔墨之战”。为解决争论 ,6月 2 2日 ,代理前委书记主持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 ,批评了“朱毛两同志都有着同等错误” ,“给予毛泽东同志严重警告 ,给予朱德同志书面警告”。 9月下旬 ,由朱德主持召开了红四军第八次党代表大会 ,本想解决“七大”没有解决的一些争论问题 ,但毛泽东没有来参加。在此期间 ,中央根据陈毅的汇报 ,发出了“九月来信” ,撤掉了“二月来信” ,要求红四军前委纠正错误 ,并指示毛与朱仍留前委工作 ,毛泽东任前委书记。朱毛得知“九月来信”后 ,紧紧拥抱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1946年8月,暑气蒸人.6日,延安杨家岭——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住处的窑洞外的石桌前,毛泽东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正在热烈地交谈着.“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起来样子可怕,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当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提出如果美国使用原子弹的问题时,毛泽东回答了她.从此,“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著名论断,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了极其伟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个初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重大挫折,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严峻考验。此时此刻,一股“毛泽东热”在华夏大地悄然升起。1990年1月,在北京《大学生》杂志召开的一次青年知识分子的座谈会上,一些年轻人发出重新认识毛泽东的呼吁,之后的一年多,数以千计的大学生投入“寻找毛泽东”的行列,社会上也涌荡着对毛泽东的普遍思念之情。在一个非同寻常的历史转折关头,如此壮哉“奇观”究竟预示着什么? 一、“毛泽东热”的内涵“毛泽东热”首先是一种政治现象。它反映了当代青年和群众力图重新认识毛泽东的倾向。“文革”一结束,社会上曾流行一股全面否定毛泽东的思潮。尽管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但这股思潮在社会上、在青年中的消极影响并未被清除。近几年,随着大量有关毛泽东生前生活的著作的出版,许多大学生开始了重新认识毛泽东的探索。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