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诉讼证人制度是我国诉讼活动中的基本制度之一。在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试行)中对诉讼中证人的资格、权利、义务都作了规定,从立法上初步确立了我国诉讼证人制度。但是,近几年来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规定的诉讼证人制度很难贯彻执行,直接影响人民法院依法办案和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 (-)证人不愿出庭作证。我国刑、民事诉讼法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具备证人资格的人,都应  相似文献   

2.
证人出庭经济补偿制度是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8月31日修改通过的《民事诉讼法》建立了这一制度的基本框架。然而,这一制度在立法设计和实务运用中却存在众多问题,效果不太理想,并未达到立法目的。本文从证人出庭经济补偿制度实施现状入手,分析比较了导致现状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弊端,并通过借鉴国外相关立法制度和研究成果,对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经济补偿制度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刘海峰 《法制与社会》2012,(12):31-32,34
随着我国审判实践的发展,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在审判实践中适用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法官、律师及相关学者的重视,证人出庭制度将如何适用,是民事诉讼法立法以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将从我国民事审判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存在的现实问题着眼,对我国现有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行进分析,针对审判实践中如何适用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提出建议,以更好的适用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4.
证人制度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对证人制度的基本问题作了规定,但近几年的实践表明,这些规定已远不能适应民事审判工作的需要,应当加以完善。本文试图就证人制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一)关于证人的资格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民事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法律制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民事证人拒不出庭作证予以法律制裁,是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此没有规定,最新司法解释亦未补充,司法实践中便无法操作,这成为我国证人出庭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文章结合国外立法例,对目前学界提出的几种对拒不出庭证人的制裁措施逐一分析:排除证据使用,符合我国目前审判方式改革潮流及证人证言证据的特点;承担诉讼费用亦符合民事诉讼的本质;罚款是国内外普遍接受的方式;拘传与拘留在我国目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刑罚制裁则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6.
民事证人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一项重要的证据制度。证据对于民事诉讼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对于查明案件真相,做出公正判决民事证人制度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我国民事证人制度并不完善,立法有很多的漏洞,致使很多的证人不愿意开堂作证。文章主要对目前我国民事证人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我国民事证人制度的缺陷及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证人作证特免权制度是法治国家普遍建立的一项制度,我国古代也对其有所规定。但我国现行立法由于受国家本位主义的影响,除律师法对证人作证特免权有零星规定外,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都未规定证人作证特免权。本文在对我国证人作证特免权规则的历史考证及域外立法简介的基础上,尝试从立法的角度,对我国的证人作证特免权制度的构建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证人制度是证据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民事诉讼法对证人制度的规定还不完善。为了完善我国的证人制度,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显得十分重要。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了中美法律关于证人的资格和范围,收集证言的程序和证人权益及其保障在制度和理念上的差异,并就如何完善我国的证人制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法(试行)》的颁布试行,给我国民事审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其本身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从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并在立法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 《民事诉讼法(试行)》第六十一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本文称为知情人——笔者),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作证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可见,出庭作证,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按照我国法律,除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外,任何公民,只要他了解案件的有关情况,无论其阶级出身、家庭成分、职务和地位如何,都可作为民事诉讼中的证人,就自己所了解的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向法庭作如实陈述。确实不能出庭作证的,也要提交书面证言。反之,如果知情人没有正当理由也未经法庭许可,既不出庭作证,又不提供书面证言,则是我国法律所不允许的。但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知情人有出庭作证的义务,却对知情人拒绝履行这一义务所应负的法律责任,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就造成了立法上的漏洞,也给民事审判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建议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拒不作证的知情人,明确规定一定的惩罚措施。具体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以加强我国民事诉  相似文献   

10.
在民事诉讼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可见,证据在民事诉讼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任何案件的审判都必须以证据审查为基础。作为证据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民事证人制度对于查明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做出公正判决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随着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证人制度在民事诉讼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民事立法和司法对民事证人制度不够重视,致使民事案件审理实践中证人不愿意出庭作证、作伪证以及证言前后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证言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妨害到司法公正与效率,并损害了司法权威。因此,准确评判当前我国民事证人制度的现状与缺陷,构建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事证人制度体系很有必要,也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朱新林 《法学论坛》2012,(5):142-149
当事人是民事诉讼证据收集的主角,对作为裁判对象的事实基础负责,有必要为当事人收集证据提供程序保障。法律传统、诉讼理念、律师代理情况与立法成本等是构建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路径选择中的考量因素。增加文书提出命令、重构庭前证据交换制度、通过切断当事人对书面证言之依赖进而强化证人出庭作证是提升当事人收集证据能力的基本出路,应该纳入到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  相似文献   

12.
吴杰 《法学论坛》2007,22(1):52-58
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制度,修改民事诉讼法过程中,应注意证据收集制度、证人制度、鉴定制度与勘验制度的完善.在协同主义诉讼模式指导下,必须建立强有力的证据收集制度,法院应充分起到当事人的保障者与辅助者的角色.在证人制度上,应采取灵活的证人询问方式,强化证人出庭义务、增补证人拒证权、证人宣誓的规定.鉴定与勘验制度应借鉴德、日两国的相关理论,尽快弥补立法上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在法院的民事审判工作中,证人不出庭作证、不作证、作伪证、作假证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法院审判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对案件的公正审判,人们对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寄以厚望。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立法在证人作证问题上的结构性缺陷,并就改革与完善我国证人作证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杨志彩 《河北法学》2003,21(6):147-151
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体系。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存在弊端,致使当事人搜集证据困难。应完善证据收集程序,加强民诉证据收集的法律保障,笔者建议尽快制定通过《证据法》,以法律形式完善证据提供的一般法律义务制度;完善当事人违反证据提供义务的法律制裁制度;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15.
李世清 《河北法学》2007,25(4):195-200
证人证言作为证据中的一种,对于查清案件事实十分的重要.但是在目前的诉讼中尤其是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认定案件事实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证人出庭率却十分低,从各地的统计数字来看,证人出庭率普遍不足5%.甚至在一些案件中,证言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作为陈述证言的证人却拒不出庭,其实就意味着证据没有经过质证.所以,在运用这种证据的时候,应该十分谨慎.要求证人出庭接受审查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试从刑事诉讼人手,分析解决证人在诉讼中出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唐力 《现代法学》2003,25(5):122-127
当事人程序主体性原则,所要阐明的是民事诉讼制度"为谁而存在"的问题。按照当事人程序主体性原则的要求,诉讼程序应当以"当事人为中心"而构建,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保障其权利和自由,让其发挥决定、支配和主导作用;而法院则应当为满足当事人的诉讼要求提供妥当的"司法服务",为当事人进行诉讼创造具有"亲和性"和"易于理解"的诉讼空间。当事人程序主体性原则,还要求建立以当事人为主导、畅通主体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形成既有"分权"又相互"协作"的诉讼构造关系。  相似文献   

17.
民事诉讼奉行辩论主义,诉讼围绕当事人双方的攻击防御方法而展开,当事人必须就于己有利的要件事实向法院主张,基于维护对方当事人的防御利益以及证人的自我保全利益,维护法院的审理利益,促进审理的集中化,阻止当事人滥诉,当事人的攻防主张都必须要满足具体化义务的要求才能被视为是适格的主张,否则将可能因此而遭受诉讼上的不利益。由于存在证据偏在的现代型诉讼中,基于武器平等、诚信原则、证据接近、危险领域等原理,具体化义务的程度或界限在某些情形或案件类型中需要降低,以维护当事人之间的实质公平。在我国未来的民事诉讼制度构建中,应当逐步确立当事人的具体化义务。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解读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专家辅助人制度,与两大法系国家的专家证人及技术顾问存在着明显差异,其基本功能在于协助控辩双方质证鉴定意见,因而在庭审中专家辅助人是当事人的助手,表现为诉讼地位的非中立性。为保障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贯彻实施,应当通过法律的进一步细化对专家辅助人的出庭申请、决定以及救济等相关程序加以明确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证人保护与被告人权利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规定了更加完善的证人保护制度,但证人保护与被告人知悉权、对质权可能发生冲突,各国为此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予以平衡,包括限制披露证人身份信息和采用视频技术或设置屏障的方式出庭作证等。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有必要在平衡证人保护与被告人权利保障的基础上完善证人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