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晶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5):191-191,195
美国诗歌的自然主题与其民族性密切关联,以歌颂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为其主基调。而从爱默生到惠特曼直至威廉斯,美国诗歌的自然主题也历经了从神性到人性、从正面的讴歌到正反两面呈现的渐趋真实的衍变。  相似文献   

2.
斯蒂芬·克莱恩的小说表现出了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他通过表现人物的命运由环境或本能决定的主题否定了上帝的万能性。在表现空间上,他将叙述转移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尽管他用了介入式的叙述,但其基本叙述视角是人物的意识,作出了作家从作品“隐退”的努力。他采用视角转换的方法,使全知叙述人只充当与其他视角的视差形成对照的视角之一。他的作品中还有意识流的萌芽和将人物心态移情于物以表现物的人化、人的异化等现代主义的手法。他的作品以心理情节为主,表现出了人物的孤独和唯我等现代思想。  相似文献   

3.
赵军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8):136-137,171
穆旦是中国新诗坛的一块奇葩!他是中国新诗派的代表诗人,同时也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和中国新诗派的诗友们用他们的创作把中国新诗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从穆旦在中国新诗派中的代表性和独特性入手,展现穆旦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挖掘他在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独创性和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刑法是多民族文化的产物,应当体现作为中华民族构成内容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同时,少数民族性实质上是我国现有民族政策、国际种族有关规定内容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目前,刑法的少数民族性可以表述为: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保护与法制统一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试论德国民族性视角下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任何历史与现实的哲学都是以各具民族特色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德意志民族的特性塑造了其独特的哲学,同时丰富的哲学也塑造了进化中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性是指各民族具有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文化,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越长,文化积淀越厚,文化的民族性就越强。中国哲学文化的民族性就很显著,一体化的世界观、家庭为本位的伦理观、法先王的历史观、中庸的人生观、重义轻利的价值观、重经验轻论证的认识观构成了中国哲学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哲学,其中特别是儒学注重人伦,即人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道德作为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很鲜明地呈现出差别性和民族性。文章最后以儒家思想为例,重点论述道德哲学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7.
承受着个人和国家诸多不幸的穆旦,在生命的晚期忽然爆发了一个小小的诗歌创作高潮.这些诗歌凝聚着穆旦作为一个“落难者”的人生体验,是诗人在非常年代里始终保持开放的胸襟和眼光,充分承受优秀世界诗歌资源的沐浴、浇灌和洗礼的结果,也源自于穆旦身边那个小小诗友圈的启发和激励.诗人以此在一个斫杀诗意的时代里为当代诗歌承续了难能可贵的精神和艺术火种.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贯穿于各个时代的、为各个时代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语言、工具、文字、符号等形式保留下来的个性特征,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民族性是文化的生命,一种文化民族性或者个性的丧失,意味着这个文化的消亡以及被这个文化维系着的主体的苦难的降临。在文化现代化的浪潮下,中国文化现代化如何适应全球的文化现代化大浪潮而又不丢掉自己的特色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中华文化所独有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渗透到文学的每一个角落。意识流文学是在现实主义的影响下,在西方文学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流派。意识流文学作家从叙事时间、叙事模式、思维模式以及心理描写等方面大胆突破,反对虚构故事情节,主张反映真实的生活,再现客体(包括人)的实在性。通过对詹姆斯.乔伊斯在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中的艺术技巧的分析对西方意识流文学的现实主义特征做了廓清,同时为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文学的转型提供研究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中亚华裔东干文学积极吸纳着俄罗斯文化的精华和异质因素,从文学语言、文学思潮、文学主题,文化精神等方面都深受其影响,但是在民族意识上,它显示出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性,体现了本民族的本质。东干文学的民族性表现在对伊斯兰宗教信仰的坚守、伊儒结合的民间风俗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方面;东干文学的独特性体现在文字的独特性、语言的独特性和独特的故国情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犯罪现场再现理论 ,跳出了传统侦查思维模式的框架 ,是目前各国刑事警察都在研究的课题。本文从犯罪现场结构的视角 ,揭示犯罪现场再现的目的、条件及操作方法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侦查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继承性与民族性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首要特点。通过解析什么是女性学的学科继承性与民族性,分析坚持女性学继承性与民族性的学科意义与现实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成因,并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体现中国女性学继承性与民族性的对策思路,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和各种"现代主义"的话语霸权下,中国当代文学的"民族性"并没有衰退或丧失,却在一个潜在的"世界性"背景下展示出中国生活和民族性格的特征。全球化文化思潮和文学的"民族性"之间既是侵蚀和被侵蚀关系,也是相互吸收和融合的过程,后者是在和前者的不断冲突和矛盾中被显化。作家对文化之间碰撞的感受力成为文学作品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对待传统因素的理性态度要求实现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和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统一。为此,法制现代化需要在传统法制、中原汉族习惯、少数民族习惯等三个层面对传统因素进行扬弃;而这三个层面的任务分别在清末法制改革、民国立法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相继展开。法制现代化阶段性的三个步骤与民族性的三个层次之间的暗合是中国外发型法制现代化内在规律的外部表征。但传统因素在整体上遭受冷遇使法制现代化的民族性体现不足,从而导致国家法与民族习惯之间关系紧张。这个难题需要知识界和实务界以更多耐心对传统因素进行消化和吸收,将其有益因素汲取到法律体系中以弥合国家法律与民族习惯之间的裂隙。  相似文献   

15.
电影作为一种社会信息媒介,折射了社会生活的丰富信息。自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历经巨大变迁,社会语境与主导思潮的频频更迭直接推动了时代情绪的变化,尤其凸显在备受市民阶层喜爱的社会伦理片的流变中,而中国传统美学与人伦文化在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裂变中营造了独特的民族影像的精神纹理。关涉女性问题的思考与两性平等的讨论从知识界发展到电影界,影响了从题材选择、主题锚定到人物塑造的诸多维度,为早期民族性影像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国家都将走向社会主义,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国家将走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乃至社会主义制度都将带有本国的特色。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来看,无论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祖国统一论,外交、军事、国防建设理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极具民族特色。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表达方式来看,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等思想都是通过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予以表达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内蕴着全球性与民族性的客观矛盾,正是全球性与民族性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动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成果。正视和处理好全球性与民族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中国化、指导当前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济日报.人物版》和《21世纪经济报道》两家报纸对“成功人士”形象的再现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在:将“新富人”阶层年龄年轻化,学历拔高,形象美化;对于“成功人士”另“半张脸”的书写模糊化,例如“成功人士”创业的“第一桶金”的来龙去脉隐晦不谈。因此,主要经济报道对“成功人士”形象的再现是不真实的。媒体对“成功人士”形象低度再现的主要原因有:涉及报道当事人法律问题以及记者对“成功人士”产生的光环效应;社会需要树立偶像,以寄托理想;“成功人士”作为当代社会阶层的强势集团,拥有强势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郑亚娣  钱敏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11):172-172,174
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初一位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她借鉴了许多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从小说题材和写作技巧两方面对短篇小说创作进行大胆创新,推动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和成熟.本文以她的短篇小说<幸福>为例,集中分析了现代主义在小说中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20.
穆旦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诗人与翻译家,也是当年西南联大八百从军学子的一员~1。关于穆旦的研究,学界已有丰硕成果,但往往止于其文学成就与生平概述两方面,尤以前者著称,而对于穆旦加入远征军入缅作战、之后随军撤退坎坷归国的这段历史经历,学界却较少涉及,这对于人物研究来说是有所遗缺的。故此,有必要立足基本史料,借鉴学界已有成果,从穆旦当年的从军心态、他对野人山的记忆、战时的西南联大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借此力图勾勒出全民抗战的历史洪流下穆旦文人从军的心旅历程。同时,由穆旦扩及远征军中的其他联大学子,由此希冀对抗战中知识分子从军这一历史现象作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的历史解释与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