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珊珊 《学习导报》2012,(15):40-41
作为大学“最后一课”的毕业致辞近日成为热门话题。浙江大学法学院某教授的演讲,因调侃的语调和“麻辣”的比喻流行于网络,引发不少争议。这位青年教授在学生的热烈掌声中走上讲台,开场白便是走红网络的“甄埙体”:“朕私下想,诸位书生必是极好的。众爱卿均是高帅富,众爱妃均是白富美”。随后,他接连将浙江大学评价为中国最“水”的大学,把浙大人特有的人生哲学概括为“小三精神”,把大学学习比作有期徒刑等。如此“标新立异”,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斗争”指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人在与自然界、社会和自我的斗争实践中彰显出斗争精神的三重价值意蕴,即斗争精神是实现生态和谐的不竭之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是寻求自我突破的力量支撑。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在党的百年斗争实践中孕育形成,在武装斗争、建设斗争、改革斗争、伟大斗争的历程中实现民族解放之路、创立中国社会主义之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开创民族复兴之路,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实践道路。斗争精神在中国的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立场、践行“实事求是”的斗争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策略、落实以增强本领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为新发展阶段继续开展伟大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广闻博览     
正史海一粟竺可桢对毕业生的赠言1945年,身为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在第18届浙大毕业典礼上为师生留下了名为《大学生之责任》的赠言:"在现代世界你们得认清三点:知先后,明公私,辨是非。我们应该只知是非,不管利害。此话说来容易,要实行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这种只顾是非、不顾利害的精神是每个毕业生应具有的。希望诸位离校以后,莫忘了母校‘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积累了宝贵的“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彰显了四重逻辑: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和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思想,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着眼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新特征,目的是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和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局面。这四重逻辑赋予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坚持人民至上”永恒的精神底色,成为新时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吴永燕 《世纪桥》2012,(3):31-32
高校内迁是抗战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西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浙江大学则是内迁高校中的重要代表之一。浙大内迁遵义办学,在求得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了遵义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8月1日,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赴杭州宣读任免通知:原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离任,留美博士、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杨卫接任浙大校长(副部长级)。据介绍,近三年来为中国公立大学领导换届的高峰,浙大是今年以来第10所更换校长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和杨卫一样,许多新任大学校长都有海外留学背景,并以政府部门(教育部居多)司局级干部的身份“空降”升任大学校长职务。分析新任大学校长的两个特征,“海外留学背景”有助于他们建立开阔的国际视野,形成具有胸怀全球的大学治理理念,其积极意义自不待言;以司局…  相似文献   

7.
西华大学     
西华大学是四川省重点建设和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西郊成都国家高新区西区内,占地2850亩。学校以“求是、明德、卓越”为校训,培育具有西华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写入大会主题,不仅明确了这是一种主要精神动力,也彰显了新征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必须保持的精神状态。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视角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成、延展的历史逻辑。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党领导人民解决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百年实践中形成发展,因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任务分工、地域范围、个体群体的不同,构成了伟大精神的多元样态。另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推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党员干部的“正身镜”和“校正器”,在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将赓续延展。  相似文献   

9.
毛建儒 《学习论坛》2010,26(2):47-50
中国科学精神的特征是:求是不足、求真严重不足、求用超过求是和求真。这种科学精神,对中国古代科学既有推动作用,又有制约作用;不仅如此,它还决定了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逻辑。可以这样说,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方方面面,其总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中国科学精神那里。  相似文献   

10.
“主义譬如一面旗帜。”在当代中国,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旗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道由思想铺就,伟业由奋斗雕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进军,一项根本保障就在于,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坚持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一项重大任务就在于,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相似文献   

11.
1998年5月4日,江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号召“当代中国的广大青年,要继续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努力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江总书记作为我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站在世纪之交的前夜,回首20世纪的百年历程,前瞻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灿烂时空,对当代中国青年特别是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发出的这一号召,寄托了几代人的的厚望,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不过,作为知识分子阶层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省委提出了“团结拼搏、求是创新、抢前争先、实干快上”的“湖北精神”.这是全省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激励全省人民奋战“九五”、持续推动湖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武穴市抓住这一契机,加速建设中等规模港口工业城市的进程,实现武穴在鄂东崛起.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识形态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静 《理论学刊》2004,1(7):29-30
一、传统的“大同”社会理想使中国人易于接受共产主义理想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孕育了一个理想社会的形态,即“大同”社会,它不仅是社会理想,也构成了中国文化乌托邦精神的支柱。康有为写了《大同书》,系统地阐释了古代“大同”学说,使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具有了近代意义。可以说,康有为试图把中国文化的“大同”乌托邦精神融会到中国近代社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王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他从20世纪中国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角度,大跨度地观照了百年来中国发生的三次历史巨变,画龙点睛地勾画出了这三次历史巨变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三位伟人的关系。这就是:历史造就了伟人,伟人又站在时代的前列,带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当我们以后人的眼光审视中国百年来的三个伟人与三次历史巨变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三个伟人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推动中国…  相似文献   

15.
史继忠 《当代贵州》2008,(14):54-54
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保存了文化精英,遵义、湄潭成就了“东方剑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杭州告急,国立浙江大学开始西迁。随着战火的蔓延,浙大师生怀着愤激的心情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一迁浙江西天目和建德,  相似文献   

16.
马未都 《新湘评论》2012,(15):40-40
作为大学“最后一课”的毕业致辞近日成为热门话题。浙江大学法学院某教授的演讲,因调侃的语调和“麻辣”的比喻流行于网络,引发不少争议。这位青年教授在学生的热烈掌声中走上讲台,开场白便是走红网络的“甄埙体”:“朕私下想,诸位书生必是极好的。众爱卿均是高帅富,众爱妃均是白富美”。随后,他接连将浙江大学评价为中国最“水”的大学,...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民族创造了伟大的文化,伟大的文化孕育了伟大的民族.著名作家老舍曾经说过要“写中国人的伟大”.但是曾几何时,中国文化一度失去了它昔日的光辉.在近代百年风云激荡之时,在帝国主义铁蹄践踏和封建主义牢笼的禁锢下;在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空前劫难中,中国文化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摧残,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遭到了污损.历史的暗影里曾散发出封建遗毒的腐臭;传统的糟粕中也曾孕育过畸形的怪胎.然而“我们必须尊  相似文献   

18.
刘岳 《北京党史》2023,(5):39-47
“文化”一词的本义为“以文化人”,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其内涵流变为生活样法或总和,包含物质、精神两大范畴。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孕育产生了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是一种形象比喻,其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红色文化之魂。  相似文献   

19.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和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和精华。许多大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校精神。为推动大学精神的开掘、研究和弘扬,本刊特辟“大学精神”专栏,欢迎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20.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武汉大学精神之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入武汉大学,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人文气息,丰厚的历史底蕴,光荣的革命传统,严谨的校风学风……处处让你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拼搏劲头和创新精神,领略到武汉大学校园文化的丰厚和深邃。校园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训集中体现学校的校园精神,校风、教风、学风则是校园精神的具体化。武汉大学历来注重培育自己的校园精神。百年学府,数代风流。在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学校精心提炼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并积极倡导,大力践行,使其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精神素质,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自强”是武汉大学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