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民为什么遵守法律”的问题 ,就是公民的守法理由问题 ,这是西方法哲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不同的法哲学流派就此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学说 ,其中 ,较有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有社会契约论、功利主义论、暴力威慑论和法律正当论等。讨论公民的守法理由 ,必然涉及到公民有无服从恶法的义务问题。对此 ,西方学者发展出一套名曰“公民不服从”的理论 ,它标识着公民守法的限度。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西方法学界的上述理论进行介绍和评析。  相似文献   

2.
“公民为什么遵守法律”的问题 ,就是公民的守法理由问题 ,这是西方法哲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不同的法哲学流派就此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学说 ,其中 ,较有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有社会契约论、功利主义论、暴力威慑论和法律正当论等。讨论公民的守法理由 ,必然涉及到公民有无服从恶法的义务问题。对此 ,西方学者发展出一套名曰“公民不服从”的理论 ,它标识着公民守法的限度。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西方法学界的上述理论进行介绍和评析。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们法律工作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法律不完备,一个是有法不遵守。这两者哪一种现象较严重呢? 应当说有法不守的现象比较严重。”“现在不守法、不依法办事的是社会上一般公民多呢?还是国家机关干部多? 我看是机关干部较多。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人如果不守法,问题就更加严重。有法不依,法就是空的东西,起不了作用。”(《董必武选集》第452页)  相似文献   

4.
论公民不服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律应当得到遵守,这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度中都是一个不证自明的论题。但从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柏拉图的对话篇《克里多》,到二战后的纽伦堡审判,对实在法律的怀疑及对公民守法义务的探讨也一直未曾停止过。本世纪五十年代后,美国发生了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及其后发生的反越战运动,这种后来被称之为“公民不服从”的现象,使人们注意到即使在一个自称为民主法治的国度中,也仍存在着大量抵制实在法律权威的现象。这促使理论界进一步探讨公民的守法义务及与此相关的公民不服从现象。一、公民不服从的含义从…  相似文献   

5.
社会化是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罪犯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监狱人”,亦即社会化的对象。认为“为使罪犯成为守法公民”而进行的“社会化”是体外循环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不仅易产生理论误导,而且存在逻辑悖论。  相似文献   

6.
刘同君 《河北法学》2007,25(2):65-69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法治社会为基础,如果不建设法治社会,就不可能形成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内涵的净化与提升,是法治社会高度发展与完善的一种成熟状态.公民的守法行为是实现法律秩序的基本要求,而守法主体精神的塑造则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的基本路径.公民守法的主体意识、理性意识及其对法律的信仰意识是守法主体精神的生成性要素;公民意识的培养、道德精神的塑造、法治理念的确立是守法主体精神的构建性环节.  相似文献   

7.
(一)守法,就是法律的遵守,指的是组织和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或不进行某一行为的活动。前者指作为的守法,后者指不作为的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这是根本大法对组织和个人守法的原则性规定。立法的目的,就是要使法律变成社会生活的现实。根据法治原则的要求,立法之后,法律必须付诸实施,否则,法律的权威性和尊严将荡然无存,立法的目的也无从实现。而在法律实施的诸环节中,守法是…  相似文献   

8.
陈一  刘晶 《法制与社会》2011,(28):270-271
从伦理学的角度去考察守法根据,就是要以现实生活为根基,以实现生活的意义为目的对“守法”本身进行反思,对守法义务的道德基础进行论证。在论证方式上,本文结合了目的论论证与价值论论证。最后揭示出,在法治背景下,为了实现生活的幸福以及人的自我完善,每个公民都负有守法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实行罪犯社区矫治的方法步骤和措施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司法》2003,(4):11-12
矫治(国外称为“矫正”)实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活动。它是指监狱通过惩罚与改造、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手段,使罪犯转化思想、改正恶习、增长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成为守法公民和自食其力的“社会人”所进行的活动。社区矫治是与传统的封闭式处遇制度相对而言,对罪犯实行开放式处遇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不影响刑罚执行的情况下,以社区为基础,把符合一定条件的罪犯附条件地放到社区参加有偿或无偿的社会劳动,由政府机关的有关执法人员和社会帮教力量共同对其实施教育改造,以尽可能缩短在押犯同社会正常生活的距离,促使其在刑满释放时尽快适应“社会人”的角色,成为守法公民。  相似文献   

10.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宣传教育本身,而在于通过长期的法治实践逐步使全社会树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信仰,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公民依法维权。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法制观念教育”;同时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并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系统全面部署。  相似文献   

11.
一、“执行难”产生的原因 (一)某些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及部分公民不遵守国家法律,不自觉履行已生效的法律文书是产生“执行难”的根本原因。 法律的遵守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和全体公民必须依法办事、严格守法。法的遵守是体现法律的本质,发挥法律的作用,维护法律的权威,贯彻法制原则的基本要求,因此,遵守法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并不想发多少议论,生活本身已经把问题的重要性最实际、最浅显地揭示到人们的面前: 前些日子,某校有两位青年学生曾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宣扬了一些有悖于四项基本原则的观点。老师教育他们要做一个“守法”的公民,他们不但不接受,而且觉得老师的批评“文不对题”,莫名其  相似文献   

13.
一、“执行难”产生的原因 (一)某些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及部分公民不遵守国家法律,不自觉履行已生效的法律文书是产生“执行难”的根本原因。 法律的遵守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和全体公民必须依法办事、严格守法。法的遵守是体现法律的本质,发挥法律的作用,维护法律的权威,贯彻法制原则的基本要求,因此,遵守法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造成“执行难”的根本原因是某些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某些工作人员和部分公民,不认真遵守国家法律和视已生效的法律文书为儿戏,他…  相似文献   

14.
董必武法律思想的精髓是其法治思想,即“依法办事”的思想。对于“依法办事”而言,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关键,而“信法”则是思想意识条件。本文论述了董必武关于正确认识“信法”与“守法”关系的意义,当时“不信法、不守法”现象产生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以及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状况从而使人民信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董必武“信法”与“守法”思想在当前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意义上的公民法制教育强调公民对义务的遵守,强调公民守法,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甚至流于形式。公民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公民意识、公民权利作为公民法制教育的核心。同时还应该重视政府守法的表率作用以及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参与。总之,公民法制教育的理念必须创新,需要从"义务型法制教育"转变为"权利型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6.
司法是文明社会得以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知法守法不仅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更是司法机关应遵循的本职,但是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司法不守法或违法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有效切实地保证司法守法,是中国迎接、真正成为法治国家的基础。WTO  相似文献   

17.
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程,应当高度重视、统筹推进.推进全民守法,应当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努力使公民做到信任立法、配合执法、倚赖司法、自觉守法、主动护法,引导公民处理好学法与守法、权利与义务、法律与道德、信法与信访、维稳与维权的关系,不断提升全民守法的意识和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七五”计划期间,我国将普及法律知识,使全国公民都学习法律,能够知法守法。学法的对象,主要是干部和青年。青年需要学法,其理显而易见。干部需要学法,不仅他们自身是公民,其个人行为一样需要遵守法律;更重要的还由于他们是国家公务人员,一切  相似文献   

19.
2014年11月12日,年过半百的张长霞坐在法庭的被告席上,情绪激动.她一直觉得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守法公民,从不给国家找麻烦,却没想到“麻烦”自己找上了门.为了能“讨个公道”,张长霞第一次走进法院,将电力公司告上了法庭.  相似文献   

20.
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同时也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本文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