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畅 《长江论坛》2010,(2):86-90
作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针对当时阿拉伯半岛种种不平等的现象,提出了具有强烈平等思想的教义,建立了具有平等思想的宗教制度。这种平等的思想不仅在伊斯兰教的教规、仪轨和习俗中得到充分反映,在宗教实践中得到认真推行,而且通过伊斯兰国家进入社会生活,通过政治、文化、经济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穆罕默德所主张的平等思想对于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以及缓解当时和现在的社会危机和矛盾,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知识纵横     
知识纵横伊斯兰教与饮食禁忌回族信奉伊斯¥教,伊斯兰教在饮食方面,总的原则立以清洁为宜,这是《古:经》上规定的,凡是自死的动物、血、猪肉,都被认为是不洁之物,因而禁止食用。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有其深远的历史、民族和宗教的根源、伊斯兰教源于阿拉伯人。在古...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禁忌。民族禁忌,是民族传承极为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从属于心意民俗的范畴。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不论是比较先进的还是比较落后的,也不论其处于何种社会发展形态,似乎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某些禁忌。这一习俗现象,有的可能来源于宗教的教规,有的可能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相联系,还有的可能出于某种忌讳或认为应该避免的事情。历史证明,我国少数民族的禁忌,大多是与其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有着直接联系。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已经识别和确定的民 族共有56个,其中55个是少数民 族。在55个少数民族中,各有自己 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禁忌。回、 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撤拉、保安、 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乌孜别 克等10个少数民族都信仰伊斯兰 教,都有共同的清真饮食风俗习惯。 他们的这种风俗习惯来源于伊斯兰 教,而伊斯兰教是一个既注重卫生 又有一定禁忌的宗教。他们最主要 的禁忌源于《古兰经》的明训:“他 (真主)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 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 物”,这些“自死物,或流出的血液, 或猪肉──因为它…  相似文献   

5.
吴心 《黄埔》2010,(1):56-57
7世纪初叶,在阿拉伯半岛,一个叫穆罕默德的人,经过若干时间的酝酿,于公元610年在麦加宣布自己受到天启,被真主选为使者,受命传播一种新的宗教——伊斯兰教。“伊斯兰”系阿拉伯文的音译,原意为“顺服”,指顺服唯一的神安拉的旨意。信仰这一宗教的人叫做“穆斯林”。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于公元七世纪由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伯半岛。现拥有信众10亿人上下,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南亚、西南亚、东南亚等地。就其创始年代而论,属第三世界性宗教;就其特色和影响而论,则是最具现实导向力量和入世性宗教。与佛教、基督教相比较,倡导宗教信件与人生社会并重,以修行见之于作为的积极入世精神,是伊斯兰教最显著和最重要的特征。它反对人民弃绝现实生活去出家修行,反对通过布施、化缘等手段不劳而食。在伊斯兰国家里,从不设立专供修士与修女出入的修道院,也没有严格的教阶制度。他们的“阿句”和“伊玛目”都不过是些…  相似文献   

7.
服务视点     
知识伊斯兰教历史及其在中国的历史伊斯兰教最初是阿拉伯人的宗教,诞生于7世纪初叶的阿拉伯半岛中西部的商业重镇麦加,其后在短短数十年时间里,阿拉伯人便在新的宗教旗帜下迅速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并且向外扩张,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使伊斯兰教变为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经过1300多年的发展,现今已传播至世界五大洲,拥有信徒10亿人左右,占世界总人口的1/5,并被40多个国家奉为国教,特别是在亚非许多国家中,伊斯兰教对社会政治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宋时期(7世纪至13世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并发展起来。从元代开始,伊斯兰教在…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华人穆斯林是介于华人和马来人之间的群体,因族群偏见、宗教边界、社会地位等原因,总体上处于边缘性地位。文化习俗、宗教差异、英殖民政府的分化政策、马来人习俗与伊斯兰文化的混淆等造成了两大族群的隔阂。尽管华人穆斯林目前还不能完全承担华人和马来人、华人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间的整合力量,但对于其未来在建构马来西亚的国家认同和族群融合方面所能发挥的功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去年初,突尼斯、埃及突发动荡,西方国家欢欣鼓舞,视之为西方式的民主化革命,称之为“阿拉伯之春”。但一年多的形势发展并不符合上述预期,今年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将之称为动荡、动乱或“阿拉伯之冬”。我自己将之视为一场历史性的阿拉伯大变局,这场大变局是二战后,阿拉伯世界继上世纪50年代初纳赛尔革命民族运动和七、八十年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之后,第三次寻求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努力和尝试。而由于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分量(四个阿拉伯人就有一个埃及人),埃及的变革在阿拉伯大变局中具有指标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是既讲来世更着重讲现世的宗教。先知“穆罕默德所创建的伊斯兰教是以麦加的社会现实为出发点的,他在麦加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的宗教思想,是中小氏族反对统治氏族和贵族意向在宗教上的升华。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借助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传统资料,大刀阔斧地改革部落宗教,建立了阿拉伯人的一神教体系”。所以,伊斯兰教从一开始就是适应环境,改革古老宗教而建立起来的宗教。当它经过一千三百年的发展,到了十九世纪时,它的哈里发所在的奥斯曼帝国“在许多地方落后,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宗教干扰了国家事务。一些落后分子,反对新事物,常常以宗教为借口”,阻挠改革,使奥斯曼帝国濒于崩溃。  相似文献   

11.
有关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法规概述《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刑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穆斯林的政治认同基于不同时期的问题意识先后出现“认主与忠君不二”“爱国与爱教相统一”等表达,其底层逻辑重在“相统一”。这种认同建构解决了现代国家中宗教徒的政治认同构建问题,化解了将政治认同与宗教认同割裂与对立带来的风险隐患。今天,“相统一”的底层逻辑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新的阐释,应以中国化的“教法随国论”巩固和更新“爱国爱教相统一”的认同表达,驳斥极端主义对政教关系的颠覆。具体而言,可通过“国法”大于“教规”、“教法”并入“礼法”、“文明”“文化”替代“宗教”三个途径完成更新。在树立政治权威、构建积极健康宗教关系的实践中,应重视信教群众信仰需求,关键时刻发挥宗教界作用,倡导宗教界与信教群众主动服务国家大局与社会。以上经验和举措是伊斯兰教中国化最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也为其他国家与社会妥善处理政教关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回族与伊斯兰教关系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学术界关于回族与伊斯兰教关系的讨论,有着历史的和现实的意义。讨论的范围应该包括二者过去、现在和今后的关系,不能局限于某一时期或某一方面。本来,民族是一个人们共同体,而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二者各自从属于不同的范畴。但回族在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形成以后的日常生活中,都与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使人们往往把他们混为一谈,说什么“回族人就是回教徒”、“不信教就不是回族”、“违反教规就开除族籍”等等。因此,弄清楚二者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些问题,以利于四个现代化建  相似文献   

14.
邪教组织的基本特征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所谓第三次“新宗教”热。其中一部分奉行神秘主义和反社会的教义和反传统的伦理道德,打着“消灾驱魔”的旗号,人为制造灾害。大多数国家都已把走向极端的宗教称为邪教。并认为,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的名义,歪曲宗教的教旨、教义、教规,是非法建立的不为国家法律所承认的所谓宗教组织。从世界范围看,邪教组织的基本特征是:1、教主盗用宗教的某些形式,自封为超自然的“神”。正规宗教的信奉对象都是虚幻的、超越人类和自然的神。无论是“上帝”、“真主”或释迦牟尼,都…  相似文献   

15.
回族深受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在丧葬礼俗方面保持着薄葬的独特风格,包括简葬、速葬、土葬、节哀、不看风水等特点。因为伊斯兰教认为,人是真主创造的,世间万物是真主创造的,人的生死寿限,贫贱富贵,后世的荣辱均由真主决定。人从真主那儿来,死后仍回到真主那里去。人死后是进天园,还是入地狱,  相似文献   

16.
张国强 《传承》2001,(2):29-31
中国自古以来有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宗教,其中不乏历史悠久、组织严密的教派。随着历史发展而演进,宗教形成了自己一套理论和教义教规。   当今,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从而保护和尊重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而对不属于宗教范围的、打着宗教旗号搞封建迷信活动的人 (如李洪志“法轮功” ),危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则坚决予以揭露和取缔。就后者而言,因其在文明时代制造的神灵信仰及其神秘观念,具有人为性、功利性、欺骗性,迷惑和俘虏了许多人,良莠莫辨,在精神上陷入浅薄和混乱。可见,在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7.
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宁夏是我国回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地方,全国惟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与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区相比,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国内外面对的同族人口和信仰同一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人口最多。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宁夏作为“中国伊斯兰省”,其浓厚的伊斯兰宗教习俗、回族生活方式以及遍布城乡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构成了我国较为著名的穆斯  相似文献   

18.
严锦 《协商论坛》2023,(7):14-15
<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教义教规阐释,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要求,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界、学界、宗教界齐心协力,久久为功,持续探索推进。”6月9日,在省政协召开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教义教规阐释”月协商座谈会上,宗教界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基层宗教人士围绕教义教规阐释畅谈经验和体会,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卢家银 《前沿》2014,(3):75-77
与其他国家类似,佛教国家也主张对亵渎宗教的言论进行法律规制。在立法上,泰国、斯里兰卡和柬埔寨三国普遍禁止侮辱宗教领袖、扭曲宗教教义和嘲弄宗教习俗的言论;在司法上,这三个佛教国家均会对亵渎宗教的言论予以较轻的刑事制裁或一定程度的行政处罚。相关法律既能保护佛教免受亵渎,也能为其他宗教提供同等保护。出于对言论自由的保障,三个佛教国家对亵渎宗教言论日渐宽容,亵渎宗教类法律较少被动用,已呈现出一种轻罪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上海人大月刊》2009,(8):53-53
伊斯兰教传入上海始于元代。伊斯兰教于公元七世纪初经由穆罕默德的传播而兴起于阿拉伯半岛,“伊斯兰”为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亦含安宁、和平之意。伊斯兰教于唐永徽二年(651年)传入中国,旧称“回教”等。1956年6月起,国内统称为“伊斯兰教”,其教徒统称为“穆斯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