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巴马“阿富巴”新战略及其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阿富汗动荡局势长期化和塔利班势力在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地区日益坐大的趋势,及出于美国南亚战略的深层次考虑,奥巴马政府推出了“阿富巴”新战略。新战略的核心是,逐渐向阿富汗增兵强力打击恐怖势力以帮助阿富汗军警承担本国安全责任;强化阿富汗政权建设,以铲除塔利班与基地组织生存的社会基础。然而,阿巴边境的反恐行动能否奏效、阿富汗各级政权能否承担起责任以及南亚地区周边大国利益是否会碰撞,都是对奥巴马新战略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赵干城 《亚非纵横》2011,(5):1-6,59,61
2011年是奥巴马政府推行新的南亚战略的关键一年。从美国的观点来看,南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反恐是美国的头号战略目标,但奥巴马政府上台后谋求一系列改变,美国选民也希望看到与小布什政府时期不同的战略,其中显然包括了反恐这一领域。对奥巴马来说,要实现其在上次大选所许的承诺,恐怕阿富汗是绕不过的一关,也是外界可能赖以评判其新战略的关键。在这个重要的时刻,美国军方果然不负当局的希望,于5月1日给华盛顿带来了击毙本·拉登的好消息。该消息的地缘政治效应扩散之际,奥巴马宣布了美军从阿富汗开始撤军,初步勾勒出美国的阿富巴战略。本文拟从此点切入,进而讨论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本地区大国在维护地区稳定方面开展合作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丁原洪 《和平与发展》2014,(1):1-11,119-132
在过去一年中,南亚地区各国政府虽然维持了政治上的基本稳定,但经历的挑战巨大;地区整体经济形势增长受挫;总体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未来南亚局势将更趋复杂,主要表现为:印度的战略地位将继续走强;巴基斯坦的长期稳定问题值得担忧;美国撤军将使阿富汗面临安全真空。由于南亚具有特殊的地缘政治地位,大国在地区的角逐和争夺始终不会停止,地区局势的演变对中国的影响尤为重要,中国在对印关系、对巴关系和对阿富汗问题应有切实可行的应对思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来重视南亚印巴之间的克什米尔争端,在众所关注的1999年卡吉尔冲突期间,鉴于冷战后南亚新格局和自身的战略利益,中国坚持了客观公正的主场,对解决危机、结束冲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中国对南亚安全局势可能施加的积极影响及受到的某些制约.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两极格局的终结,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南亚地区的形势也相应地出现重要变动。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的影响大大减弱,美国的影响有所扩大,印度在这一地区的大国地位明显加强。印巴等南亚国家都在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各自的对外政策做出调整。南亚战略格局的显著变化南亚地区位于印度洋北岸,是亚、非、欧和大洋洲海上交通的重要通道,战略位置比较重要,冷战时期一直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夺的重要环节之一。长期以来,印度利用美苏之间的战略对峙。与苏联建立了涵盖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安全领域的特殊关系。南亚的另一个较大的国家巴基斯坦,则成为美国抗衡苏联的“前线国家”,得到美国提供的大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南亚外交与克什米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克什米尔问题一直困扰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关系,随着印巴两国矛盾尖锐以及双方均已实际拥有核武器,克什米尔问题从根本上威胁到南亚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稳定。中国对克什米尔问题的立场调整的中国南亚政策的重要体现,始终反映了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两国的战略关系变化,同时也与中国自身国家利益相关。近年来的印巴和平进程、中印关系的良性发展、以及美国等其他大国对南亚战略影响的加深,均对中国南亚政策的定位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冷战的结束,东西方对抗的消失打破了长期存在于南亚地区的巴美和印苏对抗的战略格局。苏联的解体和苏军撤出阿富汗使巴基斯坦失去了它在美国西亚战略中的地缘政治优势。美国开始调整它的南亚政策,在加快步伐改善与印度关系的同时拉开与巴基斯坦的距离,使巴长期借助美国抗衡地区大国印度以及遏制印度在南亚称雄的外交政策受到冲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地区形势,民选的巴基斯坦谢里夫政府在力求稳定国内局势、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务实地调整对外  相似文献   

8.
拜登执政后,美国的南亚政策有望保持较大连续性,也会因形势所需而出现某些调整。美国与印度的战略合作将继续升温,双方对"印太"接触的兴趣和能量也将不断放大,但节奏、程度和性质将受两方利害差异及其他外部因素的调节。从务实的战略利益出发,拜登政府有意改善美巴关系,而美巴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的阿富汗政策和印巴关系的稳定。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的目标不会改变,但拜登政府的政策选项与阿富汗及地区的不确定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脱节,新提"和平计划"仍受到挑战并会有所调整。这些区域性要素并非孤立发展,而是以多种方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影响拜登政府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基本面。  相似文献   

9.
王娟娟 《南亚研究季刊》2020,(1):1-10,108,I0002
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南亚战略的实施凸显出鲜明的特点:其一,整合南亚战略与印太战略,强调跨区域战略协调;其二,美国与阿富汗塔利班会谈并签署和平协议,贯彻基于条件而非时间表的撤军精神;其三,重视印度在美国南亚战略与印太战略中的"关键国家"作用;其四,希望巴基斯坦继续发挥"前线国家"和关键"第三方"的双重作用。未来,美国解决"阿富汗困境"之路既阻且艰,美印关系将更趋紧密而美巴关系则趋于平淡,美国整合南亚战略与印太战略的雄心不减,但将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此,建议中国与南亚共建"一带一路"以打造中国-南亚区域经济圈,发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辐射与示范作用,促动良性竞合的中印关系的发展,支持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的政治和解努力的同时做好美撤军后阿富汗内战再起的预案。  相似文献   

10.
中缅政治经济关系:战略与经济的层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目前来看,缅甸既不是中国的战略棋子也不是其经济枢纽。1988年后的中缅关系是不平衡的、不对称的,但是互惠互利的。两国的战略、经济关系是政治联姻性的。然而,缅甸连接南亚、东南亚和中国的重要地理位置具有战略和经济意义。缅甸是中国实现成为21世纪大国这一战略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对缅甸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仰光将不可能成为中国的战略卫星国。  相似文献   

11.
在影响美巴关系的诸多因素中,美国白宫与国务院之争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本文将分析美国白宫和国务院对巴基斯坦的认知和政策取向,然后再以1971年南亚危机期间白宫与国务院的分歧为例,分析其对美巴关系带来的影响,最后对美巴关系中的美国府院之争因素做出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大国关系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国际格局形成了互动效应。本文以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冷战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美俄中三国在南亚问题上政策的异同,展望这一地区大国关系的互动前景以及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巴基斯坦是南亚第二大国,由于长期与印度对峙交恶,每年都要进口大量军火,是南亚6国中仅次于印度的第二武器进口国。1973—1977年,巴主要武器进口额为6.22亿美元,占南亚进口总额的27%,为印度进口额的51%。1978—1982年巴武器进口额比70年代中期增加了242%,达到16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每年的武器进口额都保持在5亿美元以上。  相似文献   

14.
大国对南亚政治格局变化起深远的影响。如果说70年代大国对南亚地区发生影响最重大的事件是中美建交和中日关系正常化,那末,八十年代大国对南亚政治格局产生最深远、最巨大的影响乃是中苏关系正常化和日本的崛起。近年来苏欧局势变化,苏美关系缓和以及海湾危机亦将对南亚的政治格局起一定的影响。一、南亚将是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维持四十五年之久的雅尔塔两极体制正在被打破,新的多极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形成之中。近年来欧洲风云急变,东欧不少国家改变政治经济体制,德国迅速统一,美苏从对抗走  相似文献   

15.
王世达 《现代国际关系》2023,(7):124-142+146
近来,中国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巴基斯坦的大国外交出现明显调整,突出表现在巴基斯坦对美和对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巴美俄三角关系从巴美独大、巴俄弱小的绝对不平衡状态转向巴美下滑、巴俄上升的相对动态平衡状态。同时,巴基斯坦对印对华政策虽延续了巴印对抗、巴中友好的主基调,但也呈现出若干新变化与新趋势:虽然巴印关系总体紧张,但巴方积极管控危机,避免矛盾失控而引发战争和冲突;巴方一贯积极维护巴中友好关系,现阶段重点推进中巴经济走廊等务实合作。巴基斯坦本轮大国外交调整缘于内外多重因素:外部首推美国推进“印太战略”,同时乌克兰危机起到催化作用;内部主要源于巴领导层发生重大变动,以及国内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挑战,亟需外部尤其是大国支持以改善国内形势。迄今,巴基斯坦的大国外交调整已在全球和地区层面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地缘政治和安全影响,但限于国际局势、自身战略认知与国情制约,巴方运筹大国关系依然面临结构性挑战。  相似文献   

16.
2010年是国际局势跌宕起伏、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的一年:美欧关系明显改善,双方在地缘经济和地缘战略两大战线上的合作趋势强劲;美欧俄三边关系有了明显回升;中美关系进入新的战略磨合期;中国同日本、欧洲关系出现新的"不对称发展";中国周边国家政局恶化。2011年对国际局势的追踪与思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转移的趋势不可阻挡;全球财富结构和权力结构的分配出现前所未有的"分离状况";各国国内因素对外交影响作用日益明显;俄罗斯战略动向值得关注,美俄欧三边关系互动情况是重要看点;"中国崛起"正成为主导全球与区域战略格局演变和大国关系调整的重要因素。中美关系的稳定要"登高望远"。  相似文献   

17.
翟崑 《东南亚纵横》2010,(11):28-30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不断提升,东南亚成为中国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推进"和谐周边"建设的重地和示范区。一方面,中国成功地从"威胁者"转变为"合作者",负责任大国形象日益鲜明突出,并有进一步拓展深化的可能;但另一方面,随着当前中国快速崛起,各种制衡和挑战因素不断增加,中国的国家形象也有被国际舆论再次塑造为"挑战者"甚至于"威胁者"的可能。今后五年,中国应制定针对东南亚的国家形象塑造战略,在继续保持"合作者"形象的基础上,致力于塑造"成熟的战略合作伙伴"形象。  相似文献   

18.
克林顿对南亚三国的访问,提升了美印关系,加强了与孟加拉国的经济合作,并逼迫巴基斯坦军政府还政于民。以克林顿南亚之行为起点,美国南亚政策也从“平衡外交”调整为“重印轻巴”,通过提升美印关系;开展战略对话,拉拢印度,以期借重印度实现美在南亚和印度洋的主导地位,将南亚纳入其全球战略框架。一、历史回顾美国南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主要是根据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受美苏在南亚地区角逐的影响和制约,按不同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冷战时期,“拉巴抑印”。这一时期,东西方冷战,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激烈斗争。在南亚,苏联…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美巴同盟基础并不牢固,拉丹之死刺激美巴深层矛盾彻底暴露。经过相互指责的"口水仗"后,美巴逐步"修补关系",但其深层矛盾难以解决,未来美巴交恶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不过,鉴于双方共同利益依然大于分歧,美巴关系不会彻底破裂。未来美巴关系将继续在矛盾与合作中前行。长远看,美巴关系的走向取决于美对阿战略调整、美反恐战略的变化以及巴内部政局的变动。  相似文献   

20.
南亚是中国睦邻外交重点、和平崛起的西部依托带及边陲稳定与发展的联动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南亚格局进入大变革和大调整阶段,印度崛起、反恐战争、大国博弈等都对中国的南亚战略构成新的挑战。中国未来的南亚外交应多管齐下,稳中求进,以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大局,并带动南亚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