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三鹿奶粉事件"惊动了全世界,抛开就事论事的角度,不少学者已在拷问国家免检制度存在的合法地位了。本文将从公民权益、依法治国、国家职能的角度来探讨国家免检之非,以期国家在废止食品质量免检制度的基础上能够全面地废止国家免检制度。  相似文献   

2.
3.
受公私权二元对立及公私法二元划分的影响,禁止公权契约化被视为传统法治的基本原则。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权与私权、公法与私法不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呈良性互动和融合的发展趋势。因此,现代社会的公权运行逐渐采用契约这种私权行使方式,这一现象可被称为"公权契约化"。作为公权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干预权,采用契约方式来实现干预目的,对构建和谐社会、减少政府失灵及实现经济法的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巩固 《法学研究》2015,(2):115-136
从宪法与民法之别、权利与权力之别以及宪法第9条的完整表述来看,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公权性确定无疑.作为国家对于公共资源的一种“公权性支配”,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实质是对资源利用的“积极干预”权,内容在于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加以行使,并为这三种权力施加规范与限制.在实践层面,资源国家所有权只有衍生出以资源实际利用者为主体、以对资源物的合理利用为内容的私权性的“资源利用权”,才能真正形成资源利用秩序.日常生活中在民法层面使用的“国家所有权”的本质是“公共法人所有权”,其并非严谨的法律概念,其成立须一系列条件支撑,范围较窄,其与“宪法国家所有权”的区别是划分“国有私物”与“国有公物”的前提.资源国家所有权来源于主权但不等于主权,其为资源主权的积极行使创设权力载体和概念装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尹田 《法学杂志》2006,27(3):10-12
国家财产包括不能进入或者尚未进入民事领域的财产(包括为国家享有所有权的财产)与进入民事领域的财产两部分.国家通过投资或者拨款而进入国有企业或其他企业以及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财产,除公有物及公用物之外,国家即丧失其所有权,财产所有权归国有企业等私法人或者行政机关等公法人享有,国家享有投资人或者设立人的权益.国家所有权或者由宪法或其他公法直接创设,或者关涉公共利益,故其性质为公权而非私权,不具备私权特征且基本不适用物权法的具体规则.民法为私法,重在保护私的利益,公法领域的国家财产应由公法加以规定和保护,"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不应成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李洪祥 《法学论坛》2020,(2):141-152
鉴于家庭自治的局限性和私权与公共利益保护的迫切需要,国家干预家庭暴力有其必要性和正当性。目前国家干预家庭暴力的态度积极,但是部分干预方式差强人意。国家干预家庭暴力必须保证婚姻家庭内部规则的有效运行,应当秉承切忌法律万能论、尊重家庭自治和适当注意的基本原则,其具体干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维持家庭内部秩序、建立家庭自治的约束机制和适当增加强制性措施等。作为国家干预家庭暴力的典型例证,《反家庭暴力法》必须尊重家庭内部规则,建立家庭自治的约束机制,确保国家干预家庭暴力的适时性和有限性,这是《反家庭暴力法》有效运行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胡进 《法制与社会》2011,(28):7-8,15
公民具有普遍的法治理念,是依法治国的目标之一,而其前提为公民要具备强大的法律信仰,本文在对法治理念和法律信仰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以及形成这种现状的各种原因,尤其从意识形态领域对法律工具主义进行了批判,在培养情感和端正态度两个方面提出了在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驾驭和完善自我的内在需要,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最高目标。依法治国是建立在法治理念基础上的一种治国思想体系、治国原则体系和治国制度体系的总成,也是我国在长期治国实践中的正确选择。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依法治国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出发,国家审计应当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进一步提高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能,推动民主法治建设,保护人民和国家利益,切实履行《宪法》规定的法定职责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9.
顾名思义,法治即法律的统治。历史上存在过多种类型的法律,只有法治之法才能保障自由,这种法治之法主要表现为一些一般且抽象的规则。法治国家就是这样一种国家,它不仅是宪法的、分权协作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的、权力行使得以全面规范的,而且也是从立法和司法程序之合理性所确保的公平性中取得其合法性的。  相似文献   

10.
产品免检制度虽然带动了我国产品总体质量水平的提高,但其违背了法律效力的位阶性,是政府行政不作为的表现,为权力寻祖打开了方便之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应当取消对食品、药品类等产品的国家免检,对于其他产品的免检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产品免检制度虽然带动了我国产品总体质量水平的提高,但其违背了法律效力的位阶性,是政府行政不作为的表现,为权力寻租打开了方便之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应当取消对食品、药品类等产品的国家免检,对于其他产品的免检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知识产权与其他民事权利一样具有私权的属性。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区别于其他民事权利而有其特殊性,以致于有些学者在不否认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的前提下提出了知识产权的公权化理论,并试图用该理论来解释一些知识产权面临的新问题。知识产权的公权化理论是对私权理论的一种错误的解读,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不会也不可能改变或者会具有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理论的新发展;"依法治国"方略和"三个代表"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就的检验标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4.
石莎 《法制与社会》2015,(8):146-147
新时期我们要建设法治国家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基本路径是两个“坚持”,坚实根基是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义更为重大,它既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又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为加强法治国家建设应该把推进党对依法治国伟大事业的领导作为加强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将推进民主科学立法,完善法律体系建设作为加强法治国家建设的突出内容,把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作为加强法治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把用法治思维方式推进反腐作为加强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使得法治国家建设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与民法财产权不同,宪法财产权的意义在于厘定国家公权与公民财产权的制衡关系。我国因城建改造中进行的房屋拆迁而引发的权利与权力的紧张关系表明,对公民房屋产权构成最大威胁的其实就是国家公权,并且因为冠以了“公共利益”的名义而获得了正当性。因此,在我国房屋拆迁中,对公共利益的范围进行明确界定,在个人财产转化为公共财产时实行等值置换,并辅之以公正程序,从而削减大而不当的公权力当不失为现实之举。  相似文献   

16.
论法治国家的理念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丁以升 《现代法学》2002,24(1):21-25
人治与法治是在完全不同的理念氛围中生存的。中国社会要从人治步入法治 ,就必须实现由人治理念向法治理念的飞跃。这种飞跃是全方位的 ,其中较为根本、较为紧迫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由性善论转向性恶论 ,二是由国家优位论转向社会优位论 ,三是由恶法亦法论转向恶法非法论。唯此 ,法治国家才有其牢固的理念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论法治国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卓泽渊 《现代法学》2002,24(5):12-23
法与国家关系一元论既可能有利法治 ,也可能导致法治根本就无法建立。法与国家二元论下的国家优先论 ,可能使法成为国家的附庸而否定法本身。它在使法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和对国家的约束力的同时 ,也使法治失去了基本的立足点。在法与国家的产生上 ,二者在互动渐变中发展形成 ,没有先后之分 ;在法与国家的并存中 ,二者有着地位的差异。基于法与国家本身的特性 ,基于保障人民权利的价值期求 ,基于实现法治国家的理想目标 ,法律应当优先于国家。就法治国家来说 ,我们要建设的是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国家 ,而非形式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我们不能将法治国家与法治相等同 ,更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 ,相反 ,我们应当把法治的内容纳入法治国家的含义之中。法治国家与人治国家、专制国家、警察国家等非法治国家相对立 ,与宪政国家相联系。西方法治发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关于法治国家口号的提出也有百年的历史 ,现在重提并郑重确认它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 ,必然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法治将经由法治国家进而向法治社会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第一次鲜明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对于以前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9.
经济国家是指国家受经济属性的嵌入与公私融合的驱动,超越单纯的政治主权组织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因素与主导力量,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亦引发自身的组织及行为变革。于实践而言,经济国家的发轫与勃兴乃是中国经济和社会成功转轨的根本所在,中国经济法的成长也正是得益于契合了经济国家对法律调整的需求。于经济法学理论而言,经济国家的提出代表着一种以经济与社会实践为根本、以增强经济法学理论解释力为核心的实践性总论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