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是保障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方面负有神圣的职责。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每一个检察官应当深入思考、认真践行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牢牢把握好办案的“三个效果”、自由裁量权与监督制约机制、“严打”与“轻缓”的刑事政策、严惩与预防职务犯罪等四个方面的辩证关系,以此为抓手来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陈永峰 《人民论坛》2013,(7):196-197
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大批对理想孜孜以求的儒者,提倡仁、义、礼、治、信,并以其“德治”、“礼治”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及法律思想。古代法律实行“以礼入法”,无论是在立法、司法、执法还是在守法领域,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批判中借鉴儒家法律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黄本和 《当代广西》2009,(12):30-3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既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大力推进“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和生态省建设,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浙江的具体实践,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既是一种观念形态,又是一种秩序结构。古代中国在综合运用神、道、礼、法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大的法律控制体系;在“天、地、人”之间,王者通三;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和法律控制的效能建立在自然、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礼法结合最初表现为习惯法与国家法的结合,它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精神的凝聚,对于建构一个人际和谐的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法律控制机制给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和谐”与“合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一项历史性的战略选择。“和谐”源承于中国几千年的“合和”文化思想,了解中国传统的“合和”文化思想,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合和”:中华民族基本的价值观“合”,作为中华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侧重于本体论,指统一物由两或多方面构成。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海淀“十大创建工程”是我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响应中央和北京市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策,实现“新海淀、新跨越”战略构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8.
林晓斌 《新东方》2008,(2):44-45
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公证作为国际通行、由国家设立的用于预防纠纷、减少诉讼、促进经济交往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法律制度,担负着参与引导和规范民事法律行为,调控市场经济运行,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诚信的特殊职能,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法制保障和服务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依赖于法律制度的推动,必须借助于法治的践行。  相似文献   

10.
皋陶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皋陶是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圣”之一,史学界公认的“司法鼻祖”。皋陶文化尤其是其司法活动与法律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其中有些方面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提供了重要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1.
李雁红 《前进》2008,(1):25-27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和谐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所追求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正如周永康部长在甘肃调研时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次升华。”何谓“和谐”?在古希腊语中,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在中国古代典籍《易经》中,“和”是大吉大利的象征;在《尚书》中,“和”被用以描述家庭、国家、天下等系统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的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和”具有和谐、和平、和睦、和气等内涵,孔子曰:“君子和…  相似文献   

13.
张金康 《云南人大》2007,(1):16-17,27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在深刻揭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时.强调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一个十分美好的社会应该也是一个多元互动、合作互助、理性人本的社会,而这个社会目标的实现都必须有赖于完善的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全面有效调整。为此.作为一个立法工作者.就有了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依靠法律和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制定“良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谐社会既是理论又是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谐社会实践需要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导,和谐社会的理论同时又需要回到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检验。本期“实践探索”栏目我们组织几位专家、干部和企业管理者就此问题进行笔谈,以期对正在进行和谐社会实践的各级党政干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对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具体提出了“八荣八耻”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明确的道德标准和实践操作平台,也是我们残联组织和广大残疾人必须认真学习和奉行的道德条规。认识古代和现代社会的荣辱  相似文献   

17.
“我们看古代法制,一定要一分为二,看到它在具体历史中的合理性,……皇帝定法、法自君出第一个积极影响就在于它能修正、补充正律规定的不足,填补已有成文法的漏洞。”“皇帝对法第二个积极影响是皇帝给古代法律提供了合法性来源,给予了法权威的终极解释。”“皇帝对法第三个积极影响是圣王贤君的模范守法会带动整个社会守法观念的巩固,从而大大降低犯罪率和社会的不稳定性,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但是专制总是会带来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法的产生与存在始终是以皇帝的权力为归依的,这就使得大量的法律资源是为君主而耗费或服务于君主的”。“第二个问题即是存在‘权大于法’的问题,使得立法,尤其是司法断案带有某种随意性。”“再一个问题就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守法与毁法交替行进的怪圈”。“这本小册子,关注的视角是皇帝的司法。”“皇帝与法是历史上法制体系最精辟的概括,古代法制在方方面面都体现了这两者的关系。皇帝的断案是皇帝直接走上政法第一线,直接影响了法律的发展,展示了治理国家的‘治道’,它给我们提供了值得记取的历史经验,也留下了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8.
论和谐     
赵银邦  邢志强  杨矗 《前进》2006,(12):13-16
构建社会主义和偕社会,是我们党在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社会建设的新构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前不久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在今天已不光是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实践措施,也已成为社会性的理念和环境氛围。一句话,足我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的又一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思想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9.
说“和”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和”的观念源远流长,渗透到政治、道德、文化、艺术多个领域之中。“和”是中华民族人格理想、家庭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在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实践中,监督权是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职权,效果比较显著。但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对照宪法法律的规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有些地方人大监督还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