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1 毫秒
1.
卓进  邓睿 《学理论》2012,(27):138-139
孔子和谐教育思想以“仁”为源泉,以“中庸”为法门.其实践智慧表现为德智皆建的统筹教育、君子不器的全面教育、有教无类的人本教育、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学思结合的启发教育、寓教于乐的乐感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孔子精神如何与当代教育相融合.  相似文献   

2.
侯应寿 《学理论》2013,(14):39-40
在儒学开始有了些许复兴和有学者开始将孔子大众化之际,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一个做人标准君子之道。其中主要有四条准则: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做一个能合群和善于协调不同意见的人;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这对这现代生活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学赏析     
《侨园》2014,(6):44-44
【选自】《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相似文献   

4.
学问不管饱     
鲁哀公四年,孔子受困于陈、蔡之间,一度绝粮。时有西鄙野人负粮来见,对孔子说:“您老先生的年纪不算小了(孔子时年六十一岁),学问恐怕也是很大的,却仍不免于挨饿——学问之无用,可知矣!”孔子微笑着点头称是。 客人走后,子贡问孔子:“老师您曾教导我们,学问之道,可以齐民,可以治国,可以修身,可以立言——可您刚才怎么说它没有用呢?” 孔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他所说的‘有用’,不过是‘温饱平安’之谓也。学问又不管饱,我跟他说什么呢?” 子贡说:“然则学问就不可以用来干禄(求取功名利禄)吗?” 孔子说:“干禄的问题我过去讲过了(见《论语  相似文献   

5.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知”。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了解、理解之意。综合起来,孔子的“理解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克己知人。孔子一贯主张克制自己。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怒,不也是君子的品德吗?不仅如此,孔子还主张积极地去理解别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  相似文献   

6.
国学赏析     
《侨园》2013,(10):54-54
<正>【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选自】《论语·为政》【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评析】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相似文献   

7.
道《中庸》     
罗娟容 《学理论》2009,(2):60-61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精髓。中庸的真谛是和谐、适度与圆融。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庸”的思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走中庸之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相似文献   

8.
中庸思想与"一国两制"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一平 《理论探索》2006,3(3):25-27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孔子对世界万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中庸”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养料。正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脉渊源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解决现实政治难题的大思路。  相似文献   

9.
国学赏析     
《侨园》2016,(6)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子日:"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注释】(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的师道精神,源远流长。“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安贫乐道精神,“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躬身自省精神,“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刻苦好学精神,“有教无类、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敬业爱生精神,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德精髓,也是炎黄子孙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毛泽东书信选集》),笔者认为:孔子的中庸之道实际上是运用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来调节人类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度”的哲学。郑玄说:“中庸,中和之为用也”(《中庸注》);焦循说:“盖凡事皆有两端……而皆有宜,得所宜则为中”(《论语补疏》)这种理解是正确的。“至德”的“德”,乃全德之名,包括诸德,实与“仁”同义;而其所以为“至”,乃是“至宜”、最合适、恰到好处的意思,决非指顶点、极端,也不是折中、平均。这样,作为“至德”的“中庸”,就是内在的“仁”及其表现形式、“仁之方”。把“中”理解为“中和”,就成为一个表示立体动态的概念:它不仅要求横向的不左、不右、不高、不  相似文献   

12.
《诗经讲义》是茶山丁若镛奉正祖王之命“条对”关于《诗经》的八百问而作。茶山秉承《毛诗序》的“诗刺”说,同时深入阐发“风刺”皆“美刺”之论,将《毛诗序》关于“刺”的文学修辞引申为社会政治修辞,“美刺”成了“温婉礼乐”的政治谈话修辞格,“美刺”政治唯美化。茶山认为孔子作《春秋》,以惧乱臣贼子,而删裁成《诗》,则是昭示唯美的三代理想政治,君子是“唯美”政治的主体承担者,“一正君,而天下正”是君子之首务。茶山发挥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阐述君子之性在于“好贤恶恶”。君子之性具有单一性向,君子成性具有超越的指向。另一方面,茶山强调君子成性在于“平日之工,行之有素”,是生命实践的自然与自为,君子之工“知易,行亦不难”。在茶山,君子人格是超越指向与易行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陈伯怀 《民主》2008,(5):24-26
基础教育.中小学校长可谓职责神圣.影响重大。可以这么说,中小学教育是校长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实施的.校长的教育思路、办学思想、管理能力、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新时期,学校教育对校长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论语》中说,“君子道者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我想借用这三句话,来谈谈当好新时期的校长之“道”。  相似文献   

14.
《论语·卫灵公》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这几句话,是否可以当作如何讲故事的美学原则来理解? 不消说,《论语·雍也》那“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也是大家承认为文论的说法。那么,上引《卫灵公》中的几句话,是否可以当作文论来读?查阅了《论语正义》,觉得论者对孔子这句话的解释,和我的揣测并不冲突。解释云:“……故大禹善治水,而君子善导人。”所谓善导人,是指“欲其(受导者)自得之也”。我对“欲其自得之”一句很  相似文献   

15.
论孔孟的中庸之道孙实明中庸之道在孔子和孟子那里是道德实践达到义精仁熟之高境地的行为风范,也是实行道德的最好方法。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何谓“中庸”?《尚书·吕刑》云:士制百姓于刑之...  相似文献   

16.
孔子音乐伦理思想在其儒家思想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支撑和体现。究其产生的源头,音乐本身具备修身养性的“君子之气”,有着扬善弃恶的伦理功效,古代音乐在特殊的经济政治背景下又与政教礼制相通,具备了集中而有效率的伦理功用,而孔子的政治理想又需要传播载体和实践途径,由此为孔子音乐伦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相似文献   

17.
朱家慧 《学理论》2011,(29):53-54
目前,我国社会与经济均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群社会中的个体在精神层面上经历着伴随高速巨变时代产生的诸多困扰,这也使人群社会结构的稳定性面临极大挑战。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著述的《论语》用最朴素简洁的话语去触摸那至高的真理,指导我们怎样观人心、立己命,他教育我们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政党乃至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是要有一个明确的“道”,没有“道”就会迷失方向。明“道”是领导力的源头与核心所在,通过明价值所在之“道”、明愿景所向之“道”、明使命所归之“道”,给予人们行动的动力源泉,并引领他人一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胜梅 《理论探索》2013,(1):27-29,37
孔子认为取得富贵,改变既有的贫穷状况无疑要通过合乎道义的求富方式,这种义之富贵要求君子以仕得富贵、于善治之国得富贵并要合乎规制;在求得富贵之后,要“富而不骄”、“富而好礼”.孔子对贫富问题的认识启迪人们:要采取正当的途径来改变自己的贫穷状态,而且国家也要构建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来保障和促进人们的这种努力向现实转化.此外,还要通过教育和引导促使富裕起来的人们加强对社会的回馈.  相似文献   

20.
卞康 《学理论》2009,(17):177-178
孔子认为大多数人包括统治阶级内部犯上作乱、“放于利而行”的人都是“喻于利”的小人,需要付与献身精神“喻于义”的君子占据统治地位以制服他们,从而达到恢复周礼的目标。孔子关于社会需要担当道义的精英和大多数人由自身利益出发走向道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