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我国近现代史上,湖南算得上是一个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的地方。人材之脱颖而出,功在教育。自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以来,湖南的现代教育事业素称发达,这中间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教育家,这里向大家介绍的是长沙杨昌济先生。杨昌济一生教书育人。他应过科举,中过秀才,后来又进书院学习,并出国留学十年。他一直以教书为业。教过蒙馆(私塾),也教过中师、高师和大学,并筹备创办湖南大学,形成了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象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罗学瓒、陈昌、张昆弟、何叔衡、肖三  相似文献   

2.
1918年8月15日,26岁的毛泽东,第一次走出三湘大地,前往古老的都城北京.两个月之前,刚刚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的毛泽东,收到原一师教师、现任北京大学哲学、伦理学教授的杨昌济先生的来信.在信中杨先生希望毛泽东进北京大学深造,号召湖南新民学会的成员赴京,参加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发起的、以“勤于作工、俭以求学”为宗旨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收到杨先生的信后,毛泽东与新民学会成员何叔衡、蔡和森等10余人,在一师附小陈赞周、萧子暲(即萧三)处开会.他们赞同杨先生的主张.一致认为新民学会成员  相似文献   

3.
谈到《蝶恋花·答李淑一》词的历史由来,还得从青年毛泽东说起。 1913年春,毛泽东考进长沙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次年秋,第四师范学校并入第一师范学校。在一师,他成为杨开慧父亲、该校伦理学教师杨昌济的得意门生。毛泽东、蔡和森和同学们经常到杨昌济家登门求教或聚会。杨昌济和李淑一的父亲李肖聃、柳直荀的父亲柳午亭都是湖南的知名学者,三家交往颇深,时相往来。因  相似文献   

4.
乐英贤 《湘潮》2021,(1):30-31
蔡和森与周方两家,已整整交往了四代。2020年5月14日,蔡畅的外孙李勇与周方的长孙周乐国,参加在湖南省双峰县召开的"蔡畅同志生平思想研讨会"。两人相见,格外亲切,翻阅珍藏的史料,回顾先辈的革命友谊和感人的过往轶事,无不令人感怀。1915年5月,周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同年秋,蔡和森由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跳级升入该校,与周方、邓中夏同编在乙班。  相似文献   

5.
湖南一向被称作人杰地灵之地.自辛亥革命之后,就产生了如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李富春、蔡和森、向警予、邓中夏等一批对中国革命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领袖人物.在开国将帅中,湖南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相似文献   

6.
班松梅 《前线》2014,(12):125-125
<正>生于湖湘,燎原神州,光照千秋。岳麓山下的滔滔湘江,开启了一代伟人的宏大视野。1914年秋,毛泽东考入长沙的湖南一师,结识了杨昌济等名师,接触到《新青年》杂志和胡适、陈独秀的启蒙思想,并与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结为好友,从此点燃了一腔报国热情和革命情怀。1918年,从湖南一师毕业后,毛泽东循着杨昌济的足迹来到北京,得到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的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1919年,乘  相似文献   

7.
《北京支部生活》2006,(1):21-21
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中国共产党对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认识是逐步明确与加深的。邓中夏、李大钊、蔡和森、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等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1923年1月18日,蔡和森撰文,认为工人阶级“在中国社会上已成为一种新势力”,“是解救全中国人民之革命的真势力”。1925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把确  相似文献   

8.
《世纪桥》1994,(Z1)
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有四位老师对他的思想和业绩有过重要的影响和帮助。首先是杨昌济先生,即杨开慧同志的父亲。杨先生教伦理和哲学。毛泽东学问渊博,中西哲学无所不况,是与杨先生的早年教育分不开的。其次是袁吉六先生。他是湖南保靖的举人,在第一师范教书多年,写得一手好字,作得一手好古文。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能写古文。乃得力于袁吉六先生.”第三位是徐特立先生。他是我国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前辈,是杰出的革命家、教育家。在1937年庆贺徐老60寿辰时,毛泽东宣读了热情洋溢的祝寿信:“你是我二十年前的…  相似文献   

9.
这本书没有孤立地写毛泽东,而是坚持将毛泽东放在一个群体里进行比较研究,将他的思想与同时代的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周恩来、邓中夏等人的思想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既很好地揭示了毛泽东在思想理论上的独创性建树,又很好地揭示了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理论上“群流并进”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10.
《湘潮》2020,(6)
正图片说明:湖南第一师范是一所治学严谨、师门昌盛、育才有方、人才辈出的学校。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这里求学、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达数年之久。在一师,杨昌济、徐特立等进步师长的教诲,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如饥似渴地学习,刻苦地锻炼体魄和意志,坚持冷水浴、  相似文献   

11.
邓中夏     
“莽莽洞庭湖,五日两飞渡。秋水含落辉,彩霞如赤柱。问将为何世,共产均贫富。惨淡经营之,我行适我素。”这是邓中夏1920年9月到湖南宣传马克思主义,经过洞庭湖时写下的《过洞庭》一诗中的著名诗句。当中国共产党还处于襁褓中的时候,这位北京大学学生已抱定共产主义信念,并为之奋斗了。作为我党的创始人之一、早期著名工人运动领袖和党的理论家,邓中夏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杰出贡献。邓中夏,1894年10月出生在宜章县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过旧学教育,1915年考入湖南省高等师范中文专修科,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他一心攻读古书,幻想通“古”入仕。但是北京大学蓬勃兴起的新文化、新思想,使邓中夏顿时觉醒过来。他冲破封建思想的禁锢,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斗争,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18年春,在俄国十月革  相似文献   

12.
邓中夏与北京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中夏,即邓康,又名邓仲解。一八九四年生于湖南宜章邓家湾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一九一七年七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又转入哲学系,一直到一九二三年四月,在北大求学近六年时间。这个期间,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正处青春年少的邓中夏思想迅速转变发展的时期。因此,我  相似文献   

13.
蔡和森(1895-1931),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原名蔡林彬,字润寰,号和仙,笔名和森、振宇(与向警予合用)、H.S、和生等.生于上海工厂,长在湖南农村.13岁起作乡镇杂货店学徒3年.1913年入长沙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同学毛泽东结为相知.1915年秋转学省高等师范学校,入专修科文学部,与邓中夏同学.  相似文献   

14.
《恰同学少年》开播以来,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该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背景,再现了毛泽东、蔡和森、杨开慧、陶斯咏等一批优秀青年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细节,展现了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情怀,同时还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本刊特编发“毛泽东和他的老师们”,以求让读者能够进一步思考“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张际春     
张际春,又名晓岚。1900年12月20日出生于宜章县笆篱堡永福局(现天圹乡罗轸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8岁开始入私塾,15岁高小毕业,17岁考入县閤邑高小。1919年8月,他在县閤邑高小听了从北京大学回乡的邓中夏有关五四运动情况的介绍与演说,深受启发。1920年考入衡阳省立三师。其时,湖南革命运动兴起。张际春在这种时代潮流的推动下,逐步觉醒。他阅读了《新青  相似文献   

16.
《湘潮》2021,(5)
正邓中夏,1894年10月出生,湖南宜章人。1915年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转入哲学系学习,1923年毕业。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曾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任北京学生联合会总务干事,参与火烧赵家楼的行动。1920年3月,在李大钊领导下,与高君宇等人发起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年10月,参与创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邓中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十五、身体力行尊行老,劝得含之学父亲行老是毛泽东对章士钊的尊称。章士钊字行严,湖南新化人,生于1881年。章士钊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清末曾任上海《苏报》主编,鼓吹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后,先后担任过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也曾任过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教育总长。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他与毛泽东发生过一些不寻常的关系。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在湖南领导五四运动和驱张运动时,就给章士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的岳父杨昌济与章士钊是很好的朋友。杨昌济在逝世前,曾郑重地向章士钊推荐了毛泽东和蔡和森。章士钊…  相似文献   

18.
湖南不是近代工业发达地区,但是湖南工人阶级却异军突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人运动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这主要归功于中共湖南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扎实工作。邓中夏在《中国职工运动史》中指出:“1922年,湖南工人运动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猛烈地开展了起来。”特别是1922年9月,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并取得胜利,更是影响全国,震惊全国,“大引起社会之注目”。  相似文献   

19.
《湘潮》2020,(5)
正本书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充分展现了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为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的现实主题。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与章士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 0年 ,毛泽东急需一大笔钱去筹备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和资助一部分革命同志去欧洲勤工俭学 ,他想了多种方法也无法筹措够。情急之下的毛泽东想起了湖南老乡、岳父杨昌济的同事好友章士钊先生 (字行严 )。这位章老先生乐于助人 ,在社会上颇有威望。毛泽东找到章士钊后 ,恳切地说 :“先生 ,有一批有志为国的湖南青年人想到欧洲勤工俭学 ,需要一笔不小的款子。一时 ,我们无法募集到这么多钱。我们这些湖南后辈想请先生帮忙。”正坐在书桌前的章士钊 ,虽清瘦但精神很好 ,听了毛泽东的话后 ,略微沉吟了一会 ,说 :“要多少 ?”“最好是两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