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正声 《政策》2006,(1):4-11
一、正确认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十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求实创新,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实现了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三年有明显变化”的奋斗目标。在实践中我们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湖北的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些好的发展思路和共识,在“十一五”时期要继续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纯良 《春秋》2009,(4):54-54
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发表意见,寻找中华思想文化之核心和灵魂。有的说是“和”,有的说是“仁”、“仁爱”,还有的说是“礼”、“中庸”。但是,“根”的含义更准确些。从公元前21世纪的中华圣贤之人大舜身上,明显看到了这个根—和、善,我认为这就是中华优秀思想文化之根。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是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与前十个“五年计划”明显不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由“计划”改成了“规划”。虽然字面上仅一字之差,但折射出的内涵丰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两个论断共同的历史观基础和历史经验基础 ,及其在内容上的内在一致性。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 ,反映了两代领导集体之间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反映了本世纪最后二十多年历程中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胜利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5.
谈谈“问题”与“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曙光 《湖湘论坛》2008,21(4):83-85
“问题”与“理论”,总是难分难解地“纠缠”在一起。“问题中的理论”是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中所蕴含的理论问题;“理论中的问题”是属于理论研究范围内的问题。“理论中的问题”只有来自于“问题中的理论”才是现实的;“问题中的理论”只有提升为“理论中的问题”才是深刻的。真正的理论是源自“问题”的理论。围绕“问题”而发展是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准确捕捉和回答时代性“问题”是理论发展的根本途径,任何理论的发展史集中表现为问题史;离开“问题”的理论,就变成了书斋之中的幻梦,时代之外的遐想,世界之外的独白,注定缺乏关照现实的力量。当前要重建以“问题”为中心的学术生态。  相似文献   

6.
《时事资料手册》2004,(2):103-104
最近一个时期,围绕香港政制发展问题,出现了某些片面理解、甚至有意曲解“一国两制”的错误认识。如在治港者行列中,有少数人从事与其身份不符的活动;在试图加入治港者行列的人中,也有少数人的言行明显背离爱国爱港的要求。有人参与领导旨在否定宪法、颠覆中央政府的政治组织;有人参与有“台独”背景的活动;有的人借推进民主之名,支持甚至引入外部势力干预中国及香港特区内部事务。为帮助读者了解香港政制发展问题,进一步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本期特刊登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7.
资本主义为何还能继续发展?它还会走向社会主义吗?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把科学的钥匙。二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相继出现,既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又推动了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正是“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8.
赵卓煜 《理论月刊》2007,4(2):41-43
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恩格斯提出了“合力论”思想,让史学理论界深深折服。但这一宏观理论对构成“合力”的基本力量未作深入具体分析,成为史学理论界积极研究探索的遗留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是对恩格斯历史发展“合力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是对我党80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的集中概括。“三个代表”最突出、最深刻的内涵是把党的建设放到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从经济、政治、化三个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推进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0.
刘鹏 《长白学刊》2002,(2):83-85
“一五”时期以156项重点工程为核心的西部地区建设和“三五”时期开始的以国防工业为重心的“三线”建设,是在毛泽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新中国历史上对西部的两次大开发。这两次开发,对于促进中国工业化建设,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由于认识和时代的局限,两次开发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回顾两次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今天正在进行的第三次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何小霞  武夷樵 《前沿》2004,3(5):3-5
在改革开放中 ,为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 ,全面启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然而 ,市场经济又强化了单纯经济增长观念的影响。面对“第二次现代化”的挑战和现代化深入发展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邓小平理论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小康社会建设中 ,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十五”时期,是通辽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5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阶段。5年来,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个主题,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力拼搏,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在许多领域都实现了新的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总量翻番,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5年来,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  相似文献   

13.
肖旭明 《政策》2008,(8):29-31
近几年来,恩施州委、州政府把对外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招商引资,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地“引进来”、“走出去”,取得了明显成绩。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恩施州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前进》2009,(8):58-58
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坚持“规定动作”高标准、“自选动作”创特色,紧扣本县实际,突出实践特色,扎实推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学习实践活动成为推进洪洞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规划建议所提出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的重要论断,内蕴着从“十一五”开始,科学发展观将由理念指导层面推进到实践操作层面。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是科学发展观在实践操作层面的集中体现;是党和国家准确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理性选择。它需要在“适度”、“和谐”的基点上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并坚持“六个必须”。  相似文献   

16.
为先进生产力服务是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物质基础 ;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服务是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 ;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是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新时期统一战线只有以“三个代表”为旗帜 ,把人心、智慧和力量凝聚在这面旗帜下 ,才能有“位”有“为”。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强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的发展观。“三个面向”重点指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立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审视中国的现实和发展问题,其强调的核心是要在开放的系统中确立发展的定位、在比较的选择中定位发展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说,“三个面向”的思想理论,与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都是以人类文明的视野对中国现实和发展问题的观照,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坚持“三个面向”,落实“三个代表”,这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必然的实践选择,更重要的在于,这是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海南特区20年发展战略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南经济特区从建立开始,就对未来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勾画了宏伟蓝图和战略远景。在“小政府、大社会”的总体构想下,海南特区发展战略的演变与经济特区经济发展都经过了几个阶段,从最初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发展战略,到“八五”计划的制定与修改,到“九五”的“一省两地”等战略性的调整,到“十五”提出的“四大战略”,到“十一五”的全面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系列发展战略的提出,使海南经济的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不同时期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以及人们认识上的不足,造成经济发展战略在一些关系海南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点上存在一定的偏差,错失时机。因此,对于各种关系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在形成过程中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9.
罗保铭省长在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描绘了海南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体现了一股求真务实之风。 报告“真”在哪里,“实”在何处呢? 其一,报告没有别出心裁地提“新”口号、贴“新”标签,而是遵循了海南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经过几届省委、省政府努力探索形成的符合省情的发展思路,毫不动摇地予以坚持。  相似文献   

20.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支撑。“志存高远,澎湃驰翔”的“大东精神”的塑造和培育标志着“大东人”对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自发的追求走向了理性的自觉,走向了文化的自觉。“大东人”的文化自觉体现在“大东人”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以“大东精神”统领和支撑大东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文化力提升经济力,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市民族工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体现在“大东精神”塑造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