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与此相适应,我国的法治体系也应该跟进,甚至应该走在民主建设的前面.从总体上看,我国法治体系还不能满足民主政治的需要,很多制度空间有待改革和完善.以立法和监督体制、司法体制、行政体制为中心的法治体系建设应该协同并进,因为它们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如果仅仅是单一领域内的改革.其最终结果往往会有违改革设计的初衷.  相似文献   

2.
李焱 《公安学刊》2009,(2):45-47
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警察权是指国家宪法、法律赋予警察机关执行警察规范、实施警务活动的权力。警察权在本质上具有强制性和扩张性,由于相关机制不健全以及体制上的原因,致使警察权在实施过程中尚有不协调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以法治的理念审视警察权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司法立法模式在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泽 《求索》2011,(12):149-151
司法立法模式在中国法治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是司法制度改革中司法与立法交叉、衔接的重要环节。这种模式在中国法治实践中一定范围地存在着,但它的价值尚未在理论界获得合理的认同,面临着很多困境。但是,中国的社会发展、法治建设都为司法立法模式的存在、实践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法治秩序的建构过程中应超越困境,推进中国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民主、法治以及对权力的监督来治理不公平和腐败等问题,建立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民主与法制》2013,(8):24-25
1.警惕法官职业“泛公务员化”九论是何种原闲造成法官从政,都可证明一点:法官的交流、选任和占升模式越来越像公务必,尤其是现今,越来越多的法官,无论资历深浅都向党蚕政府靠拢,法竹群体正住“泛公务员化”。  相似文献   

6.
《人民政坛》2010,(6):36-36
葛洪义在《中国法学》2010年第2期载文《法治建设的中国道路——自地方法制视角的观察》认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是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展开的,经济建设中的计划与市场、政治建设中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利益分配上的国家与社会等三个问题是决定中国法治道路的关键问题。计划与市场的区别从政治的角度看,首先是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中国的政治权力制约体制不是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推进的,而是在中央层面的党政之间以及通过制度化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推进的。  相似文献   

7.
多维面向的中国法治道路理论有自身的缺陷。基于法治的核心要义和适度的建构立场,可以从权力分解的角度探寻具体的法治道路。借助司法权威确立规则之治和经由法律人之治实现法律之治,是"司法中心主义"的法治进路构想;规则之治与社会治理的冲突,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的矛盾,是其内在缺陷。行政法治化,有助于推动公民启蒙、控制权力膨胀、促进规则之治,从而化解中国法治建设的内在矛盾,是中国走向法治的先导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9.
入世与“法治中国”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O的加入无疑为建构“法治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WTO时代的政府应当是“法治政府” ,WTO时代的中国应当是“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10.
理念是执法的第一要素,文章提出构建法治中国需要检察机关深入思考自己的法律监督理念,阐述了在推进司法改革中,牢固树立与法治中国相协调的法律监督理念,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对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坚强司法保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厘清法治的对象问题是当前我国推动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在"法治国"的概念中,"国家"是法治的当然对象,在当代中国全面依法治国提出的国家、政府、社会三大对象中,法治"国家"是关系全局的重中之重。分析"国家"的本质可知,权力是"国家"的真正核心。作为法治对象的"国家",根本任务是将来自于人民的权力经由人民制定的法律实现权力的法治化,即:将权力的设定、赋予、行使、监督等权力运行全过程都纳入法治之下,以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法治程序治理权力及与权力相关的事务和问题。  相似文献   

12.
警惕“法治割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羽 《人大建设》2004,(3):23-24
近年来,法院执行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了司法工作中的痼疾,这里除了行政的地方保护之外。司法的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现象也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形成了“法治割据”的局面、“法治割据”的实质,就是司法权力地方化。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中央的权威和国家法律的尊严,据调查,相当多的法院认为,凡是跨区域的案件委托外地执行的。一般都很难执结。有的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企业,甚至规定本地法院不能受理本地欠外地债务的案件,也不能协助外地法院执行本地财产。据浙江省绍兴市中级法院对近几年辖区内一批久拖不决的执行案件的分析,发现这些案件基本上涉及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其他行政机关或与其有关的企业,其中涉及乡镇政府和其他行政机关的占到近一半。司法权力地方化现象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司法机关的高度警惕,一旦让“法治割据”形成气候,我国日益完善的法制建设将前功尽弃,各地的司法机关就会“诸侯割据”,烽烟四起,安定团结的局面将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律师与法治     
<正>最近,越来越多的民众对律师充满了不信任甚至敌意,尤其是在李庄案发生之后,很多人更是将律师看成是贪钱捞人、戕害司法的无良之徒。毋庸置疑,我国的律师界良莠不齐,一些律师缺乏职业操守甚至违法执业,但是,如果由此而贬低整个律师界乃至走向律师虚无主义,不仅对行为端正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在新形势下.如何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提升法官队伍素质,如何促进公正司法?8月8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何鸣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15.
<正>一场维权者对法官的个案式"复仇",却将沪上法律界最受人尊崇的群体置于舆论漩涡,也将活跃多年的司法掮客现象放到聚光灯下。法官究竟需要怎样的职业伦理约束?法官的道德与司法正义之间存在什么关联?法治征途上的人们该对法官职业抱有何样的角色期待?法官又该如何拯救这一份濒临危机的职业荣誉?发生在上海的法官集体嫖娼一案,带给法官群体难以修复的形象裂痕同时,引发出一道道兹事体大的法治论题。为什么不能容忍法官堕落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与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 ,实行依法治国的艰巨之处不在于法制的构建与实施 ,而在于能否彻底清除封建“人治”思想残余 ,形成依法治国的公民意识。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是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我国政府主导型法治建设模式所决定 ,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如何 ,将对我国的依法治国进程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 ,当前领导干部应主要树立四种法治意识 :即法的权威意识、有限权力意识、公民权利本位意识和尊重司法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杨佩 《协商论坛》2015,(3):15-16
法治的生命在于实施,依法治国的功效在于实践。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聚焦"法治"也自然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鲜明特点,并引发住豫全国政协委员们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委员法治提案今年较"流行"3月1日,在前往北京参会的列车中,委员们热烈地交流彼此的提案内容。在他们的交流中,记者发现,今年关于法治方面的提案比较"流行"。  相似文献   

18.
纪欣 《台声》2014,(12):53-53
<正>受到岛内各方关注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于10月底在北京落幕,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宪法实施、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等等。其中第七条第六项涉台部分包括: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完善涉台法律法规,依法保障两岸人民关系、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增进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迈向法治中国的重要里程碑。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并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  相似文献   

20.
法官员额制改革催动着我国法院内设机构的优化调整,而基层法院审判团队建设作为配套措施具有显著作用。基层法院审判团队建设是构建以法官为核心,法官助理、书记员为辅助的新型审判权运行模式。其不仅旨在解决层级管理制度影响审判独立性、案件呈报审批制度致使责任主体不明、传统审判庭不利于审判团体作用发挥的三大表征问题,还蕴含着内部去行政化、缓和人案矛盾和加快法院内设机构改革的价值取向。团队人员匮乏、基本定位与权责划分不清、现有法官考核模式不匹配是基层法院审判团队建设的三重困境,可通过探索多层次的审判团队模式、拓宽审判辅助人员的来源渠道、完善法院绩效考核模式予以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