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其所长     
说到用人,清人顾嗣协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历险用马,耕地用牛,这个尽人皆知的常识,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迪:这就是用人要用其所长。  相似文献   

2.
高深 《今日浙江》2013,(11):64-64
用人要能容人。尤其是对一些改革者或有一技之长的人,在性格、个性方面表现出来的"短板",要持宽容态度。《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说:"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对这个问题说得最透彻最明晰的要属唐代陆贽了,他说:"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时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对那些敢为人先勇于探路者,要宽容和高看,特别是那些优点缺点"两  相似文献   

3.
清代诗人顾嗣协有一首《杂兴》诗 :骏马能历险 ,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 ,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 ,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 ,慎勿多苛求。客观事物各具所长 ,也各有所短。俗话说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世界上全才极少 ,甚至没有。绝大多数人具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长处 ,同时又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短处。应该善于发现并利用别人的长处 ,做到以长补短 ,扬长避短。爱因斯坦在赞扬牛顿善于扬长避短的时候说 :“他不难了解什么是他所能证明的 ,什么是他所不能证明的 ,这是他天才的一个标志。”爱因斯坦本人也是如此 ,他说到 :“在数学和物理学…  相似文献   

4.
选拔人才说     
我们欲成一番大业,当有求才之诚,识才之能,爱才之德,用才之道,容才之量,育才之法。选拔人才,要扬长避短,切忌求全责备。“人才之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特别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人才趋向专业化的状况愈加明显。“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天下无不弃之士”。因此,选拔人才,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选拔专才。中国共产党的“七大”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时有三个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不要求每个中央委员通晓各方面知识,但要求中央委员会通晓各方面知识”。据此选出的七届中央委员,荟萃了各地各类优秀…  相似文献   

5.
清代诗人顾嗣协有一首《杂兴》诗: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客观事物各具所长,也各有所短。人才也一样。每读柳宗元的《梓人传》对此都有点体会。文中记载一个非常有本领的木匠,他连自己家的床腿坏了都不会修,还要请别的木匠帮忙,可他善于估算木材,审查房屋的规模,善于指挥工匠干活,没有他,连一间房屋也造不出。由此悟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世界上全才极少,甚至是没有的。绝大多数人具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长处,同时又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短处。用人者应善于发…  相似文献   

6.
《精神文明导刊》2012,(9):54-55
【原文】将欲取天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也,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不敢以取强焉,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勿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恢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则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安者寿。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相似文献   

7.
用人撷言     
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   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用错一个人,挫伤一大群。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公道正派用人,用公道正派之人。   德才兼备成大事,有才无德会坏事,有德无才会误事,无德无才干不成事。   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必须先是好人。   用人,凭实质,论能力,重公论,一把尺子量长短。   用人如器,各取其长。   用人,避“将才”之短,扬“帅才”之长。   用人,就要用那些热爱祖国的“忠才”,为民做事的“干才”,兴邦建业的“命才”,清正廉洁的“仁才”,识时明理…  相似文献   

8.
梅德高 《理论月刊》2003,(11):F002-F002
孟子生当乱世,其时诸侯混战,民不聊生。他清醒地认识到,德治并不简单意味着道德教化,而是首先要施行仁政,以德惠民。孟子认为,以德惠民并不是君主的恩赐行为,而是关系到其统治存亡的治国措施。就君民关系而言,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政治成败而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施行仁政必然得到民心,“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就社会和谐而言,民众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和财产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民众若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本无法接受治理和教化,“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实施以德惠民的具体措施,一是制民之产,使民众有维持生活的能力,“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二是使民以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三是省刑薄税,“省刑罚,薄税敛”,“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四是善养孤寡,“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  相似文献   

9.
《群众》2014,(11):71-71
<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夫前车覆,后车戒;前事之失,后事之鉴。清廉是政治之本,腐败是亡国蠹虫。已为而悔,莫若早戒;患至而忧,不如预谋。治天下国家,心本诸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国家者,无之。居官之所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俭。洁廉为心,忠信为仗;文章在册,功德在民。劝君为官一身清,留得身后政声明。  相似文献   

10.
避短与扬长     
反之,若不辨长短,甚至舍长用短,必然是一害人才,二害事业。诸葛亮误用马谡而失守街亭就是个典型。马谡是个智囊型的人物.街亭之役,诸葛亮却让他披坚执锐当“先锋官”,结果痛失街亭,使蜀汉局势急转直下。对此。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批评诸葛亮误用马谡是“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犯了“裁之失中”的错误。这个批评很中肯。  相似文献   

11.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古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用“和”阐发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管子:“畜子以道,则民和”;老子:“知和说曰常,知常曰明”;孔子:“礼之用,和为贵”;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旬子:“万物各得其和为生”;《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表达了世界万物万事都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在事物不同要素中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相反相成。“和”包括和谐、和睦、和平、和善、和…  相似文献   

12.
朱元璋于公元一三六八年建立明王朝后,采取许多措施革除元朝弊政,恢复和发展明初的社会经济,使明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这一切均与朱元璋的选用人才分不开。朱元璋选用人才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唯才是举”、“量才而用”。朱元璋曾对中书省言:“任人之道,大小轻重各适其宜,若委重于轻,是以棋桷而为梁栋;委大于小,是以钟庾而盛斗筲”。并强调用人的关键在于人尽其才,量才而用。朱元璋说“人之才有长短,亦犹工师之艺有能否,善攻木者,不能攻石,善斫轮者,不能为舟。若任人之际,量能授官,则无不可用之才矣”。为了真正做到各尽其能,以才用人,元璋主张选才用人条件不能太苛刻。他对负责选拔官员的吏部云:“良工琢玉,不弃小  相似文献   

13.
李贽在《初潭集》中记载了齐桓公“举火求贤”的事。说的是:齐桓公将要任用宁戚,大臣都争着进谗,劝阻。齐桓公用这样一句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话回答:“患其存小恶,以其小恶,而忘其大美,此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于是连夜举火召见宁戚并“爵之为卿”。这则故事说明了齐桓公善于识才,懂得用才。齐桓公的做法是有现实意义的,也是符合  相似文献   

14.
六、性生活养生——人之大欲,适可而行(一)欲不可禁,思无邪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南怀瑾先生解曰:“所谓饮食,等于民生同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孟子》告子曰:“食色,性也。”孔门大儒公开承认“性”的合理性在其当时是极难能可贵的。人的性欲乃本性使然,是正常的生理需求,“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之偏之谓疾”,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故“圣人不绝和合之道”。南怀瑾先生更能通圣人之心:“读《诗经》的第一篇,大家都知道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么他(孔子)把文王——周朝所领导的帝王国度中,男女相爱的诗列作第一篇,为什么呢?人生:饮食男女。形而下的开始,就是这个样子。”孙思邈直曰:“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  相似文献   

15.
一 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周敦颐十分注重道德教育的目的。他认为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为封建社会培养圣人、贤人。他在《通书·志学》中说 :“圣希天 ,贤希圣 ,士希贤。”周敦颐竭力主张圣人在位 ,由圣人作一国的领导人。他说 :“以仁育万物 ,以义正万民。”①凡一国的领导人都要修圣德 ,纯其心。周敦颐指出 :“天道行而万物顺 ,圣德修而万民化。”②“仁、义、礼、智四者 ,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心纯则贤才辅 ,贤才辅则天下治。纯心要矣 ,用贤急焉。”③ 在周敦颐看来 ,心纯能得到贤才的辅佐 ,有了贤才的辅佐就能平天下 ,因此 …  相似文献   

16.
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兴衰进退,无不与用人息息相关。任贤则兴,用佞则衰;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亡。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人才使用史。 我国最早的人才概念,出自《诗经·小雅》中的"菁菁者我,采育林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诗中用茂盛的生命来比喻茁壮成长的人才,这是我国"人才"(古时"材"才"通用)一词见之与文字的最早记载。其后,中国人才思想随着历史演化而进步,用贤经验随着时代进步而丰富。  相似文献   

17.
昔读苏东坡“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①、“老夫聊发少年狂,……酒酣胸胆尚开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酒句”,尚以为苏氏乃兼具“晋人酣醉,放浪形骸”、“唐人酣醉,豪气逼人”之豪饮狂徒焉。俟读毕其两千余则诗词,方觉东坡酒韵乃儒雅。其酒风、酒气之高,今人不及也!欣然获此小悟,鉴证有三矣。一曰,“空杯也常持”。东坡酒量甚微。引其己言,即:“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酒量弗宏却日日“引壶觞以自娱”,此颇具清韵雅趣哉。且听东坡把盏自娱之喋喋:“天下之好饮,无在予上者”、“吾饮酒至少,常以…  相似文献   

18.
<正> 词作为诗的一种体式,由于格调的局限,它表现的内容,远不能如诗之广泛,只宜于抒情写景,而抒情亦须有一定的节段,也不能如诗之恢弘,但却能获得高度的思想意义。感情的价值和意义有大小轻重,从男女、朋友、兄弟以至国家人民,下及山水动植,都是感情抒发的对象。而词由其产生和作用,它抒情的性质由来似乎只宜于男女间的悲欢离合,李煜致痛亡国,而系念的只是个人生活命运,总算使词的表情越出男女畛域至东坡纳其学识才力于词,但因所处时代大体安定,无重大变故,其词中表达的范围虽广,而意义亦止寻常,其重要贡献在于“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  相似文献   

19.
一《论语·卫灵公》中记孔子言曰:“君子谋道不谋食”。此言君子,士人之谓也。“谋道”与“不谋道”遂分别成为当时和以后士人沉重使命的表征和修身养性的禁忌。“谋道不谋食”说,至少包孕了四层含义。一为“士志于道”,士应以建道为己任,谋道是士人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核心,故“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二为“忧道不忧贫”。士人以道的发展为安身立命之基,贫不足忧,而天下失道则堪重忧。故要“笃信善学,守死善道”,不能因谋食果腹之需而置道之有无于不顾,“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贫贱不能移”则是这一思想的归  相似文献   

20.
刘邦的人才管理历来为人所称颂,难能可贵的是,他不避讳手下的人比自己强。刘邦取得天下以后,一次问功臣、将相们:“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刘邦听完各人的回答后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只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