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1994年4月21日,深圳福田区词堂村2号301房发生一起抢劫杀人案。在现场提取案犯用过的透明茶杯上面留有两个无色汗液指纹.普通光下,指纹反差微弱,并在指纹处形成强反光带,同时指纹纹线受到茶杯上凸起的彩色图案的影响,应用普通照相法,难以拍摄纹线全部细节。由于玻璃对紫外线表现为吸收特性,因此在紫外线下,载体玻璃杯和指纹纹线将形成不同的亮度分布,有助于消除反光带的影响,提高指纹纹线的清晰度。我们采用紫外反射照相技术成功拍摄了茶杯上的汗液指纹,经分析、比对确认为案犯李炳文指纹。拍照方法如下:一、器材1…  相似文献   

2.
一、绪论1996年4月3日,广州市某区辖内一户居民家中发生一起撬门入室盗窃案。技术员勘查现场时在犯罪分子触动过的洋酒玻璃瓶上,发现一枚汗液指纹,用银粉刷显后直接用照相方法提取。同年9月16日,派出所送来两名收容人员的十指指纹捺印祥本,要求鉴定。现场提取的指纹(下称检材指纹,见图一)属斗型纹,呈椭圆形,现场分析是右拇指所留。花纹中心及右上角外围纹线、右三角部位纹线清晰,具有较高的鉴定价值。检验两份捺印指纹样本,发现其中姚某右拇指指纹与现场提取的指纹同属斗型纹(下称样本指纹,见图二),呈正圆型,指纹…  相似文献   

3.
1 概念及装置定向反射照相技术就是在与照明光线入射角相等的反射角方向上接收记录被检验物体的反射光亮度分布的配光照相技术。适用于光滑平面客体上汗液、油脂手印的拍照提取。装置如图1所示。图1 定向反射照相装置示意图  2 拍照距离的影响及原理以拍照指纹为例,通常在刑事照相中的要求是1∶1拍照,即近距或微距拍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表明,定向反射照相加强反差的能力显著地随拍照距离而变化,规律是拍照距离越远,反差越大。定向反射能够显著地加强平面光滑客体上指纹的反差。其原理就在于光滑客体表面上指纹纹线物质在垂直光照射的情…  相似文献   

4.
在刑事案件现场勘察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遗留在表面有一定弧度光滑材质上的痕迹 ,如抽屉、保险柜拉手、防盗网等上的掌纹、指纹 ;拍摄打光时会有很强的反光斑或反光带出现 ,经常会淹没部分纹线 ;传统照相方法是通过调整打光的角度 ,将反光部位尽量远离纹线区域 ,但如果遇到拍摄客体对光照角度要求较苛刻或客体曲率大、纹线分布广时 ,传统方法就无能为力 ,只能以损失一部分纹线细节的方法来尽量避免反光斑 (带 )对中心纹线的干扰 ,这样不可避免会损失一部分痕迹特征 ,给鉴定比对工作带来困难。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 ,数码影像技术具备较方便和强…  相似文献   

5.
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指纹增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随着光学技术、化工技术、纳米技术等多种学科的快速发展,指纹显现和提取技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许多案件的破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许多案件现场检材上显现出或提取到的指纹中,仍有不少显现或提取得到的指纹效果较差,不易分辨指纹纹线与客体背景之间的差异或指纹纹线成像模糊等,主要表现为指纹纹线与客体背景的反差较弱、指纹纹线受客体背景的干扰、两枚或多枚指纹相互重叠干扰、弯曲表面客体上的指纹成像问题等,这时可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不易辨识的指纹进行增强处理,便于后续的指纹识别鉴定。下面就以实际案例,来介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指纹增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钱斌 《警察技术》2001,1(4):35-35
在现场勘察中,对痕迹的提取首先需要照相。透明平面玻璃上的双面重叠指纹是一种常见痕迹,其两面纹线相互影响,很难用普通的方法拍得可以比对的照片,一般的做法是先用胶带纸粘取一面指纹后再拍另一面,很容易造成指纹的损坏。利用紫外线进行紫外反射照相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必须具备专门的器材设备,而且操作较为烦琐。本文介绍一种用普通器材就可以在现场中直接拍照的方法——亮度对比及景深缩小法。 笔者发现,在正面光的照射下,透明平面玻璃上单个指纹两面的亮度存在差异,与玻璃接触的指纹表面(反面)亮度总是强于背向玻璃的…  相似文献   

7.
科学确定指纹鉴定标准对保证鉴定结论的科学性有重要意义。现有的特征数量标准、数量----质量标准以及形态学标准虽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明显的片面性。基于指纹面积和特征质量的标准依据指纹纹线的空位特征、基本特征和特殊特征,全面包含了指纹中乳突纹线特征的主要信息,采用简单的随机匹配概率作为量化的指标,形式简单,内容有较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对乳突纹线边沿细节的生理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乳突纹线边沿细节特征辅助指纹鉴定的方法与步骤,并以实案作检验鉴定佐证,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9.
犯罪现场上的客体表面粗糙程度对指纹显现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客体表面突起的峰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手指乳突纹线的宽度时,不能显现出鉴定价值较高的指纹;当其相当时,采用适当的显现方法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当其大于时,纹线只见轮廓没有明显细节特征。  相似文献   

10.
指纹作为法庭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证据,它的价值已毋庸置疑。乳突纹线上的汗孔在现场纹线特别少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人身识别。汗孔的间距、形态、数量以及单条乳突纹线上汗孔的排列等都是可以利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现场勘查中,技术人员对用粉末刷显的手印、灰尘加层手印拍照提取后,再用新型手印提取器提取效果更好。手印提取器使胶带与客体接触面积变小、压力均匀,从而避免在提取过程中产生气泡;同时,胶带具有粘性的一面与另一胶带紧密相粘,通过转动,能制成透明的手印检材,可直接通过印相放大、复印,或通过反差较大的衬底做背景进行比对鉴定。实践证明,运用手印提取器提取的手印具有高质量、手印特征反映好、保存时间长,而且在使用中方便简捷,提取速度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手印显现是现场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手印显现中每一步操作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都将直接影响到手印的证据价值。因此,在手印显现过程中,要注重每一种显现方法的互补性、针对性,全面研究制约手印显现的各种因素,合理地使用各种光源,进一步提高现场手印显现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利用傅立叶红外分光成像(FTIR)在保留痕迹证据的同时,又能呈现详细的未处理潜指纹。潜指纹在感光底片上冲洗出来,使用数据处理法从背景材料提取潜指纹的脊模版,包括红外分光谱带强度测量、主要成分分析((PCA)、次谱带强度计算及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指纹的痕迹证据还可被恢复和鉴定。  相似文献   

14.
谈灰尘手印的处理与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刑事案件的现场勘验中发现并提取到有价值的常规痕迹物证越发困难,灰尘手印在案发现场中出现概率很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受到承痕体本身材质、颜色等方面条件的限制,以及手印遗留的时间、灰尘加层还是减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采用相应的方法显现、提取指纹,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相似文献   

15.
对手印和书写字迹形成顺序的检验,是当前刑事科学技术中的研究热点。文章通过对当前采用一种新颖数码电子显微镜鉴别手印和字迹形成顺序的研究,认为这种检验方法无论是鉴定结果的准确性、检验的宽度、快捷和简便程度都较以往的检验方法有较大的进步,特别是它具有能和电子计算机简单连接、方便信息图像存储的特性,更使数码电子显微镜日益成为鉴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在刑事照相工作中,人们常遇到一些光滑弧面客体(如不锈钢管、水杯)上的指纹,这类指纹在拍照时由于受到客体表面反射光的干扰,易形成光斑或光点,虽然使用了多种光源和不同的打光方法照明,但照片的效果仍不理想。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进行了有关的探讨,设计了一种简易的面光源装置,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软特性准稳定直流电源在电除尘器的应用及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软特性准稳定直流电源作为电除尘器的供电电源 ,能够大幅度降低电场的能耗及除尘设备的投资。  相似文献   

18.
双面胶带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胶带,在许多案件中亦经常出现,显现其内侧粘面上的手印,对认定案犯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其结构与其他胶带不同,所以用于显现普通胶带上手印的显现方法不适用于双面胶带。本文通过研究双面胶带转印在纸张等渗透性客体上的手印,来间接地显现双面胶带上的手印。  相似文献   

19.
对于某些特殊物体(球形锁、饮料瓶瓶体等)表面遗留手印的提取、实验发现,利用硅橡胶提取上述特殊物体表面的手印效果很好,而且模型能保持指纹的特征稳定,便于检验鉴定。在提取特殊物体表面的汗潜手印时,胶带纸提取法与硅橡胶提取法相比存在着一些缺陷。用胶带纸法提取的手印在手印的某些部位会出现气泡、乳突纹线中断的现象,影响了指纹特征的再现。而硅橡胶这种物质可以很好地贴合在特殊物体的表面,将手印完整地提取下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刑事诉讼法修改案的实行,法律赋予了犯罪嫌疑人更多人权的同时,给公、检、法机关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就证据的形式,证据的获取途径以及证据链等关于证据的法律效力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和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形形色色的案件层出不穷,而真正留在现场的完整指印将少之又少,如何对现场手印进行分析和判断为侦查提供重要线索,文章结合实践总结出对现场手印分析的工作步骤和方法,以便锁定犯罪嫌疑人成为法庭审判予以采信的重要物证同时也能成为犯罪情报资料的重要来源。手印作为七种证据之一,在今后的打击犯罪和参与刑事诉讼方面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手印仍具有实战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