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离开乡土社会,步入全新的城市生活环境,不经意间经历了日常仪式的中断、续接、辟新、重建和缺失等与生活意义密切相关的环节,同时,其内含的日常工作仪式、日常消费仪式、日常休闲仪式和日常情感仪式使得他们生活重现了实在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日常仪式在城市社会与新生代农民工之间出现了层级化,新生代农民工并没有因为适应了城市日常消费仪式而完全融入城市社会,其间道路仍很漫长.  相似文献   

2.
挣扎与弥补: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关怀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在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中挣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缺失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典型的二元双重结构下制度障碍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障碍的制约、企业人文关怀的缺失及社会大众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忽视.因此必须从思想层面、制度层面、改进服务形式方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诸方面出发,弥补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缺失和不足,进行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关怀体系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王金水 《桂海论丛》2011,27(2):80-84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道全新命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呈现"三高三低"的特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仍是处于城市制度之外的社会群体,社会地位边缘化、居住边缘化、就业边缘化、经济地位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比农民工问题更复杂,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并非一朝一夕。政府应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真正摆在议事日程,给予特殊关注,采取多种途径解决这一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是在"新生代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尚存、就业日益严峻等社会背景下发生的社会问题.课题组通过对上海市市属各监狱在押的"新生代农民工"罪犯的抽样调查,分析了这个特殊群体在性别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社会经历、外出动因、就业、认同与归属等方面的社会特征,归纳出他们具有"团伙犯罪明显"、"犯罪动机简单"、"犯罪年龄低龄化"等8个犯罪特征,并就他们犯罪的原因及如何防止"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群体的主力,其社会适应程度不仅关系到农民工个体的生存质量和发展可能,也关系到城乡居民之间的关系,甚至还牵涉到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程度。本研究对在浙江省杭州市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展开了调查。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认同上有一定的趋同性,社会交往上呈现封闭性,而经济生存上有着明显的脆弱性。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要积极推进户籍改革,要继续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适应,要逐步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要努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适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从休闲娱乐活动和社会参与活动两个维度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继而从经济、时间、空间三个层面探讨其困境形成的原因,最后就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北京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分布在服务行业,其精神文化生活呈现"个体性较强,社交性不足"的特点,较低的经济收入与结余,较长的工作时间和较高的工作强度,业缘为主、范围狭窄的人际交往成为制约该群体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的主要因素,要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政府、共青团和社会资源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本文以武汉市新生代农民工罪犯为调查对象,描述了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基本特征,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生活状况进行流动前后的对比调查。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原始背景、城市社会交往状况、城市社会的接纳程度及自我身份认同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重要社会成因。这些社会成因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被历史推上城镇化建设的大舞台,且成为新产业工人,随之新生代农民工融入问题、市民化问题、公共服务问题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也就成为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通过梳理和分析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广大学者们正从多元的视角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社会分层、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社会成本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是近期学者们高度关注的切入点,而社会服务供给与新生代农民工需求关系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相比,在注重经济收入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文化权益的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消费、生活享受、精神状态、社会心理和婚恋情感等方面出现新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精神文化生活总体水平低、群体封闭性强、文化消费"夹心层"现象明显、引导服务不足等问题。本文在大样本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对新生代农民工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现状、需求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维护文化权益、建设公共文化、促进社会融入和人力资源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并就四个突出的现实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当前,随着农民工代际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被置于社会融入、文化强国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中。我认为,保障文化权益是积极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融入的重要路径。首先,文化权益是精神权益,与物质权益相对应。文化权益状况彰显着权益享有和权益保障的完整性。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权益与其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和需求结构密切相关。文化是一种符号,以文化生活方式为载体,  相似文献   

11.
代际更替的加速,使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城乡间的流动上,呈现分明的相向迁移态势。但由于在特殊的成长历程与外在诸多不利因素的交织影响下,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暴露出严重的"不适应症候","成问题化"的犯罪随之愈演愈烈,这些无疑冲击了城市公共安全服务正常供给状态以及正处于急速转型的中国社会。历时性地检视与沉淀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学术成果,可为拓宽与延展该领域的研究夯实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发展诉求的实现不仅要依靠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而且还需要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因此,要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开发的社会支持系统,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管理能力,拓展新生代农民工与社区市民群体的交流平台,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发展诉求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5,(7)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城市和农村中的地位和身份具有特殊性。新生代农民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经济转型期和社会意识多元化下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可以使全社会更注重新生代农民工,使他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锋  徐娜 《中国青年研究》2015,(2):63-68,62
本研究考察与分析了云南沙村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动因及其社会适应。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返乡主要受到家庭生活事件、家庭生命周期、主动逃离城市、工伤事故等四种因素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之后,在就业选择上主要呈现务农技术化与经商自主化的特点;在返乡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类型差异:主动型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目标明确,很快融入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中;被动型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在适应中多呈现阶段性、反复性直至最终定型化的特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可进可退"的政策制度空间,既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完成市民化,又能给予他们自由返乡的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自我价值实现愿望的强烈化、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城市化、维权意识的明确化以及维权手段的单一化等特点。由于诸多体制障碍和现实困境的存在,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入地很难顺利地实现社会融入,成为游离于城市与农村的"边缘人"。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服务与管理,促进其社会融入,成为目前基层政府与党团组织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任务。通过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团支部建设,可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及其市民化路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秀华 《求索》2010,(8):71-73
本文通过开展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基本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实证调查,比较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的权利意识、社会认同、主观体验等心态差异。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对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和诉求,探讨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诸如制度、经济、社会及自身素质和心理等深层次障碍,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民工群体由"老一代"转向"新生代",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应打破"碎片化"的政策调整,从整体上设计社会政策改革方案。社会政策改革应从突破福利属地化管理的制度模式;稳定并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保护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参与等方面入手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18.
李昱 《求索》2012,(2):210-211,238
在当前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如何改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问题已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议题。在当下媒体社会时代,新闻媒体必须肩负起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形成舆论、文化传播和提供娱乐等不可忽视的传播责任。  相似文献   

19.
张居永 《岭南学刊》2012,(1):103-107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在我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在对珠三角地区的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中,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得出两个主要结论: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堪忧,亟需党和政府切实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制度伦理关怀。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况喜忧参半,亟需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导与调适新生代农民工的消极社会心理,为我国和谐与公正社会建设夯实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张杰 《理论月刊》2015,(2):146-152
国内学者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经验研究中,大都将新生代农民工视为"边缘人"。然而,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边缘人这个类型学概念,更多的是属于"陌生人"这个人际类型的亚范畴,"边缘人"无法涵盖作为"陌生人"的其他面向。陌生人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人际类型,具有边缘人和新来者的双重人际特征,并为陌生人成为多元社会的行动主体成为可能。将新生代农民工视为陌生人而不仅仅是边缘人,视为拥有与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共享经验和交往可能的社会成员而不是"特殊群体",使得建构和谐共生的社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