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党总支书记;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奋力拼搏,把一个出了名的贫困村变成了人人安居乐业的富裕村,自己却积劳成疾,年仅49岁就离开了人世;他曾说过:“村官虽小,可在老百姓的眼里就是党的化身,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是啊!他走了,但他却为我们留下了共产党人勤政为民、清廉如水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2.
《检察风云》2005,(7):27
中纪委副书记张惠新:一些群众越级集体上访迟迟得不到解决的背后,往往存在着腐败问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腐败包括:党员干部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领导干部失职失察等。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访局原局长李铁流: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官员,只要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就不会出现群众上访的问题。我当信访局长的时候就对工作人员说,不要把上访者送回去,回去还会来,我们抓住一件就办一件。但是,现在一年十几万起上访案件,每天都是排着队上访,信访部门就那么几个人,如何解决呢?北京大学公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在老百姓权利意识逐渐觉醒的大…  相似文献   

3.
杨国栋 《政府法制》2013,(25):13-13
2003年3月,河北省保定市市民陈小东因自己一处商业门面房被强拆,愤而状告保定市政府。同年4月,他兴奋地拿到了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立案通知书。当时以为自己的案子会很快进人法律程序的他,没想到自己走上了一条长达10年的漫漫上访路。前期,他的上访诉讼是为了索赔,但慢慢地,在经历了一个个无望的循环后,他的上访诉求只有一个:尽快开庭。为了开庭,这些年来,他都不记得自己去过多少单位,写过多少封信,但还没有盼到走上原告席的那一天。  相似文献   

4.
因为家庭贫困而上访,竟然与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成了朋友,危旧房变成了新砖房,这样的事就发生在湖北郧县大柳乡农民高昌学身上。日前,老高一家三口兴高采烈地搬进了自己的新房。年过半百的高昌学是大柳乡金堂村有名的贫困户,所有的财产加起来也抵不上一头大黄牛。老高虽然住在公路边,但因妻子又聋又哑,加上自己体弱多病,忙碌一年下来勉强能填饱肚子,更别说维修四面透风的危房了。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可学费经常没有着落,老俩口心急如焚。情急之下,老高多次到乡里上访。穷在深山有远亲。2003年8月27日,湖北省郧县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  相似文献   

5.
临街的窗户     
进法院工作之初,我就发现审判员老周有一个习惯:每次的“谈话”或“调解”结束后,他都要站到三楼办公室临街窗户前,看着诉讼当事人走出法院大门。 我问老周: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偷书被人抓住时狡辩说窃书不能算偷,在他想来,偷本把书即便是贼,也是“雅贼”,被抓住了是并不可羞的。孔乙己显然没有“断子绝孙”,有他这种奇思妙想的,不乏其人。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公安局原局长王天义和该省海宁市原副市长马继国,就都有这么一种想法:以自己的身份,收藏  相似文献   

7.
“老周、老周,快起来看看,十五里岔桥快塌了.”9月的一天凌晨,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喊话的是村东头的老王,我赶紧披上衣服迎了出来.自从我被选为程集镇十四届人大代表后,经常走村串户了解乡情民意,乡亲们也一有啥事就向我反映.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一些地方集体上访的人数和规模逐渐增大,已成为影响当地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处理集体上访的做法有很多,但主要离不开以下三步。一、分析成因分析成因是化解集体上访的前提。分析成因主要分析两个方面,一是上访群众方面,二是信访工作人员方面。在上访群众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有理重复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客观存在,但多次举报后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的结果群众很不满意,群众就会借助群体力量促使问题的解决,这就形成了集体上访,甚至越级上访。(2)有理无序上访。有些有理的上访群众对信访法规了解不多,出于某种原因不愿单独上访,认…  相似文献   

9.
编读往来     
法律咨询申请亲子鉴定遭拒绝就无计可施了吗?编辑同志:我与刘某同居3年后分手,分手后不久感到身体不适就去看了医生,医生说我怀孕了。我怀的孩子无疑是刘某的,虽不想要,但身体状况不允许我打胎,孩子顺利出世。刚开始,我有能力独自抚养孩子,但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各种花费多了起来,经济上感到吃紧,于是就找到刘某要他给些抚养费,可他否认自己是孩子的  相似文献   

10.
周长银,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江苏省铜山县大泉人民法庭审判员,全乡44个自然村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名字通过他审结的案子在民间流传。 去年8月27日,又是一个星期天。老周15岁的大女儿,从35公里以外的家里赶到法庭,苦苦地哀求:“爸爸,你病到这种程度还上班,今天再不去看病,我就不回去上学了。”老周的眼眶湿润了,为不使女儿伤  相似文献   

11.
迟到的幸福     
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调解员,2012年5月调解的一起纠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月1日上午,一名60多岁的老汉,脸上带着血迹,跌跌撞撞地找到我,一进门就哽咽着说:"您帮俺处理处理吧,俺住的房屋快塌了,一翻建就打架,再不翻建,俺就没处住了。"说着说着号啕大哭起来。我赶忙把他搀扶起来,待情绪慢慢平静下来,老人开始诉说他十多年的遭遇。喜从天降难欢乐,纠纷骤起拳相向  相似文献   

12.
赵志刚  付杰 《人民调解》2009,(10):39-40
今年5月4日上午,河北省秦皇岛市陶庄村村民冯某怒气冲冲的来到孟姜镇司法所,一见司法所工作人员就情绪激动地说:“如果你们司法所解决不了,我就去区里上访,上访再解决不了问题,我就找人收拾陶某。不赔钱,我绝不会善罢甘休!”司法所工作人员见冯某情绪激动,忙让他坐下来,劝他消消气并表示一定会尽力帮他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题记:曾经一度以“上访”闻名遐迩的告状村,转变为现如今无一村民上访,群众安居乐业的“安乐村”,继而成为孟庄镇乃至辉县市治安稳定的“标兵”。河南省辉县市三里屯在村党支部书记牛世恩的带领下,实现了“由乱到稳”的质变——“民心不可昧、民意大如天”。说到牛世恩,还得从他主持工作前的三里屯说起。由于多方面的复杂原因,相当一段时间三里屯村村民人心浮动,一片混乱,告状成风,是全市出了名“的告状村”。群众对干部意见很大,干群关系一度紧张,群众把状告到市委、市政府,告到了省城郑州,告到了北京。群众对干部评头论足,对村里的事议论…  相似文献   

14.
我相信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找精神的力量。这种理想主义要能够不使我们骄傲,却能够使我们的希望和梦想放得更高。玛丽·居里慰籍我相信我们应那支黑色的、哀怨的、震撼人心的乐曲奏鸣起来。1991年农历正月初五。这座城市里的一幢普通住宅楼的气氛格外沉重。人们极力抑制着自己的悲伤,好像生怕惊醒静卧在这里的一位老先生。他有什么打动人的地方呢?有人说.他拥有一位受人尊敬、爱戴的儿子,是爱屋及乌;有人说,他的儿子只顾帮助别人,从不关心自己和家人、就连自己的父亲病危时也不能尽晚辈之孝。所以人们为他儿子的内疚分担痛…  相似文献   

15.
<正>见到欧岩峰,他正接访回来,一见面就聊了起来:一个再传统不过的案子,却是一个不多见的上访。70多岁的农村老人起诉子女不赡养,为此法官主动去其村里进行调解,并反复做老人与子女的思想工作,结果适得其反,老人不领情,上访来了。反映的问题很简单:要求法院在公堂之上把这事判了,用权威的判决告诉子女,赡养老人理之所在,更是法之所护。  相似文献   

16.
阿青 《检察风云》2014,(17):72-73
七年前,章剑安从新疆石河子市农八师检察分院副检察长任上退休之后,回到上海徐汇区湖南街道安福居委任党支部书记,并担任了义务调解员。工作环境变了,不再有检察机关的威慑力了;工作对象变了,不能行使司法强制措施了。调解居民纠纷,你只能耐着性子听他讲,而这些身居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居民,知法懂法,跟你搬起道理来,一个个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章剑安意识到,身份变了,角色要转换。26年检察机关工作的积淀,为他打造了取信于民的底蕴。  相似文献   

17.
博客就是一场又一场的个人行为秀,无论怎样都可以,只要不违法乱纪。但行由心生,这场个人行为秀以怎样的姿态显现,如同播下不同的种子,并施以阳光雨露。身边许多朋友也都开了博。大多是将自己的作品贴在博客上,然后将地址发给编辑,其中就有我,然后注明:需要什么去选啊,说一声就好。犹如逛超市,先拿货,后付款。还有一人,回答很是冠冕堂皇:“我将它定位为一个交流平台……”言下之意很多。当然人家是一知名写手,称之为作家似乎也无不可,说的话当然是如此的口吻,有些端着架子。他那没说出的话似乎是说,为了给他的崇拜者(他自己定义说是“热爱他…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有一天,扁鹊见了蔡桓公,对他说:"主公有病,病在皮肤,要是不及时治疗,病就会厉害起来."蔡桓公挺一挺胸脯,使劲地弯了弯胳膊,说:"我没有病."他送出了扁鹊,对左右说:"当医生的就愿意给没病的人看病,想用这个办法显示自已的本领."过了五天,扁鹊见了蔡桓公,说:"主公有病,病在血脉,要是不医治,病准会严重起来的."蔡桓公不理,而且很不高兴,扁鹊又走了.又过了五天,扁鹊再次特地来看蔡桓公,说:"主公的病已发展到肠胃,再不治就危险了."蔡桓公很不高兴,干脆不搭理他.又过了五天,扁鹊再来看蔡桓公,看了几眼,转身就跑.蔡桓公叫人去问他,他说:"一个人生了病,病在皮肤、血脉、肠胃的时候,都有办法治,但是病到骨髓就难治了.现在,主公的病进了骨髓,没法儿治了."五天以后,蔡桓公病倒了.他赶紧派人去找扁鹊,可哪儿也找不到他.蔡桓公躺了几天就死了.  相似文献   

19.
李离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典狱长官,一向秉公不阿,执法如山。据《史记·循吏列传》载:有一次,他在审阅过去的案件中发现一起错判死刑的冤案,便立刻脱下官袍拿着绶印,让卫兵把自己捆绑起来,到晋文公处请判死刑。晋文公见了,慌忙下座为他松绑,说:“官职既然有贵有贱,处罚也当有轻有重,再说这件案子是下面官吏弄错的,并不是你的罪责。”李离长跪不起,说:“臣下占据的官职最大,从来也不让给下属一点权;享受的俸禄最多,也从没有分给下属一点利。今天我有了过错,难道就可以推卸给下属了吗?请判处死刑吧!”晋文公听了,不高  相似文献   

20.
唐宝民 《江淮法治》2013,(10):57-57
对于朱生豪,我很敬仰,因为我喜欢他译的《莎士比亚全集》。《莎士比亚全集》,在国内有两个译本,一个是林语堂的,另一个是朱生豪的。林氏的译本,过于拘泥于原著,所以读起来很诲涩;而朱生豪的译本,却是那样的晓畅通俗,富于情感。翻译界有种说法,一部作品翻译得成功与否,有三个标准,即"信、达、雅",信是指要准确,达是指要通俗,而雅则是指要有文采。从这个意义上说,林氏的译本只做到了前两点,而朱生豪的译本则三点兼具。可以说,如果莎士比亚用中文写作,他也只能写到朱生豪所译的那个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