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后的中国外交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中国外交制定了哪些新战略?怎样看待每一种新战略?理论界议论纷纷,存在着各种不同意见。笔者以为,中国在冷战后陆续制定了韬光养晦、国际新秩序、多极化、战略伙伴、国际参与等外交战略,在邓小平外交战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重大发展,体现了新时期符合时代要求的总体战略思路,成绩卓著,应该予以肯定。 一、韬光养晦战略 韬光养晦战略是世界历史大变动时期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一个重大应变性战略,是冷战后中国外交的一种积极防御措施。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范  相似文献   

2.
社会变迁背景下的中国外交决策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是对外开放、外交上走出去的结果,反过来又对中国外交产生着重要影响。在外交决策机制上,首脑外交频繁而活跃,外交机构水平和垂直双向扩展,公众参与意识增强。外交决策过程也呈现出新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如首脑外交不仅在外交决策、而且在对外政策宣示和执行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外交决策在指导思想上强调总体外交,在实践中突出协调和机制建设,公众参与愈益成为影响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凡此种种表明,影响外交决策的因素越来越多,决策需要内外兼顾,更加规范化,从而达成更加稳定的决策结果。  相似文献   

3.
谢奕秋 《南风窗》2012,(24):96-96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基辛格的《论中国》中译本,头尾都有点闷,大概是因为分别写古代中国世界观和21世纪中美关系的缘故,而主体部分所描述的中国对外几场战争的决策思路及中美苏三角博弈的过程,却因为作者的研究偏好及亲身参与而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称号绝非虚授,基辛格谈及中国的几代领导人都是赞赏有  相似文献   

4.
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出现过巨大变化,以《人民日报》的对美报道为研究案例,分1949年至1972年、1972年至1 979年和1979年至1989年三个阶段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此时期中国媒体上美国形象的基本状况及其中的一些变化.中美关系的发展与中国对美政策变化、中国国家发展进程与对美认识变化是影响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美国形象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我院梁云祥博士与首都师范大学应霄燕女士合作撰写的《后冷战时代的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一书,2000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主要论述了整个90年代日本国内政治、经济以及外交的变化。政治上,主要以1993年7月自民党下台,所谓“55年体制”崩溃为转折点,叙述前后的变化以及分析正在进行的政治改革与其未来的政治走向;在经济上,以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为一个转折点,对在此前后的日本经济进行了比较,并对日本经济的改革与未来发  相似文献   

6.
<正>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率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出"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伟大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伟大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在各领域寻求突破和发展。中国外交决策领域的新挑战新的国际形势为我国外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外交决策机制[1]中原有的机构和设置无法满足新时期中国开展对外关系的要求。具体来说,  相似文献   

7.
一 古代的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天下和世界的概念,这其中也包含着外交思想的因素。中国最早的文献之一《礼记》中,就有所谓“天下”的称谓,并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和平)……是谓大同”的思想。到周朝时,由中国古代国家组成的体系共有周分封的90多个国家和约400多小方国。周朝时的中国,就是2000多年前在  相似文献   

8.
吴思科 《当代世界》2015,(10):62-65
<正>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复杂的变化,变革大潮风起云涌,推动国际秩序加速演变。中东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较长时期处于动荡变革中。热点问题、地缘争斗和极端恐怖主义顽疾纠缠在一起,使地区局势复杂多变,不少国家在艰难地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面对中东大变局,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  相似文献   

9.
10.
进入新世纪后,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这给中国外交实践和外交学研究提出了更多的亟待研究和应对的新问题,这些问题也引起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由王逸舟教授和谭秀英女士主编的《中国外交六十年:1949--2009》(以下简称《六十年》)是这些不断探索和思考的学者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该书在写作体例、研究视角和史论结合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是我国学者探讨中国外交问题的一部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研究层次由国际体系层次向国内单位层次的回落及其拓展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新趋向,重视研究国家对外政策中的国内根源再次引起学界的关注,而在纷繁复杂的国内根源中,思想因素以其在外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无疑成为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思想观念对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帮助决策者认清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影响决策者对战略形势的评估与判断以及本身内化为政治体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正北京大学牛军教授的新作《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修订版)①自出版以来,在学术界和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高校的相关课程将其列为参考文献,有关课题新发表的学术论著也参考和引用这部著作的一些重要论点。一此书把新中国外交缘起的过程,置于国际冷战、革命与建国、意识形态三种因素交织,诸多重要事件都有其内在联系并错综运行的宏大历史结构之中,进而在宏观视野下具体而缜密地揭示这些事件不断发生并交相呼应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分析这一时期中国领导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对外行为的动机与效果。作者以深入的  相似文献   

13.
张春 《国际展望》2013,(6):145-149
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日趋密切,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外交理论的建构愈益迫切。相应的努力也日渐明显,且正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要求而迈向新的阶段。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王逸舟教授新近出版的《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角色的生成》便是其代表作之一。①《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角色的生成》是王逸舟教授“创造性介入”主题的三部曲之二,延续了2011年《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新取向》的主题,探寻中国全球角色形成的根源、阶段及走向,以中非关系为实例探索中国不干涉内政理论和实践的拓展以实现对国际事务的创造性介入,并以欧洲经验为参照寻找中国全球角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70年代初期,中国对西方的外交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其关键是中国与多年的政治对手美国的关系有了历史性突破。面对苏联的霸权主义威胁,毛泽东审时度势,抓住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历史机遇,实行联美抗苏的新国际战略。由于文革时期的错误路线影响,中国未能充分利用与西方国家关系全面改善这个有利条件,使国民经济的发展错过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它的战略安全息息相关,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的外交工作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5.
李滨 《当代世界》2013,(10):77-77
什么是“实践智慧”(phronesis),通俗地说,就是不受“本本”约束,不按“经验”办事,依据变化的形势,遵循责任伦理原则,引导人们行为时把正义、智慧和适当性统一起来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正>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道路问题再次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在发展道路问题上,一些国家还很迷茫,个别国家陷入困境,不少国家甚至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比较起来,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则广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孔根红同志的《看清前方的路:国际政治与中国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一书,收录了作者在冷战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