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柬埔寨位于亚洲中南半岛,与泰国、老挝接壤。人口1100万,农业物产资源丰富,木材储量很大,主要盛产水稻、玉米和鱼类。吴哥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西哈努克港是东南亚著名的国际港口。目前,柬国国民生产总值约为4亿美元,经济增长率7%左右;人年均收人300美元;进出口贸易为 13亿美元,其中进口 9亿,出口 4亿;约有7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柬工业用品生活消费品市场极大,但主要依赖进口;柬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轻工业落后,如服装业目前只有少数制衣厂和加工厂。从柬考察归来的人说: “现在,国内战争结束,已经…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俄罗斯采取不同的经济转型模式,转型后的结果也完全不同。两国在转型时对公有经济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但正是因为公有经济具有在改革初期重要的资本形成地位、对就业和社会稳定的支撑、对非公有经济部门的传导等特点,才造成了转型绩效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研究新加坡的人口史,最好是以1819年作为起点,因为斯坦福·莱佛士就在当年首次登陆这个几乎荒无人烟的岛屿。此前的历史充满着神话与传说,尚无确切可信的历史文献记载。因此,要往前追溯就如陷泥潭,举步维艰。即使到了十九世纪初叶,通过各种不同渠道汇编起来的人口数据也不是完全准确。  相似文献   

4.
中国已重新成为移民和学生流向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主要来源。中国向东南亚的人口流动主要有三种形式:移民流动、学生流动和旅游者流动。这种人口流动对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外交关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也带来一些问题。不过,双方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的必要性将确保这种联系会继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时期俄国农民租赁了大量土地,不仅有耕地,还有割草场、牧场等其他农用土地。农民租赁土地在欧俄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黑土地区。各地农民参与土地租赁的程度有所不同,有些省区半数以上的农民承租了土地。农民租赁土地的形式多种多样,实际租赁中通常是几种租赁形式结合在一起。土地租赁价格不尽一致,农民的租地支出占租地产值的1/3左右,租赁土地增加了农民的经营收入。  相似文献   

6.
达尔富尔位于苏丹的西部,面积约为50万平方公里,占苏丹总面积的1/5,北邻利比亚,西与乍得接壤。达尔富尔境内约有80多个民族,人口估计有777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0%,其中约有60%是以耕种为生的农民,主要是富尔人,而其他族群则主要是游牧或半游牧的农民。达尔富尔的北部是热带沙漠气候,向南逐步过渡为热带草原气候(或称萨瓦纳气候),降雨量也是自北向南递增,其中土壤最肥沃、  相似文献   

7.
一、背景民工,对我们来讲,己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简而言之,就是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民。他们是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农村人多地少,人地矛盾非常突出,有限的耕地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去耕种。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口若每年增长1%,要想保持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下降,那么平均年经济增长率就得超过4%,中国农村在1949一1978年间,人口增长率高过2.07%,农业国民收入增长率只有5.56%,因而从50年代到70年代以来户国农村形成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当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自上个世纪80年后期以来两国人口出生性别比都有不断升高的趋势。本文从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特点、原因以及两国政府对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干预等方面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非传统安全一直不同程度地威胁和影响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地缘关系的持续发展。主要问题有:缅北跨界民族武装控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毒品与艾滋病蔓延并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口生存安全;贩卖人口等犯罪活动猖獗;毒品等非法经济难以遏止。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如何应对这种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挑战,似应从优化边检机制、完善公共卫生预警系统、发挥次国家政府的特殊作用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与瘦弱的身躯相左,贾平凹在精神中蕴含着凝重、深刻和坚强。这位在当代中国文坛有着很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作家虽钟情于他的乡村世界但又不完全囿于乡村,他关注着中国农民的命运更关注着全民族的命运。秦川灵秀乡土知音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享有盛誉、具有独特创作个性和审美个性的作家。他1953年出生在陕西商洛山区一个农民家中,贫困艰难的生活以及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实践。磨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性,也使他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现状、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及浮沉的命运有了深刻的理解。从1973年20岁开始,贾平凹陆续发表了大批反映…  相似文献   

11.
印尼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据印尼官方统计,1990年印尼全国人口l.78亿,1991年增加到1.85亿,到1994年中进一步上升到1.95亿,是当今世界仅次于中国、印度和美国的第四人口大国。由于人口高速增长。给印尼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压力,它造成失业问题严重、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住房拥挤、卫生状况恶化、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众多社会问题。在苏加诺时期,印尼政府对人口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当时的人口政策存在两种片面性:一是只看到人口作为劳动力和国家防御力的一面;二是认为印尼物产丰富…  相似文献   

12.
当前,虽然中国和印度在斯里兰卡的存在有其差异性,但两国正试图修正自身在斯的弱势领域。这种复杂存在与斯里兰卡对中国、印度两国不同的战略需求有关。作为力量对比中的小国,斯里兰卡在中印间最大限度发挥其杠杆作用的主要方式,仍是努力在不同议题和不同领域上实现中印间的“动态平衡”,从而最大限度地分享中印发展进程中的经济红利和战略容忍空间。这种行为模式具有深刻的地缘动因和经济基础,具有稳定性。在未来,中国与斯里兰卡关系的发展仍应重点置于双边战略需求的轨道,并尽可能减少所谓“中-斯-印三边制衡”的困扰。  相似文献   

13.
当代印度农民经济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农民经济的分化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自1947年8月印度摆脱殖民统治以来,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迅猛增长,印度农民经济的分化表现出了新的特征和趋势。分析这些新的特征和趋势,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当代印度农民和印度社会...  相似文献   

14.
1975年东帝汶发生内战,随后印尼入侵并在当地展开高压统治20余年。根据拙文中的人口变化曲线图,印尼占领期间东帝汶出现了大批非常规的“失踪人口”,主要分为死亡人口和难民两部分。印尼官方并没有对此进行过系统的调查,其公布的当地人口总数也笼统地把1980年后迁移至东帝汶的印尼人包含在内,妨碍了国际社会调查与还原东帝汶在印尼统治期间出现大批非常规死亡人口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印度和中国都是最早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但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印度却未能成功地控制人口。国家自主性和国家能力的差异是两国计划生育政策效果不同的原因。国内组织结构尤其是国家政治组织结构的差异及其历史经历决定了国家自主性和国家能力的差别。中国凝聚力强的政党,强有力的政策执行组织,严密的官员控制结构和比较单一的社会结构造就了中国强大的国家自主性和国家能力。印度分散化的、多阶级国家和不完善的制度设计降低了其国家能力,无法推行与民众意愿相违背的计划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16.
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中国东北朝鲜族聚居区尤其是农村朝鲜族聚落的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人口锐减,结构畸形;家庭解体,风气沉沦;教育荒废,贻误子孙;游手好闲,士气颓靡。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经济上的原因;二是民族心理与传统习性上的原因,从上述中国东北农村朝鲜族聚落发生变化的趋势看,估计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农村的朝鲜族聚落将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第二,在韩资较多的东南沿海城市将会出现新的朝鲜族社区;第三,韩国主要城市将会出现新的朝鲜族聚落。  相似文献   

17.
中印经济比较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印经济发展迅速,令世界瞩目。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印度,这是由于中印经济改革的不同轨迹、两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差异、资本形成与经济结构等原因所致。两国经济发展潜力也有差异,两国未来经济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两国经济改革是否深入。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印度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国家。自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而同为亚洲大国的印度自从1991年实行经济自由化以来,其现代化的进度也在明显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的经济增长开始提速,已经踏上了快速崛起的道路。中印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但是同时又具有很多相似的特点,因此人们很容易把它们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20 世纪50~70 年代,中越同盟从形成、唇齿相依到最终的兵戎相见,主要源于两国对 各自国家利益的不同认知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分歧,但在冷战和中苏同盟分裂的背景下,苏联的 外部作用也不容忽视。苏联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它在援越抗法时期促成了中国对越援助,是中越同 盟的促成者;它凭借对越南的大量援助,实施离间战略,致使越南日益离心中国,是中越同盟的离间 者;它依靠对越南的老挝政策、柬埔寨政策的支持,导致中越同盟完全破裂,是中越同盟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20.
中俄两国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制度的过渡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和方式,也因而取得了不同的成效。本文主要探讨在相同的制度背景下两国改革选择不同道路的原因,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分析两国改革的绩效差异以及普京时期所进行的政治经济调整是否意味着对前一时期俄罗斯改革道路的否定,希望通过对俄罗斯转轨道路的反思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