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外资经济对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促进技术进步、引进管理经验、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等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1994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20%左右,成为世界上吸收外资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大国。也就在1994年前后,海外企业逐步兴起一股并购(英文缩为“M&A”)大陆国企的热潮,即外商通过直接注入金融资本于中国企业,实行兼并或收购,使之成为外商拥有绝对控制权的外商投资企业,这种方式与90年代以前那种以新建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准  相似文献   

2.
外资并购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茹兰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外资的大量流入,特别是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和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外资并...  相似文献   

3.
李秀涛 《党课》2006,(10):66-68
在全球经济一片低迷的时候,中国的GDP增长仍然保持在7%以上。与此同时,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中国已成为全球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每年吸引外资额一直在400亿美元左右,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数量也在迅猛增长。  相似文献   

4.
1992年以来,国内出现了外商收购和兼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现象。外商收购和兼并国有企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外商通过购买产权的形式收购国内非公司企业;另一种是外商借助证券市场控股国内上市公司。面对“外资并购”现象,如何正确地认识它?如何正确地对待它?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张宏 《理论学刊》2002,(4):71-72
综观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并购浪潮 ,可以说代表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趋势 ,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在使跨国公司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的同时 ,也给跨国公司提供了诸多商机。中国已加入WTO ,要直接面对来自国外跨国公司并购的挑战 ,对此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要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入世为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并购提供了契机 ,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挑战  入世前 ,外国跨国公司直接收购我国企业虽然偶有发生 ,但未成气候。这是因为在以往很长时期内 ,政府和民间是很难容忍本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被外国企业收购的。而中国的入世 ,为跨国公…  相似文献   

6.
童昕 《求实》2004,(Z4)
20世纪末期开始并延续至今的第五次并购浪潮。以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资本之巨 ,引起世人的关注。 9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突出趋势 ,就是国际直接投资流动中的跨国并购迅猛增长。跨国并购特别是涉及到大的跨国公司、巨额资金和公司活动重大改组的兼并和收购是全球化最明显的特点。随着大型跨国公司系统化对中国投资的全面展开 ,以并购方式的投资活动已悄然开始。研究跨国并购的外部发展环境及其对世界经济的正反作用 ,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外资 ,也有助于企业更为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近年来跨国并购获得如此巨大的发展 ,…  相似文献   

7.
决策走向     
六大措施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中国已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并购、BOT 等方式到中国来进行投资;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上市;鼓励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进一步扩大外资参与不良资产重组与处置;允许外商以直接投资方式受让上市公司的法人股股权;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和  相似文献   

8.
基于技术的跨国并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数众多的跨国公司在应对技术创新的压力之时 ,采用了收购高新技术企业以实现研发外部化的策略 ;日韩企业在其技术起步初期 ,也通过收购发达国家的中小技术企业 ,获取外部技术。本文从上述经验入手 ,论述了基于技术的跨国并购对中国企业的重要意义 ,以及在处理并购前期和后期工作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新特点与防范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世界,跨国并购浪潮席卷全球,其一方面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跨国公司自身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全球经济向自由化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明显增多,而投资的方式已经从合资、合作、独资建厂发展到大举并购我国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企业。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并购是市场行为,本无可厚非,然而,试图垄断中国市场的恶意并购,给中国经济和企业带来了不利影响,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严加防范,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先进技术与设备的主要来源地,也是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向。本文结合民营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国际经验、学习能力、资源特征以及东道国制度环境和市场结构等因素,为民营企业进入欧盟国家提供了四种可供借鉴的投资模式,如建立海外营销网络模式、并购(M&A)模式、集群式海外工业园区模式及设立海外研发基地模式。并就如何促进中国民营企业对欧盟的投资,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政府自1999年开始分期分批向私营企业下放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以来山东省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山东省近4年对外贸易发展状况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放开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对山东省对外贸易工作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但这一改革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出现的不少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提出了政府和企业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关于化产业的规范原则,对我国传统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长春市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化品牌、传统资源、经济实力等优势,把演出娱乐业、广播电视业、影视业、新闻出版业作为未来化产业的主攻方向,积极推进化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同时,政府要根据WTO的运行规则,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为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宽松、有序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张艳霞 《理论建设》2020,36(1):105-112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的纵深推进,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日渐加深。其中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成为各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展示文化底蕴的最佳平台。民间传播者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主体之一,具有自带亲民立场、促进民心相通相融、为中国文化传播打开新空间等优势。文章以李子柒视频为例对其内容特色进行深度分析,深层次展示民间传播者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提出民间传播者如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们要实现中国大众文化的国际化发展,就必须适应全球化的基本趋势,树立“送去主义”文化观,不断扩大文化外向发展的力度,树立中国大众文化的国际形象,扩大其世界性影响力;同时必须坚持“拿来主义”文化观,大胆引进国外大众文化产品,吸收国外大众文化的优长之处,壮大自身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在加入WTO前五年过渡期内,长春市企业将迎来产品出口扩大,利用外资数量增加,产业结构调整,与跨国公司合作加强,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等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国外产品进口增加,服务业市场开放等一系列挑战。因此,在五年过渡期内,长春市企业必须尽快熟悉WTO规则,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步伐;调整发展方向,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应对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中国企业面临着许多挑战,虽然贴牌生产是适合当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必然选择,但从长远看,中国企业要在世界范围内立足,没有自己的品牌,充其量只能是一间效益好的产品加工厂而已.因此,中国企业不能满足于贴牌生产,更要重视在国际市场上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中国的自有品牌.  相似文献   

17.
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内需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国外一些国家在解决国内需求不足时采取的增加财政支出.扩大公共投资;实行税制改革,减免税收;倡导个人消费信贷,促进消费;扶植中小企业,扩大就业等措施,对我国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增加有效需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恶化,许多国家开始关注环境保护问题。然而,发达国家通过制定环境法规,设立新的非关税壁垒,主张环境安全高于国家主权,以本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为重等手段,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对此,我国的应对之策是:积极参与国际环境立法,有效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普及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意识,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尽快完善我国环境标志制度,强化进出口商品环境标志的认证工作;加强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引进外资,争取外援,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规模庞大的国债市场和正在蓬勃发展的股票市场来说,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着规模小、地位低、市场化不高、品种单一及流动性差等缺陷。产生这些缺陷的原因在于我国目前还存在诸多制约企业债券发展的因素,比如法律法规不完善、发行制度存在缺陷、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以及发债企业自身的问题等等。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企业债券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改变,中国企业面,临劳动力短缺与利润率提升的压力。效率工资理论为企业的工资决定与企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企业要改变过去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发展的旧模式,通过高工资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促进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