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除贫困是全球面临的共同任务,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中国政府大规模扶贫成功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从温饱型贫困向发展型贫困的转变,成为世界反贫困领域的翘楚。我国扶贫目标也从解决温饱到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发展问题,扶贫理念从救济式扶贫到资源开发式扶贫继而转入绿色生态扶贫阶段。我国农村扶贫经历了体制改革带动型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和制度化扶贫等阶段。扶贫战备从开发式扶贫向绿色生态扶贫转变。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回顾、成效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反贫成就,并探索了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模式,在构建"大扶贫"格局、多元化扶贫主体、动态化扶贫目标、多层次扶贫政策、立体型扶贫对象识别机制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当前,以扶贫标准上调为标志,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将进入一个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继续优化扶贫战略、重构扶贫机制,包括扶贫目标瞄准机制、扶贫项目选择机制、扶贫资源管理机制、长效扶贫机制和扶贫政策协调机制等,努力开拓扶贫开发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沿革、经验与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一个困扰全世界的难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扶贫成效.在优化扶贫格局、培育多元化扶贫主体、构建动态化扶贫目标、精准化扶贫瞄准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当前,针对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中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继续完善扶贫政策,重构扶贫机制,创新扶贫战略,实现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长期的扶贫开发实践中,党和政府通过传承发展扶贫理念,适时调整扶贫政策,科学制定扶贫战略,创新扶贫政策机制,构建起多层次扶贫体系,搭建了多主体扶贫格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扶贫开发经验。中国特色扶贫的开展在实现国家全面脱贫的同时,也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在我国扶贫工作进入脱贫攻坚阶段提出的重要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对邓小平等领导人扶贫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也是对我国一些地方扶贫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特别强调了扶贫对象精准化、扶贫任务责任化、扶贫方式全面化。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新时期扶贫的战略目标,信贷扶贫工作因而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放活管好扶贫贷款必须提高认识,按"三个代表"要求搞好信贷扶贫工作,积极探索小额信贷扶贫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决定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深入探索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新机制、新体制和新模式,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创新。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的工作思路,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8.
精准扶贫理念是新常态下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指导性思想。本研究在对精准扶贫理念的理论和现实基础、精髓、内在逻辑系统阐释基础上,对寒亭区"包村联户"扶贫模式发的总体概况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精准扶贫理念,对"包村联户"扶贫模式的构建要素和内生变革进行了新的探讨,并结合寒亭区精准扶贫的实际提出了寒亭区加强对"包村联户"精准扶贫模式的实践探讨:构建精准化"包村联户"扶贫模式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包村联户"精准扶贫模式中精神文明建设作用;建立政府主导下多元参与精准扶贫格局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扶贫与教育的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消除贫困的思想,在长期的扶贫工作实践中,围绕为什么要教育扶贫、怎么样教育扶贫这一教育扶贫工作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多次深刻而系统的论述。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后扶贫时代逐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供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指引。  相似文献   

10.
精准扶贫是我们党在以往反贫困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扶贫理念,在扶贫开发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扶贫效果。但贫困对象识别难度大、扶贫未扶志、扶贫资金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精准扶贫效果。因此,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做到准确识别真正贫困人口、扶贫扶志扶智同时进行、杜绝扶贫领域的腐败现象、拓展扶贫资金来源渠道、严格防范返贫现象。  相似文献   

11.
选派干部包村扶贫是扶贫攻坚工程的重头戏,是党和政府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本文拟结合通辽市开鲁县扶贫攻坚工作的实际,谈谈选派干部包村扶贫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选派干部包村扶贫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开鲁县加大了选派干部包村扶贫的力度,制定了“包扶对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在湘西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后,国内学术界掀起了精准扶贫研究的热潮.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不仅有其理论基础,还有其现实基础和实践基础.就其概念和内容而言,学术界的理解不尽相同.精准扶贫在具体实践中所处的困境学术界提出了多种可行的实践路径.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战略时期,如何解决精准扶贫的难点问题,有效进行精准扶贫实践,打响扶贫攻坚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大扶贫格局既为新时代的扶贫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又为农村金融扶贫增添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金融扶贫呈现出大流程管理、大部门合作、大区域协作等一些新的特点。大扶贫格局下,农村金融扶贫需要从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创新和农村金融扶贫的政策支持两个角度寻找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自2015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在全体村民和扶贫后盾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上宅村已于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进一步巩固上宅村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对于助推上宅村精准扶贫工作持续开展和持续增收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上宅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巩固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进行了探...  相似文献   

15.
画中有话     
扶贫不对路。据《人民日报》报道,某地搞扶贫,给一贫困村提供了120头母羊。但由于村子周围全是戈壁荒滩,没有草也没有水,很快就有60多头"扶贫羊"被村民吃了。盲目克隆其他地区的扶贫经验,难免会"药不对症"。先弄清楚扶贫对象的需求,再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方案,才不至于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6.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与模范先锋作用。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不少地方在实践过程中都进行了党建扶贫的探索,而"百富带百贫"的党建扶贫实践就是其中的创新探索。该党建扶贫模式,不仅充分发挥了富裕党员的帮扶作用,而且还将扶贫工作嵌入村庄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结构当中,扶贫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党建扶贫关键在于以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对接合理有效的扶贫行动与资源,形成扶贫的社会合力。同时,扶贫工作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新时期的党建扶贫也应该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精准扶贫是我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全国各地的精准扶贫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但是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必将直接影响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扶贫工作的长期性发展,进而导致扶贫目标难以达成。  相似文献   

18.
叶茂 《廉政瞭望》2012,(5):21-22
中国的扶贫攻坚始于改革开放后,至今已将1人1天1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减少了5亿多,这个成就令人瞩目。"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被认为是中国扶贫的一大特色,政府的主导发挥了不少制度的优越性。然而,认真观察中国的扶贫体制和扶贫实践,会发现在众多扶贫工作亟待攻坚的环节上,人的因素极为关键。在我国扶贫工作"政府主导"的大背景下,基层政府官员的观念更是对整个扶贫工作举足轻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农村扶贫思想是在喜忧参半的农村扶贫形势下产生的,它适应了"五大需要"。江泽民农村扶贫思想的逻辑蕴涵主要表现为"三论",即农村扶贫对象论、农村扶贫主体论和农村扶贫路径论。此"三论"分别回答了"扶谁"、"谁扶"、"怎么扶"等关于农村扶贫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认真领会和坚决贯彻江泽民的农村扶贫思想,对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精准扶贫以前所未有推动力纵深发力,步入新时代,全党带领全国人民踏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征程。然而,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不足,影响扶贫工作实效的现象。扶贫不是救济,扶贫必先扶智,仅仅依靠物资供给不是持之有效的扶贫方式。以通过提高贫困地区精神文明水平,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可续性增收为最终目标的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助力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